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玩具-第5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下何人不通共。
知道基盛菊身份的,在cia也就只有那么几个人。是cia局长叛变了,还是干脆美国白宫幕僚长就是受胡文海控制的深海?又或者,说不定美国总统都是中国间谍呢!
基盛菊心里的念头像野草一样,多的他根本连最基本的分辨都做不到了。
他从航班楼里跑出了机场,早就已经丧失思考能力的基盛菊,下意识的跑上了机场到城区的高速路……
“咳咳。”
到了这个时候,吕秘书哪还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虽然也震惊于胡文海是如何知道基盛菊和钟育翰的事情,又震惊于基盛菊这样的勋贵二代竟然会投敌叛变!但毕竟几十年官场历练,早就泰山崩顶而面不改色,又对胡文海的种种神秘之处已经有些习以为常。
说实话,胡文海的崛起从头到尾都伴随着谜团。像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蓝色小药丸的来历至今没有任何结果。一款药物的开发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更不用说研发过程中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入。可国内早就已经翻了一遍,蓝色小药丸仿佛从天上掉下来的一般,让人无法理解。
但是正如胡文海所说,他编织出来的这张网络,让任何人现在都无法用强硬手段来逼迫他吐露事实。哪怕这个人是他吕秘书,或者是吕秘书背后的首长,都承担不了和他翻脸的成本。
安全,是胡文海四年来,最大的成就。只要他不表现出绝对无法理解的超自然现象,像长生不死或者飞天遁地这类神话故事,他就是安全的,是被身后这张网络所保护的。
只要他不作死,现在这种程度的神秘,没人动的了他。
否则?
否则空军不答应,f…14保卫的北方天空不答应!
否则陆军不答应,军工系统上百亿美元的受益者不答应!
否则海军不答应,指望要地防空项目赚钱的未来区防舰舰长们不答应!
否则铁道部不答应,上万亿的投资百亿美元的项目,数字化的铁路交通网不答应!
否则整个东北的重工业不答应,大化工工程和辽中的煤铁复合体,石油能源和整个中国造船业不答应!
否则魔都不答应,中国电子产业的曙光,魔都贝尔和魔都大化、魔都普桑国产化,这三个魔都的重点工程都不答应!
胡文海背后站着的力量,不敢说对他死心塌地,但保证他的平安,保证他的自由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不是没人动的了胡文海,只是这个人,肯定不是吕秘书和他身后的首长。
吕秘书也只能收敛了自己心底几乎就要爆炸的好奇,将目光转到基盛菊这个人的身上来。
“陈秘书,请你带着特勤的人,先把基盛菊控制起来。具体的情况,等我向首长汇报了之后再决定。”吕秘书在在场众人的脸上掠过一遍,要控制基盛菊,从层次和可靠性上来说,还真是非陈发莫属。
陈发点了点头,指了几个美国回来的特勤,拔腿就向着基盛菊的方向追了过去。
“好了,胡总。”吕秘书不只是叹气还是苦笑,表情说不出的微妙,无奈的说道:“首长们在等你,我送你去府右街吧。不是我说,怎么你每次去美国,一准都要出大事……”(。)
第446章 2个好消息()
在与一干莫名眼神的大佬们谈过一次之后,胡文海并没有在帝都久留而是匆匆回到了绣城。》し
正如胡文海所预料的那样,虽然对他能够精准预测了黑色星期一的能力很感兴趣,但并没有人强行要他交出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秘密。
大领导们除了当着他的面,再次要求他短时间内最好不要离开国内,另一方面则是向他通报了两件事情。
第一个,绣城升级为特区的程序终于走完,接下来很快就会将各项政策落实。特区这一贴胡文海开出的药方,究竟能不能实现东北的产业升级和改革开放,就要拭目以待了。
而另一件事情,则是国家打算要扩大对苏联的出口贸易了。满里从一个县城,变成了内蒙直辖的县级市,随着中苏贸易的发展,未来很可能成为计划单列市。
这两件事情,说起来似乎从表面上看都和胡文海无关,而是政府层面的策略变动。但这其实又和胡文海密不可分,东北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无疑要依靠中铁建投银行的支持,才能撬动起已经略显疲态的东北重工业和逐渐陷入一潭死水的改革步伐。
而满里的开发则更是离不开中铁建投银行对铁道部的支持,对苏贸易扩大必然要增加滨州铁路的运输量,甚至是盛京到冰城的整条铁路线进行电气化和网络化改造。
光是这两个项目的投资,计经委估算设计资产至少上千亿人民币。
八十年代的上千亿人民币可比二十一世纪的一万亿还要值钱,若非是国家切实看到了继续改革开放,东北的未来不容乐观,恐怕是真的很难下这个决心。
改革开放不可能中断,
东北的衰落似乎将不可避免。
从目前的对外贸易种类来看,中国出口产品的主力无疑是轻工业和原材料。
