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捡宝-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原来如此。那这笔海的鉴赏需要做什么?”
王鼎勤学好问,但是诚然,作为一个初入收藏圈的,他的问题就暴露了很多他在这行当的稚嫩。
“王鼎,李哥告诉你。鉴赏其实就跟医生看病一样,首先你要知道这个古董的材质是什么,继而才能对症下药。笔海呢在古时候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皿,在现代很少出现,其材质多种多样,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对这些材质我们并不能一概而论。鉴赏的话,现在我们针对的是瓷质的笔海,这就回归到了鉴赏瓷器本身上边。而鉴赏瓷器,就要了解到中国陶瓷的发展,就要知道历代的名窑,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进而就需要你知道这些名窑的生产风格,艺术特点,在知道了这些之后,你才可以根据瓷器的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判断瓷器的真伪。”
“哦。”
王鼎连连点头。李逸风滔滔不绝的一番论述,王鼎真的是受益匪浅,自己捡漏豇豆红柳叶尊瓷瓶,不过是依据玉牌灵气滋补眼瞳发生的透视,要不是有它,王鼎真心不能得到捡漏机会。而当下,李逸风所述也告诉了王鼎中国古董文化的博大精深。仅瓷器一项,想要精通,就要耗费人大半辈子的光阴。
“王鼎,现在你看这瓷器,注意它有无款识?”
王鼎按照李逸风的提示翻起了笔海,可这杯体并无什么,“李哥,这底款上没有款识啊。”
“呵呵,不要大惊小怪,这笔海的确没有款识,这也是正常的。在瓷器上,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而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那么,判断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仅凭款识,还要去看它的造型、纹饰以及胎釉。”
“造型?”
王鼎大概知道,陶瓷器的形状,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而明清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而且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与元风格迥异。
“这个我略懂一些。元代的瓷器比较大一点,明清的就比较精致。”
“你说的确实没错,元代的瓷器比较大,是跟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明清的就趋于精美,精巧。但只是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你还要特别记住各个朝代、时代的特殊造型。例如明弘治的黄釉双耳罐,明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笔架、扦屏、墩式碗,乾隆时期的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式印盒等等。知道了这些就非常有利于你去鉴赏这些特殊造型的瓷器,很容易知道它的年代。”
“恩。我明白了,一个特殊的造型在一种机率上就说明了这瓷器是出自那个朝代的。正如我所捡漏的柳叶尊瓶,其造型纤美,堪称美人肩,恰是清朝的造型。”
“对。”李逸风连连点头,王鼎彷如得取真谛,继续侃侃道,“那现在这笔海我们根据造型似乎判断不太出来,因为笔海的造型相对固定。那就接着要看纹饰和釉色了?”
王鼎上手相当快,李逸风教的就更兴致勃勃。
“对。接下来我们就需要看瓷器的釉色和纹饰。这瓷器通体的棕黑色,胎色乏沉,沉中有气,是件黑釉瓷器。这就有的说了。单釉色的瓷器一般是在元代以前,黑釉最早出现的时间是东汉中、晚期。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现在这笔海单釉黑色,而且老气横秋,足显年代,通过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笔海有可能出自元代以前。”
“元代以前?那具体是哪个朝代呢?”
王鼎的兴趣全被李逸风带起来,通过这釉色,造型,两人已经给这笔海做了初步的判断。但是以元代为界限,其前还有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总不能就以一个元代以前的笔海定论。
而这笔海,纹饰大概不用说了,清一色的黑,接近漆盘一般,根本不存在可以辨别年代的纹饰和字迹。
李逸风突然话锋一转,双目炯炯看去王鼎,“那你觉得呢?你现在仔细看看这笔海,它糙旧沉练,你先做个判断。”
王鼎继续观察这笔海,诚如李逸风引导,这笔海的釉瓷的的确确很糙旧,年代感久远。如果真的去推算的话,应当是唐朝时期差不多。而黑釉在唐朝时期生产的比较多,进而传世的比较多,那很可能这就是唐黑釉笔海。
“我觉得是唐黑釉笔海。”
王鼎做判断了,但是当王鼎话刚讲出一秒,一股奇异的画面就进入到王鼎的眼瞳。在这笔海内壁之上,王鼎竟看到了一层薄薄的包浆,虽然那包浆并不厚,但是完全笼罩住了笔海。
这包浆附着在瓷器本身,如果刮去这一层包浆,里边的瓷色显然新亮了许多。
这?
