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3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堂的第一批学员,有从郑家军之中挑选出来的人员,他们有着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都是在学堂读过书的,有从工匠之中挑选出来的人员,也有招募的一部分有这方面爱好的人员,但经过了严格的甄别。
学员的素质不可能很高,不客气的说,就算是大明的进士,对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是一窍不通的,只不过这些进士若是沉入其中学习,能够在很短时间之内入门,因为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不能够忽视的。
郑勋睿需要的是大量的人才,特别是专业方面的人才,经过科举考试的进士,只能说是单独某一个方面的人才,很不全面的人才,这些进士中的绝大部分,除了知道读书是为了做官之外,基本不知道其他的事情。
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决不能够忽视,大汉和大唐能够在世界如此的辉煌,其最为厉害的就是文化的传播。
枪炮能够打败对手,却不能够真正的征服对手,真正让对手服气的还是文化。
郑勋睿、郑锦宏和徐望华等人参观火器局的时候,一直都是听着汤若望和薄玉等人的介绍,基本没有插嘴,郑锦宏和徐望华不开口说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火器局内部的事情,根本就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外行。
郑勋睿不插嘴的原因,是出于尊重。
火器局内部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这是赵单羽的功劳。
如何管理内部的事物,汤若望、龙华民和邓玉函三人是不熟悉的,尽管他们来到大明已经有好多年的时间,一口京腔说的很好,但他们并非真正的了解汉人,对汉人所遵循的礼仪也不是特别了解,至于说薄玉,属于典型的技术型人才,不擅长管理。
所以安排一切的事情,都需要赵单羽负责。
赵单羽在官场上磨砺了好多年,做这些事情是得心应手的。
看着火器局内部一切都是秩序井然,徐望华忍不住开口赞誉了赵单羽,郑锦宏是不会开口的,他的身份不一样了。
郑勋睿却没有开口肯定,火器局内部的总人数不到四百人,投入的银子可谓是天文数字,要是内部的管理都做不好,那赵单羽也就太缺乏能力了。
让一个地方井井有条,首要的条件就是银子,试想一下,火器局的诸多工匠,能够拿到那么多的银子,能够让家人的生活过好,与之前的情形比较,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些工匠当然是服从管理,老老实实做事情了。
一圈看下来,足足半个时辰的时间,这还是走马观花式的。
郑勋睿脸上的笑容不是很多,大部分的时间都显得很是平静,特别是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两个地方看的时候,他的脸上几乎都没有出现笑容。
赵单羽显得紧张,他知道郑勋睿的脾气,脸色平静意味着存在不满意的地方。
经过这些日子,赵单羽也知道,火器局最为重要的就是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两个地方了,这两个地方是火器局核心的地方,派驻到火器局的五百郑家军将士,重点护卫的也就是这两个区域。
赵单羽已经尽力了,大事小事都力求做到完美,应该说汤若望和薄玉等人是非常满意的,就连诸多的工匠,也认为火器局内部的一切事物吗,都是井然有序的。
从学堂出来,郑勋睿突然提出了要求,再次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去看看。
汤若望和薄玉等人很是吃惊,面面相觑,尽管他们对郑勋睿已经是顶礼膜拜了,可这些地方主要是工匠做事情的地方,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难道说郑勋睿对具体的研制火器和火炮等方面的事宜,也有研究吗,那岂不是神仙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 精细分工()
