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第5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勃的作风他不相信俄国皇室还能安然无恙——谭延一手建立了“k机关”,最强调的便是“机关的传统”,

    格勃一定也是延续了契卡的“传统”,算算时间若|尼古拉二世一家来不了中国那等待他们的就是人间蒸发。

    尼古拉二世从1898年继位成为俄国沙皇后,在他近二十年的统治中,谭延无疑是他心中的一根挥之去的隐痛——正是因为谭延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才使得俄国原本在远东比较顺利的扩张一头撞在了铁板上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俄国在战后一直都没有恢复元气便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罗曼诺夫王朝的倒塌追根溯源中国至少要承担二分之一的责任,算起来谭延应该是他的“不共戴天的仇人”。

    不过尼古拉二世现在应该感谢这位远东的仇人,更应该感谢他那伟大的发明——无线电电报。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在接到中国的外交照会后本上没有经过太多的犹豫便同意了——无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还是自身的利益,俄国资产阶级政权都不会让尼古拉二世或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嫡系子孙重新复辟,尼古拉二世在他们手中没有任何用处是能够用他们换来俄国急需的各种物资和金钱渡过眼前的难关,俄国临时政府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

    尼古拉二世感谢无线电电报技术也是因为他在十月二十五日从囚禁之地坐上火车出发,一路走走停停,当火车抵达在俄国的最后一站伊尔库茨克之时已经是十一月四日一天前俄国又一次爆发了革命——十月革命。伊尔库茨克的俄国官员在接到革命的消息之后立刻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他们中间既有履行原有义务将沙皇一家送往中国的官员,也有反对者,这一情况被派往伊尔库茨克执行迎接沙皇一家的中国官员得知后,这名中国官员事实上就是内务部的特派员,利用电台将消息发往国内。

    在十一月七日这天在得到总统授权的情况下,驻守在库伦的蒙古军区司令员刘禹向伊尔库茨克的驻军和官员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在九日零点时中俄边境火车站没有看到沙皇一家古军区三个陆军师将会在第一时刻向伊尔库茨克发动进攻。事实上在刘禹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库伦的一个陆军师已经紧急集合只携带必要的作战装备直接上车火速前往伊尔库茨克了。。

    刘禹的最后通牒让伊尔库茨克的官员乱作一团莫斯科发电报却无法得到回应,因为莫斯科此时也是乱作一团当初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答应条件也是对布尔什维克有所隐瞒的,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沙皇一家坐上火车走了几天还没有到中国的情况。莫斯科苏维埃政府此时根本无暇顾及远东的伊尔库茨克,而中国蒙古军区的司令官语气如此坚决也令伊尔库茨克心惊胆战—刘禹的名头早就被伊尔库茨克的俄国驻军所熟知,刘禹虽然不是海参崴战役的指挥者,但却是重要的参与者,正是刘禹指挥了世界大战前规最为庞大的炮击行动。

    俄国在库伦有临时的代办处,刘禹的军事调动根本就没有想着对外隐瞒,若是这个代办处的俄国人没有看到他集结军队,那他就会直接请俄国人到火车站来看看他的决心——事实上正是在刘禹的警卫员枪口的威胁下,代办处的俄国官员战战兢兢的向伊尔库茨克发报,告诉他们中**队已经登上火车向中俄边境出发了。刘禹的这招让伊尔库茨克陷入更加慌乱之中,而俄国的最高中枢又短时间陷入了混乱当中根本不知道沙皇已经到了边境,在这种情况下伊尔库茨克的军政官员决定放行不能激怒对面的“刘大炮”,尽管那个赫赫有名的十八师不在这里

    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就这样在19177年的十一月九日上午八点踏上了中国的领土,他不知道在前几天发生的十月革命对俄国意味着什么,但是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便得到自己的弟弟米哈伊尔大公被秘密处决,而在十月革命爆发的前两天那个克伦斯基也秘密化妆潜逃,辗转从芬兰前往法国巴黎。当得到中国政府的这些相关通报后,尼古拉二世对谭延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看,可以想象自己若是没有在最后时刻离开俄国,那等待自己的结局一定是绞刑架或是一颗子弹。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尼古拉二世在中国的这段日子算起来还是非常配合中国政府的,沙皇一家在中国就这样暂时安定下来。后来除了尼古拉二世八年后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短暂的进行了一次旅行之外,他们再也没有离开中国,当然更没有回过俄罗斯。尼古拉二世的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当中,有两个女儿嫁给了中国人,沙皇夫妇分别在三八年和四一年去世,五个子女在八十年代相继去世,至此沙皇一家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第三百九十五章 战略欺骗() 
当时间进入1918年之时,欧洲战场上的各大主角们都已经是精疲力竭,这都在谭延的意料之中,不过最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直到现在美国都还没有宣布加入协约国参与战争,这不能不让他感到非常意外——在他的记忆中美国人是应该参加战争的,现在俄国已经崩溃、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在崩溃的边缘行走,德国、法国和英国则是面临战争资源枯竭。

