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汉戮-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情都跟张汤有关,难道朕真看错了他?
前不久赵王也送来一份奏折,内容是骇奏张汤身为御史大夫,自己的下属鲁谒居生病,张汤竟然为他磨足,赵王认为他们关系非凡,可能在密谋。
刘彻不傻,对于这样捕风捉影的事情自然置之不理,但又不久,屋漏偏逢连夜雨,鲁谒居的弟弟又把张汤和鲁谒居告了,说他们共谋设计陷害御史中丞李文。
这件事没冤枉鲁谒居,却冤枉了张汤,李文身为御史中丞,是张汤的左右手,但他却厌恶张汤的作派,暗地里收集张汤的罪状准备告发张汤,张汤有所发觉,却没有动他,倒是张汤的得力助手御史鲁谒居替张汤出头,告发李文,张汤借口把李文给收拾了。
后来鲁谒居病死,鲁谒居弟弟犯法蹲了号子,他希望张汤看在哥哥的面子上,救他一命。但张汤为了不给他人口实,假装对鲁谒居弟弟的事漠不关心,实际上他是想暗中操作。可没想到鲁谒居弟弟脑子不打弯,他没想过堂堂御史大夫是不能随意徇私枉法的,他想到的张汤忘恩负义。
鲁谒居弟弟遂恼羞成怒,把张汤给咬了,连带着死去的兄长,他以为搬出兄长更有说服力。鲁谒居若在天有灵,得气得再死一回。
告发状落在了另一位御史减宣手上,这位减宣,接手过主父偃和淮南王的案子,比起张汤来,办案比较公正,所以与张汤有不合。
他把告发状藏了起来,暗地里调查,并未上奏,减宣的想法是查实后,再上奏不迟。刘彻起了疑心,就李文一事曾经问起张汤,“李文这事是怎么引起的?”张汤一听,心想皇上怎么突然问起这件事,他故作惊讶道,“可能是李文的仇人告发的!”
刘彻噢了一声,也就没有放在心上了。如果没有三长史的告发,刘彻早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是现在这份奏折让他对张汤的人品出现了怀疑,为了证实自己的疑虑,他再次传召张汤。
张汤一来,他劈头盖脸的说了句,让张汤愣住了,“朕的打算,商人都知晓,从而囤积居奇,朕看是有人把消息透露给了他们。”张汤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皇上这是问话还是责备。他很快反应过来,皇上这么问是在怀疑他,如果说有,那就是他监管不力,如果说没有,事实怎么解释。为今之计,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能认罪,把罪责推掉,钻到他的套子里去
张汤再一次故作惊讶道,“肯定有人这样做!”
刘彻看着张汤的神态,听着他的言语,突然感觉一阵作呕,心中大骂,“还在骗朕,这就是朕的重臣。”
张汤不敢直视刘彻,他不知道,如果他看到刘彻,他一定会为刚才的话后悔,此时的刘彻,眼神中已经透露出一股深深的寒意。
张汤心中失落地从未央宫出去,到目前为止,他都不知道,那篇弹骇他的奏折正直挺挺地躺在刘彻的御案上。张汤出宫的时候,减宣正往未央宫而去。他们在司马门相遇后,礼节性的抱拳问候。
张汤垂头丧气的样子已经让减宣猜出了几分,他回望着张汤落寞的背影,嘴角抽搐了一下,似笑非笑。他一咬牙,一头扎进了宫中。
减宣把鲁谒居之弟的供词和他多日来收集的张汤的罪状。减宣是得知三长史弹骇张汤后,才敢最终出手的。
刘彻看了罪状,一拍龙案,勃然大怒,“果然是诈忠之人,来人呀,命人赶紧带着罪状,斥责张汤。”
张汤今天出门以来,老觉得右眼皮跳,今天不明不白的被传召过去,然后一次不明不白的谈话,虽然皇上没有当场表态,但是以他多年伴君的经验,皇上对他有不满。
是福是祸,只有天知道了。张汤回到府中,就有人把三长史告发他的消息告诉了他,正当他为如何反击他们头疼的时候,使臣就领着一群凶神恶煞的甲士来了。
印象中,这种场合,是他出去抓人时才有的,如今却轮到他了。
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使臣宣布了张汤的八项罪状,把张汤惊愕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臣不认,不认…臣不服”张汤嘴里喃喃地争辩道,他忽而高声喊着要面圣,要辩白。
甲士们把他拦住,使臣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派人回宫中请示刘彻。
张汤一心等着皇上或皇上的赦免圣旨,却见到了同僚赵禹。张汤的头皮一阵发麻,心里知道,完了。赵禹虽然跟他交情不错,但此人是典型的酷吏一个,话说回来,不是酷吏也不能跟他有交情。赵禹虽能力不凡,在周亚夫做丞相时,却被周亚夫弃用,原因就是此人冷峻,不讲人情味。平日里只有别人拜访他,他从来不回访别人。
张汤猜得不错,赵禹第一句话便是指责,“阁下为官多年,却不知分寸,”赵禹顿了顿,他瞥见张汤的凄凉,却没一丝心疼,他继续说道,“阁下处死的人不计其数,皇上今日法办你,既是说他人指控阁下的罪状都有依据。”
张汤看了赵禹一眼,叹了口气,但依然没有回话。
“皇上的意思…”赵禹给张汤倒了杯淡酒
张汤心中的一惊,“皇上的意思?”
