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食王传-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餍睦锊幻庥职淹蹩龈胃吡艘桓霾愦危蠢凑饨ò渤抢锎档男蔷路不故怯械愕览淼摹

    寒喧完毕,自然是上酒上菜,席间是宾主相谈甚欢。王况也了解了徐国绪这次来,主要就是李老二看了黄良的折子,竟然把久病在床的人只靠吃食都给调理得能下地了,又说前次送的将军柜和这次的靠背胡凳都是出自王况的手,再加上这两年,建安县年年进献的辣椒酱听说又有这王二郎的影子,所以就来了点兴趣,要召王况进京去问问,总不能我当皇帝的来建安找你吧?不过徐国绪带来的只有皇帝的口信,没什么诏书啊圣旨之类的,倒是让原本想看看这时候的圣旨长什么样的王况有点失望。

    尝过王况带来的那三泡三卤的拼盘后,又得了王况送的几罐辣椒酱,徐国绪当然是高兴万分,吃食吃到嘴里也就没了,这辣椒酱可是好东西,拿去送人可远比送什么金银之物有面子多了。又听说王况还需要等上几日才能上京,徐国绪自然是满口答应:“不急不急,二郎若有什么要紧事一并处理了再动身不迟。”开玩笑,我紧赶慢赶,为的就是能在建安多呆两天,要是你一接旨意就起身,那我前面的辛苦不就白忙乎了?

    分割---

    今天查资料查半天;还是历史太薄了啊;光是一个军官职位,灰雀就查了好久,现在是眼花头也晕。今天只有这么一章了。

    还是求收藏推荐哦,您的支持是灰雀的动力呢。

第71章 出发() 
第三天下午,打铁铺就把王况要的东西送了过来,王况又自己一个人呆屋里捣鼓了半天才出来。

    这几天,徐国绪在建安的日子过得很惬意,不用再伺候别人。虽然他只是个小黄门而已,这样的身份还不至于让别人来伺候他,但是比起在宫里,那就是天差地别了。天天吃着富来客栈送来的不重样的吃食,有的是他以前从没吃过没见过的,有的是以前都不爱吃的,但这富来客栈做的就是不一样,比如说白菜吧,在长安大户人家都不爱吃的,要吃也是吃菘菜,因为还没有厨师能把白菜的苦味给去了,但人家富来客栈就有这能耐,能让你分明吃到白菜的苦,但又不觉得那是苦,反而是一种别样的味道,要不是这是冬天,菜蔬稀少,他不得不吃白菜,否则还不知道白菜竟然也能做得如此美味。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建安有那么几家店里做的吃食味道也是不错,一问之下,都说是小东家传授的,而且还是分文不收,这就有点意思了。这些天让徐国绪对王况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了起来,这个不把厨艺当做宝一样藏着捂着的小郎,有点让他看不透。因此,在好奇心驱使下,也让他听到不少有关于王况的传闻。

    李业嗣这些天都是自己独来独往的,显赫的家世让他有点瞧不起徐国绪,也不愿意与一般人来往。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常去富来客栈吃酒,但都谢绝了富来客栈请吃的美意,全都如数的付了钱。知道这事的王况也只是笑笑,这个李业嗣只是有点清高罢了。既然他不愿意与自己交往,自己也没必要热脸去贴冷屁股就是。从李业嗣第一次见到自己能说出那样的话来看,李业嗣也不是那种纨绔子弟,估计只是不习惯和人交往罢了,这倒和后世网上传言的他的军神老爹有点像。

    王况抽了个时间,和徐国绪定下了启程的日子,在五天之后。徐国绪本来还有些不大愿意,他还想多呆几天呢,不过在听说王况会在这五天内准备好路上的一应吃食后,也就答应了。当然表面上还是要做出一副催促王况的样子来。

    对此次长安之行,王况并没怎么放心上,本来这就是他计划中的一步,这几年来所做的一切,都为的是这次长安之行。相比之下,孙铭前就没这么淡定了,皇帝召见啊,有多少人几辈子几十辈子想都不敢想的,竟然就这么落在了王况身上。所以这些天他是忙前忙后的安排,惟恐王况准备的不细,把什么给落下了,白白浪费了这一次机会。现在孙铭前光马厩一天就要跑好几次,检查检查一下马是不是饿了,是不是凉了什么的。

    和王况同行的还有林荃淼,本来他是要开春后才动身的。但这次王况到长安要住在林家,林明担心王况到林家认生,没个说话的伴,就把林荃淼提前打发了。林荃淼哪里有不乐意的,要是自己一个人走,路上吃的就没那么好了,现在既然跟着王二郎走,林荃淼相信,即便是带着的吃食吃完了,王况也能整出一桌美味佳肴来。

    这次王况准备带着王冼和孙嘉英一起去,孙铭前这两年一直没给孙嘉英找到合适的武术教习,所以这两年孙嘉英还只能是跟着柳老先生,看自己哥哥孙嘉翰如愿以偿的跟王况学厨艺,他早已经是羡慕的不得了,一听说王况要带他去长安,一蹦老高,差点没把自家房顶给捅个窟窿。