王鼎意识到什么,李逸风这会已经在一边剧烈的摇头。“你打眼了,这就是一件高仿唐黑釉笔海的仿。”
“高仿??”
lt;/agt;lt;agt;手机用户请到qidian。阅读。lt;/agt;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0015 砚台()
“高仿”
王鼎被杀猪了,要不是这只是一次演练学习,王鼎指定被坑。 w w wnbsp;。 。 c o m听得李逸风说出这是高仿,王鼎只感觉后襟发冷。
是啊,自己最后时分也是看到了那层做旧的包浆,这是人为仿制的唐黑釉,它做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王鼎不禁感叹,这收藏圈的水太深,自己真是年幼无知啊。
李逸风笑笑,“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讲的最重要的,也是鉴赏最难的部分。之前我跟你说鉴赏一件瓷器要看它的款识、造型、釉色纹饰,但是如果遇到了高仿古瓷,或者赝。仅仅注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仿制有旧仿和新仿之别,当然,新仿的仿制大多粗糙,容易辨别,可是旧仿的瓷器因为有些年代,本身会有糙旧表现,所以难以识别。尤其康熙、雍正时期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在清代乾隆年间,瓷器仿古更到了最高峰,期间精迭出,更是让人咂舌。而我们眼前的这个笔海,在其外壁之上,的确看不出什么端倪,但是问题恰恰就出自这个笔海的内壁之上。仅仅凭借肉眼我们看不到其里边的釉色,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工具,在光线下去照这个瓷器的内壁,在瓷器的晃动之中,将光线装进去,我们这时就会发现它里边的釉色有问题,在其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黏着,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做旧的包浆。”
王鼎移动身子,佯装顺着李逸风摇晃笔海的动作往里看,但其实,王鼎早就见到了在笔海最里边的内壁上,有着一层黏着的包浆。
通过笔海的鉴赏,王鼎明白了,原来鉴赏瓷器最难的一部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眼力看它是否是做旧的。
如果说别人会认为这种手段是鉴赏最难攻克的,但是王鼎可不这么认为。自己有了玉牌的辅助,就能够分辨出来这瓷质、釉色是否是一体而成。就算再高明的做旧包浆,也会留下痕迹。那么,自己就可以鉴别出来。
鉴赏完了笔海,李逸风这会就又拿过来两块石砚。
说是石砚,但并不一定是石头所制,这就是为人们所知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
砚台是文房用具,因为它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所以也是历代文人的珍选藏。砚台的材质丰富多样,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还有玉砚、瓦砚、瓷砚,不过当下李逸风拿出来的是最先出现的石砚罢了。
作为杂项收藏,李逸风今日取出砚台,自然是想要王鼎学着鉴赏一下。
“来,你看看这石砚。”
砚台放在桌子上,因为造型、大小完全一致,王鼎在第一时间就注意上这秀出两块石砚的其中一块。
这石砚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那上边有一个纹饰很抢眼,它气势逼人,但王鼎看不懂那究竟是什么造型。综合表现,它当真不像是仿。但是,此时,李逸风就在一旁,王鼎也是不敢贸然做判断,
似乎看出了王鼎心中所想,李逸风偏头问上,“怎么,王鼎,你已经鉴赏出来了?”
“呵呵。”王鼎淡然一笑,一脸恭谨道。“李哥,我其实想跟您学习一下如何看这石砚的真假,说真的,刚刚鉴赏完那笔海,我现在眼睛有点恍惚,没看出来。”
李逸风知道,王鼎在自己面前是在谦虚,而年轻人能够做到谦卑,李逸风也很欣慰。
“好,那我就跟你说一说。这砚台属于文房之宝。它的鉴赏,其实有四个步骤,一看,看是看砚台的材质、工艺、相、铭文等。材质砚台有很多种,除了石砚,还有墨砚,玉砚、铁砚、瓦砚,唐代还有泥砚,宋朝有水晶砚,清代就有纸砚。所以,跟鉴赏笔海一样,材质不一,鉴有别。当下的石砚我们着重就要看他的工艺和相。从肉眼直观这石砚,相确实不错,而这石砚上天然形成的石纹图案纹理清晰,所成魁星影像也是栩栩如生…”
“魁星影像?”
王鼎听到李逸风说魁星影像,便注意到这石砚,确实,被李逸风一提点,在这石砚上自己不识的部分的确像是魁星。一时间,王鼎想起来似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