赵禹漠然地点点头,“为今之计,君唯有自裁,奈何还要对质?”
张汤向北扑通跪下,凄凉大哭道,“臣未有寸功,起自刀笔吏,陛下不弃,乃至三公,如今无以塞责,自当以死写罪,然构陷臣者,三长史也。”
说完,他大喝一声,拔出其中一甲士的佩剑,往脖子上一抹,鲜血顿时浸漫在青石地板上,格外地唬人。
一位叱咤多年的□□官就这样谢幕了,他走的时候,眼睛没有闭上。
赵禹叹了口气,心中道,“张兄,好走。”
赵禹抛开一片哭天抢地的哀嚎,直奔未央宫复命而去。赵禹神色冷峻,他想象着刘彻听闻张汤死讯的表情以及应对的办法。
张汤该死吗?
这个问题突然从赵禹的脑中蹦出,把赵禹吓了一跳。他想起郅都,宁成,义纵个个崇尚严刑峻法,铁腕治民,但都没有好下场,现在张汤也死了,那他自己呢?
“看来,张汤和我都是该死之人。死了未必是坏事。”赵禹重重地叹了口气。依着皇上的脾气,张汤若不死,张汤的家族必定跟着遭殃。
对于张汤的死,赵禹心情复杂,张汤一死,自己或受重用,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张汤与他同僚数十年,两人虽不为知己,却也惺惺相惜,情同兄弟。
“张兄,我就再为你做一件事吧。”赵禹直驱宫门求见,刘彻早已等候多时。
“张汤认罪伏法了吗?”刘彻漫无目的的翻着奏折,赵禹一眼就看出来,刘彻是做给他看的。
“张大夫未认罪,已伏法。”
“什么?”刘彻吃了一惊,心中一痛,但马上又语气如常,骂道,“死不悔改。一定要给朕严查,严查党羽,家眷。”
“皇上,张大夫留下几行小字。请皇上过目。”赵禹拿出张汤的绝笔,呈了上去。
刘彻拿了过去,看了一眼,便将它扔在一边,示意赵禹退下。赵禹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颤颤巍巍地走出了宫门,他突然意识到,皇上并非离不开他们,长此以往,张汤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还是要给自己留点后路。
从结局来看,赵禹的顿悟的确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他后来不再践行严刑峻法,而改以宽平得终老。张汤的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事实上,张汤死百次也不冤枉,因为死在他手上的冤魂不计其数,但是在刘彻怀疑的这件事上,张汤的确是冤枉的。一个秉政十余年的三公大人,死后查家产不过五百金。出殡时棺木有棺无樽,一辆牛车拉着棺木,草草埋葬。
当然,张家也不是买不起一口好棺材,也并非不能大办特办葬礼,张汤的兄弟子侄都希望大办,但张汤之母严辞反对,她的理由很直白,“张汤身为大臣,却因为恶言而死,厚葬做什么!”
表面上看张母此举是因为极度不满,实质上还是因为张家简朴,老太太才能如此。
刘彻听说此事时感慨万千,他说道,“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儿子。”直到此时,他才明白,三长史所说纯系诬陷。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块上路吧!朱买臣,边通,王朝,东市斩首。丞相庄青翟难逃干系,下狱。庄青翟在狱中自尽。
时间是元鼎二年(前115年),这一年刘彻的朝廷可谓元气大伤。
两个月之后,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厚道人石庆任御史大夫。
石庆我们之前介绍过,老爹石奋号称万石君,兄弟四人都在朝中做高官,一大家子人全是出了名的孝子贤孙,让他来做御史大夫,可以看出刘彻的意思,是想缓和一下朝中的紧张局势。
赵周父亲赵夷吾做过楚王刘戊的太傅,因不从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被杀,景帝中元二年,获封高陵侯,其余不详。但从他担任太子太傅可以看出来,此人早已投靠太子一派。现在荣登丞相,也是顺理成章的。
透过这几年的风波,我们要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漠北之战后,李广的死算个意外。
接着倒霉的是李蔡,李敢。半年不到,霍去病暴病身亡,官方称暴病,实则至今存有疑点。同年卫青长子卫亢犯矫诏罪,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居然犯了矫诏罪,更为离奇的是犯了死罪没死。张汤创立腹诽罪,大农令颜异被诛。次年,平阳公主之子曹襄卒,死因不明。再一年,张汤等人死。
看到了吧,短短三年间,非正常死亡的高级干部如此之多,且都是死于政治事件。
这说明了什么?我用我的脚趾头想了一下,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权力斗争在这几年尤其惨烈。你会说这不是废话么,不惨烈,能死人吗!
我在之前就曾经说过,对于历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