    王况带他们俩去就是想让他们见见世面,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要总窝在一个地方,不会有什么出息。王冼并不是个读书天才,但是他喜欢读书而且刻苦,这对王况来说已经足够了,不是天才不要紧,只要帮王冼把路铺好了,一切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对于王况要带王冼去长安,柳老先生是双手赞成,本来他也想跟着出门遛遛,耐何年纪大了,怕路上吃不消,只能作罢。

    建安城里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王况要去长安的事情,这些天都会有不少人上门来寒喧两句,让王况又感受到了后世小时候在乡下,要出远门时,街坊邻居都会来看看,说两句吉祥话的温暖。

    当然也有人是来托王况带点东西给王况要去的路上沿途亲友的,从建安到长安,官路只有一条,要先去扬州,然后走水路经大江(长江)过汉水,到襄阳再走陆路去长安,当然若是只身快马,一路走陆路也能到的。也有人是托王况采买些东西的,当然都是轻的容易携带的东西就是。

    等到出发这天,光是别人托带的东西就满满的一马车,有带茶叶的,也有是书信的,也有是老母亲带给在外求学或讨生活的儿子的鞋,又或是妻子带给丈夫的荷包等等。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徐国绪有时候来客栈看有人找王况托带东西,还会笑呵呵的给王况补习一下地理知识,比如说陨县在哪了,到了一地后又要找谁了等等。这些都是和王况的认知不同的,让王况也感觉到了唐时人与人之间,甚至是贵族与平民间的关系并不似宣传的那么紧张。

    从州衙到北门,只有几百丈的路,以往一盏茶工夫就走完的,出发这天,王况的队伍竟然花了一个时辰才走完,一路上都是相熟或不相熟打招呼:“小东家早去早回啊”;“小东家一路平安啊”等等。而徐国绪和李业嗣竟然没有半点不耐烦的意思,有时候还会帮着回礼。

    王村在王况要经过的路上,有一条岔路拐进去,不远就到的。王况他们到了岔路口,就见陈大牵了一匹马在那侯着了,原来是王凌担心王况到长安后没有护卫吃亏,就交代了陈大跟着,陈大是那帮人里最机灵的一个,而且身手不错,尤其在阎王那走过一圈回来之后,对敌人下手更是狠辣,出手全不留情。所以有他跟着,王凌也能放心。本来王况已经带了高三的,不过高三除了当乞丐时养成的机灵和敏感外,没有任何的武艺。

    对于长安之行,王况并不觉得自己有危险,自己一个做吃食的,又不会和人有冲突,政治上的东西,王况打心眼里就厌恶,在他读中学的时候曾经就因为说了一句世界上最卑鄙的人就是搞政治的人而差点和自己老爸多年的兄弟闹翻。至于说利用自己后世掌握的东西来帮李老二开疆拓土成就大大帝国的想法,王况从来也没有过,他并不想改变历史,要是历史改变了,后世有没有自己还两说。

    分割--

    灰雀心里那个郁闷;刚刚码好的四千多字;突然跳闸;一个多小时的黑暗;结果惨不忍睹;只回忆起这点字来;也没了继续写的心情了。

第72章 黄大夜半送人头() 
第一天,队伍的行进速度还比较快,由于没有步行的,不是坐马车上就是骑马的,一天时间就赶了两百多里路,赶到了唐兴县(今浦城),准备休息一天再翻越栖霞岭。唐兴县比建安辖区小得多,大约只得后世的一半左右(北起栖霞岭,南到樟元山),辖区内的方言属于闽北方言的一个分支,具体地说是带吴音的闽北话(曾经发生过一件趣事,92年灰雀去东北读书,和几个老乡在上海转车的时候,由于有几个小时的空闲,就将行李全寄存了,空手去逛上海,结果是路人纷纷向我们打听地名,原因是我们说的浦城话中的“我们”说的是“阿来”,这和上海话的“阿拉”极为接近,因此被人误认为是上海的,而主流闽北话里的我们是说“阿你”或“阿喼你”)。唐兴虽小,但名胜可不少,有江郎才尽的梦笔山,有闽越王筑了行宫的越王山(今县城内的仙楼山),还有后来徐霞客来过两次的浮盖山及小武当,以及刘基的苦斋记中的匡山以及曾被列入“天下十大名山”的渔梁山等。

    唐兴县令芩余子早得了消息,给王况他们安排了食宿,当然以他的身份,自然不需要亲自出城门迎接,徐国绪只是个小黄门,而李业嗣也不过一个八品下的校尉。但他也知道王况的一点事情,尤其是亲家慎家(灰雀这里没有半分对真德秀先生及其后人不尊重的意思,因为实在是查不到真徳秀族谱,只能编个关系了,见谅见谅)得了辣椒酱后也给他送了十几罐来用做打点,结果自然是比起往年送其他东西好使得多。再加上前段时间使君送来公文,言明了让人出外开建安小食店的前因后果,他心里对王况还是有点感激的。如今见王二郎竟然已经惊动了京里,虽然说是皇帝召见等他到长安皇帝会不会忘了还是两说,但至少目前来看,这王二郎总还是有些能耐,说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