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汉戮-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两人风格上有较大差异,但刘彻对他们还是较放心的,对他来说,不管李军程军,能打硬仗恶仗的军队才是他心中理想的军队。
窦老太太逝世后的第二年,即元光元年(前134年),刘彻认为朝局已经尽在他的掌握之中,把李广和程不识继续放在长乐卫尉和未央卫尉的职位无异于一种浪费,像这样的名将,应该把他送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经过一番思考后,刘彻正式下达了一道谕旨。李广任骁骑将军即日赴云中屯守,而程不识任车骑将军屯雁门。
云中与雁门是边塞重镇,匈奴入侵,这里是必经之路,如今有两位名将把守,匈奴人一时收敛了强盗行径,暂时停止了侵扰。
当然刘彻的决策也不只是出于大局成面的考虑,这个调整也出于一次著名的谋划,史称“马邑之谋”,只不过刘彻以此为契机,把名将们调离了京城,省得闲着给他惹事。
马邑之谋的策划人姓王名恢,职任大行令。
王恢以他对刘彻的了解确知,皇上虽然年轻,却雄心勃勃,有跟匈奴大干一场的架势。而且作为燕地出身的高级干部,对于匈奴的危害他谁都感同身受。
王恢还清楚的记得,建元六年,匈奴派使臣来长安请求和亲,刘彻便煞有介事地下旨进行廷辩,廷辩的议题是维持了七八十年的和亲策略。
当时,所有的人都不明就里,是和是打老祖宗早就定下来了,何必瞎折腾尽胡闹,很多人以为那时候的刘彻闲得发慌,想找点事来提提神。
因此,廷辩的氛围可想而知,朝臣们一边倒地赞成和亲。
只有王恢跳了出来唱反调,而这恰是年轻的刘彻最想要表达的。
在他看来,如今天下太平,国富民强,为何不能一战?
刘彻赞赏地看着王恢,希望他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他可以从中得知朝中大臣们的真实想法。他要摸清楚大臣们到底是畏战还是厌战,抑或是不堪一战?
王恢很快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在燕地边关干了大半辈子,深知匈奴的脾性,这个民族不但有着剽悍凶残的本性,而且还有着翻脸不认帐的特点。他们今天娶了你的公主,明天就放把火来烧你家的房子,杀你的老百姓,要永远解决匈奴问题,有且只有一种办法,把他们打趴下,打得他们永远也爬不起来。
王恢的呼吁遭致老臣们一致的反对,韩安国也早已按捺不住,他意识到如果不迅速扑灭这种言论,一旦激起皇上的好战情绪,那就要出大事了。
韩安国提出了军事上的不同意见,谁都知道韩安国在七国之乱力阻吴楚联军二十万人的事迹,他抛出军事上的观点,将更有说服力。
韩安国说道,“出兵千里,于大军不利。况且匈奴行踪难定,难打。另外,即便得到匈奴的土地,人口又当如何呢,即不能增加我方的土地又不能增强国力,自古他们就不属于我们。再则,千里奔袭,人马疲惫,匈奴却能以逸待劳,如此,我军必危。臣以为,和亲最为妥当!”
韩安国话音未落,便迎来一片附和之声,而王恢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反驳,只能巴望着刘彻给个定论。
谁都知道,无论廷辩吵得多么不可开交,决策权仍然在皇上手里,他能一锤定音,所有看似头头是道的言论都只能当个屁放了。
刘彻没有马上做出决策,从军事上来看,韩安国的话不无道理,他没上过战场,却也清楚千里兵疲的道理。不过从情感上来说,他是赞同王恢的,堂堂大汉,难道要一直被野蛮部族欺压下去吗?打败匈奴不仅是几代先祖的梦想,也是他刘彻的梦想啊!