    除了战争资源的枯竭之外,最让交战国双方感到疲惫的是人员伤亡损失—在1915年的时候英军每月伤亡两万人,到了19166年则是四万八千人,而在19177年如果平均到每个月是六万七千人,实际上在十一月和十二月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近八万人,这个数字对于本年度的战争伤亡有个非常明确的指向性。

    如果看过法国的伤亡数字,那么英国的伤亡数字就显得非常“乐观”了——每五个法国人就有一个被征召入伍,而百分之九十的适龄法国男青年都加入军队,但是这些人其中高达百分之七十八在战争中伤亡、失踪、被俘。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动员军队并不是最多的,但是相对于它的人口数量而言,法国征召入伍的人数与其总人口的比率绝对是最高的,如此惨重的伤亡比例足以让任何一个冷酷无情的法军将领动容。

    美国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有很多美国青年前往法国参加志愿军加入战斗,这个数量不会太多,但是欧洲战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尤其是参加过马恩河、凡尔登和索姆河这三场战役的美国青年,战争给他们留下了一生的阴影——当一个美国青年从欧洲战场上走下来回国看到纽约自由女神像之时大声喊到:“喂,老大姐,如果将来你想要再看到我的脸,恐怕你只有要转过身来了!”言下之意就是他再也会走出美国一步了。

    美国参不参战经成为协约国和同盟国所关注的焦点这个时候两大中立国任何一个倾向于一方,那对于对方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不过在竞争中立国方面虽然协约国更有竞争力,但是美国却一直拖到现在也没有宣布对同盟国宣战,即便德国潜艇每天都要在大西洋上敲掉从美国出发数量不等的货轮——毫无问美国固然关心欧洲大陆,但是对于太平洋西岸那个同样强大的中立国动向更加关心。

    日德兰大海战固然重创国舰队,但是中国插手暴露了英国四十号房间掌握德国密码的秘密,德国随即更换密码并且在迎接施佩舰队回国。虽然没有再次进行公海舰队大规模行动,但是毫无问德国的装甲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多次小规模突破封锁线对英国贸易航线进行袭击,这让英国皇家海军承受了巨大的国内舆论压力。

    更令英**部门头痛的便是德国的潜艇前掌握德国密码的四十号房间会告诉他们德国潜艇的路线,英国海军只需要在这些路线上布雷等德国潜艇自己撞上来就可以,但是现在失去这个优势之后,每个月在大西洋上被击沉的协约国货轮数量急剧增多。虽然后来采用了护航措施,不过英国的水面舰艇都用来封锁德国使得这个工作捉襟见肘,因此英国更加需要美国——美国不仅可以提供巨大的战争资源的海军规模是仅次于英德的,实际上考虑到日德兰海战给德国造成的重创,和德国的战争资源匮乏停止了造舰活动,美国海军在质量和数量上已经超过德国。

    先前美国建设庞大的舰;最初衷是为了“宿敌”英国,不过中国虽说达不到后来者居上的地步,但是在中俄海参崴大战之后的快速发展凛然逼近美国尤其是在无畏舰的竞争上更是领跑一步,这使得美国多少对这个邻居感到了些棘手。更让美国感到隐隐畏惧的是中国的战列舰数量虽然不多,但论起质量却明显遥遥领先美国,在东云级战列舰出现后美国更是将海上头号大敌锁定在中国身上——此时美国最初防备的目标英国已经陷入了战争自顾不暇,唯一能够威胁到美国的便只有同为中立国的中国了。

    在战争初期美国是厌恶这场战争国强横的封锁德国阻止美国货物进入德国甚至还招来了美国的怨恨,不过英国打包买下了美国的货物这才化解了危机。相反在这方面德国的外交官和统治者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了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德国人在处理美国货轮的时候脑袋少了根弦——在19177年就发生过多达六七次德国潜艇拦截美国货轮后,美国人停下来接受检查德国人将人员转移后直接击沉货船的事件。正是因为这样的粗暴处理的方式使得美国对德国渐行渐远,甚至就差对德国宣战的地步了。

    美国对中国直都是非常顾忌地即便中国在战争爆发后宣布成为中立国。但是令美国人担心地是中国表现地比交战国还要“积极”——常备陆军充到一百四十万人地庞大规模。数量仅次于俄国。但是无论在训练还是装备上都可以和德国相提并论甚至尤有过之。中国陆军战斗力之强隐隐位居世界首位。

    最让美国感到担忧地便是国海军。最近三年中中国海军服役了四艘强大地东云级战列舰并且还有一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