中国大量出口,并且正在不断加强的出口产业,只能是轻工业。承担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同样只能是轻工业。而进口产品的主力,则是各种高科技产品以及制造业生产设备。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1987年前三个季度的进口总额,达到了让人胆战心惊的527。39亿美元。这其中至少有120亿美元以上,是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用于进口国外的制造设备。汽车和家电产品的进口额,用外经贸部发言人的话来说,就是“进一步得到了适当的控制”——这基本上,就是八十年代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具体这一年汽车和家电产品的进口额究竟是多少,即使翻遍了市面上的所有报纸期刊,这个数据不是体制内相关人员,是很难得到的。
刨除这些数字之后,1987年前三个季度国内企业的机器制造业进口数字,精确估计很可能高达280亿美元以上。
而1987年全年计划对外借款协议总额,则达到了162。65亿美元,这笔钱实际使用资金则达到了153。32亿美元。借贷的规模,比1985年增加了至少300%,这些钱主要的流向除了东南沿海的开放地区,大头则统统流入了东北。其中造船业和铁路运输是承接贷款的主力,至少有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是用于为东北产业升级做了配套。
那么,1987年前三个季度,作为东北经济龙头的渤海省,机器制造业的生产总值是多少?只有可怜的120亿——人民币。
东北经济俨然是坐在了一颗仓促上马的大号火箭上,若不是一飞冲天,那就是万丈深渊。
而东北产业的传统优势机器制造业,随着外商投资和东南地区轻工业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生产装备进口能力迅猛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东北机器制造业的优势正在迅速沦丧。
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从苏联援建开始,东北凭借全国独一份的产业优势以及事实上的锁国政策,充当的实际上是技术输出的角色。
国际上这样的角色,一般是发达国家充当。将自己次一级的技术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赚取超额利润,养活自己庞大的、昂贵的技术开发团队。
而在建国前三十年,东北地区则向全中国支援了众多的工业建设项目。但问题是,这三十年间,中国是个计划经济国家。东北的技术转移和产业扩张,虽然绝非无偿付出,但更说不上是超额利润。相应的,这三十年里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过程发展却是极为缓慢。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东北真的要在这个过程中赚取超额利润,那中国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
东北在这个阶段的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是即时战略游戏里的主基地。
玩过魔兽争霸这种游戏的人都清楚,一般来说主基地出农民制造建筑,功能建筑则负责出兵。当主基地将一层科技有用的建筑造满,这时候就需要升级主基地来解锁更多建筑物。
三十年苦媳妇熬成婆的东北,眼看着总算中国建起了一个看的过去的工业体系,可算是能支持一下自己这个主基地来升级一波科技了吧?
当年没赚到超额利润不怕,反正咱们是计划经济嘛,产业升级的时候同样有成本…50%的优势。
但就在这个时候,改革开放了。
即使东北不产业升级,光是捡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次一级、次两级的产业转移,技术水平都能爆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仍然在坚持的很多五、六十年代技术。
历史上,很可惜,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是牺牲了东北的产业升级机会,换来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腾飞。
等国家有钱了,再回过头来补课。就像发展工业走先污染再治理这条路类似,很多曾经的臭水沟,不是也重新焕发了新生吗?
承接产业转移赚到了钱,到时候再回头搞东北振兴吧,总比拖着一艘船的人一起死来的好。这个决策,从全国角度来说,不是错,相反是对的不能再对了。
按理来说,也是有很大可能成功。产业升级,不就是钱吗!有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呢?恐怕是没有吧。
但套一句题外话,男女之间的感情就像镜子,碎了之后勉强粘回去,照出来的也都是人渣。
谁能想到,一场大下岗,和短短十年里这片土地上官僚们疯狂的丑态。东北的人心就像镜子,眼看着就碎了,碎了之后就再也粘不回去了。勉强用着,照出来的也都是一群人渣。
人心这个东西,有时候便宜的只值一个馒头,有时候贵的连一点六万亿都肯定不够。
只要这面镜子照出来的还都是人渣,恐怕这一点六万亿最大的作用,就是北上广的房价,又tm有救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