良久,刘彻终于压抑住了热血沸腾的情绪,做出了理智的决策,他同意了继续和亲。
结果显然令主战派王恢十分失望,不过他仍然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虽九死亦在所不惜。
元光元年,王恢总算等来一个令他异常兴奋的消息,王恢的好友马邑乡绅聂翁壹向他报告,和亲一年来,军臣单于对于边民有了信任感,而他更可以自由出入匈奴王庭,如果能以马邑城做诱饵来给匈奴下个套子,相信军臣一定会有兴趣。
他急忙前往未央宫觐见刘彻,把计划禀报给了刘彻。
刘彻当即拍手称妙,不过鉴于事情重大,他还是急召大臣上朝议事。
当刘彻把王恢的计划说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不是明摆着要跟匈奴正面宣战了吗?也就是说,计划一旦实施,就意味着和亲会作为历史被扔进故纸堆里。
果然不出所料,与前一次廷议一样,朝臣中几乎一边倒地反对开战,不同的是,这次反应以前要激烈得多。
王恢虽然事单力孤,仍然坚持己见,他谈古论今,指出现在已是海内一统,匈奴却屡屡犯边,原因无他,只因他们对我大汉毫无恐惧而已,所以有机会一定要打。
刘彻点了点头。
只见丞相田低头作沉思状,主和派知道他胸无长策,每每大事都要做缩头乌龟,便纷纷把眼光望向了御史大夫韩安国。
在众人期盼的眼光中,韩安国果然站出来反对。
王恢显然有备而来,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管对方有什么意见,他都想好了对策。
一番争论下来,韩安国见说服不了对方,只能提醒他不要忘了高祖七日之困的历史教训。
王恢轻声一笑,以高祖“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便把韩安国给顶回去了,让韩安国脸色变得青紫难辨。
(本章完)
第264章 马邑之围谋划空()
刘彻见识完双方的争执,终于表态了,他认为王恢说得对,他拍板。
其实他早已做出了决定,如此煞有介事地召开廷议,无非是想通过王恢告诉大臣们自己的想法,而且让王恢来提也有另外一个好处,万一失败,也有人替自己背黑锅。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统帅,大行王恢,飞将军李广,太仆公孙贺,太中大夫李息都将参与围歼匈奴的军事行动。
诏令一下,数日之内,三十万汉军由各处调至马邑附近埋伏,就等着军臣单于领军一脚踏入陷阱。
如果不出意外,汉匈之争的第一次大战将在边塞小城马邑上演。
此时此刻,朝廷上下都屏住呼吸静候着马邑传来的风吹草动,人们拭目以待,汉匈首战到底会以什么样的结果收场?是胜,还是败?是大胜还是大败?没人能给出答案,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胜败与否,马邑之战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此役的关键人物之一,马邑乡绅聂翁壹正前往匈奴王廷,抛出诱饵。他的行动已关乎马邑之谋的成与败。
乡绅聂翁壹是个生意人,来往于汉匈边境做生意,时间长了,在匈奴获得了很不错的口碑,不但在边境能自由出入,而且经常接触到匈奴单于和他们的贵族。
身为汉人,即便一边赚取匈奴人的钱财,聂翁壹从骨子里仍然非常痛恨匈奴人,他也期盼着朝廷有朝一日能狠狠地打击一下这个虎狼民族,为死在匈奴人铁蹄和马刀的百姓们讨个公道。
新一轮的和亲开始之后,聂翁壹在汉匈边境出入更加频繁,他敏锐地发现匈奴人对待往来边境贸易的边民态度有所转变,不再是敌对仇视的心态,而是有了一种依赖感。
精明的他马上意识到这里大有文章可作,他迅速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并以最快速度把他的计划带给了故人王恢。
没想到,王恢与他一拍即合,当即上奏刘彻,定下了详细缜密的马邑之谋。
在这个惊天的谋略中,聂翁壹再一次成为关键先生。在朝廷三十万大军部署到位之后,聂翁壹必须再一次前往匈奴王廷充当“放长线”的关键先生。
聂翁壹像往常一样,用几车骡马驼着匈奴人最为缺乏的东西,顺利地通过了层层关卡,到达匈奴王廷驻扎的草场。匈奴百姓见到这位熟悉马邑客商,竟然一哄而上,其中不乏一些熟悉的匈奴贵族,货物很快被抢得精光。
聂翁壹显然不关心货物的收益,他找到熟悉的匈奴军官,希望能面见军臣单于,说话的同时隐蔽地将早已准备好的财物塞到军官的手中。
匈奴军官自然懂得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道理,况且说不定这个客商有什么宝物献给单于。
在匈奴军官的引见下,聂翁壹很快获准进入了王帐。
王帐的左右两边,已经坐满了匈奴的贵族大臣们,大帐中间矗立着高约一尺的火炭盆,发红的火炭不时窜起火苗,把整个大帐熏烤的格外暖和,火盆后面,一个雄壮的汉子正斜坐在虎皮王椅上,他就是军臣单于。
帐中的大部分人,聂翁壹都打过交道,所以也不生疏。
聂翁壹向单于行礼毕,军臣单于便迫不及待地问道:“聂大官人,今日可给本汗带来什么宝物?”
聂翁壹笑道,“恐怕宝物不及万分之一!”
军臣单于眼睛一亮,问道,“哦?天下竟还有此等好东西,连宝物不及万分之一。”
帐中所有人的好心都被吊了起来,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聂翁壹,看他能从身上掏出什么好东西来。
聂翁壹并没有从怀中取出什么,而是高声道,“在下给大汗带来的这样东西,乃无价之宝”,他故意顿了顿,眼见军臣单于已经正襟危坐,急切地想一探究竟,他才说道,“马邑城!”
军臣单于一听,他早已听说马邑城财货充足,如果能拿到手里,的确是赚大发了。他随后一阵爽朗的大笑,厉声说道,“聂大官人带来的果然是好东西!只不过,该如何取之?又为何要送与本汗?”
“不瞒大汗,马邑县令与在下多有瓜葛,此人心术不正,盘剥县里,鱼肉百姓,马邑百姓对他敢怒不敢言,在下有很多货物扣在县衙,差人去讨,不想竟被他打了回来,我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