进入到生产区域的时候,郑勋睿的神情很是专注,甚至在一名一级工匠的身后站立了好一会,这名工匠正在仔细擦拭刚刚生产出来的一支燧发枪。
毕懋康研发出来的燧发枪,就是靠着这些工匠给造出来的。
良久,郑勋睿终于开口询问了。
“造出来这样的一支燧发枪,需要多长的时间。”
这名工匠的脸色早就白了,身体也是微微颤抖的,郑勋睿进来的时候,他和所有人一样,都是老老实实的站着,不过郑勋睿要求他继续做事,故而才擦拭已经造出来的燧发枪。
郑勋睿开口询问之后,工匠稍稍愣了一下,很自然的开口了。
“小的造出来这支燧发枪,需要十日左右的时间。”
“嗯,你是一级工匠,需要十日的时间,那么二级工匠和三级工匠需要多长时间。”
郑勋睿闻到这个问题,工匠的脸上展现出来一丝骄傲,要知道薄玉大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三百多工匠之中,能够被评为一级工匠的,不过十来人。
“二级工匠需要三十日左右的时间,三级工匠造不出来燧发枪。”
郑勋睿微微点头,脸色依旧很是平静。
他的内心早就在算账了,火器局的三百多工匠,一级工匠十二人,就算是满负荷的运转,一年也就是生产三十来支燧发枪,二级工匠三十五人,每人一年生产十二支燧发枪,总数算起来不到八百支燧发枪,况且火器局还要生产火炮,按照这样的效率下去,每年生产出来的火器少的可怜。短时间之内,根本不能够产生多大的作用和效果。
从火器局回来,郑勋睿再次将自己关在了东林书屋一天的时间。
翌日一大早,郑锦宏、徐望华、赵单羽、汤若望、薄玉、龙华民和邓玉函等人,悉数来到总督府。
桌上已经放着一些文书,这些都是郑勋睿亲自写出来的东西。
众人坐定之后。郑勋睿慢慢开口了。
“昨日在火器局看过了,整体的情况是不错的,不过有两个问题,本官想着问问,请薄大人回到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火器局一年能够生产多少的燧发枪,第二个问题,火器局一年能够铸造多少门的大型火炮和中型火炮。本官就不问能够生产多少的火箭和地雷了。”
薄玉神情很是肃穆,稍稍思索了一下开口了。
“大人,下官只能够粗略算算,不能够很精准,若是所有工匠夜以继日,一年能够生产五百支燧发枪,十门火炮。”
“也就是说三百多的工匠,没有歇息的时间。”
“大人说的是。”
郑勋睿询问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引发众人的注意,火器局历来都是这样。就算是规模最大的京城火器局,每年也最多能够生产一千支的鸟铳,至于说火炮,开足马力也就是铸造十门左右,这已经达到极限了。
当年为了训练登州和莱州的新兵,京城的兵器局和南京的兵器局。曾经开足马力,两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生产了两千多鸟铳,至于说火炮,悉数都是从西夷买来的。
看见众人毫不在意。郑勋睿轻轻叹了一口气,毕竟时代不同了,几百年之后的精细化分工,一级流水线的生产,在如今看来都是神仙般的存在,不过他必须要贯彻这样的生产理念,至少首先达到精细化分工。
一名一级工匠,制造一柄燧发枪,需要十日左右的时间,一名二级工匠需要三十日左右的时间,两人的手艺肯定是有差距的,一级工匠的手艺肯定要好一些,这就预示着两柄燧发枪不可能一样,无论是在精准度、还是在扳机的扣动力度方面,都会有细微的区别,况且一柄燧发枪,需要诸多的零部件,将每样的零部件按照最高的要求造出来,最后来组装,十天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完成,这已经很不错了。
但换一个思路,情况肯定是大不一样的,那就是将燧发枪的每个零部件,按照统一的要求来进行制作,在火器局里面,对此等的分工进行细化,譬如说一帮人负责专门制造枪柄,一帮人专门负责枪管,一帮人专门负责枪栓,一帮人专门生产弹簧等等,也就是将生产燧发枪的工作分解开来,这样在质量上面也可以实施统一的要求。
十二个一级工匠,可以每人或者几人负责一块,自己专门制造某一个零件的同时,负责整块的技术审核,凡是不符合标准的零件,坚决不能够要。
工匠的俸禄,也可以按照这样的要求来支付,多劳多得,手艺越高的工匠,收入也就越高,相反那些滥竽充数的工匠,将被彻底淘汰。
当然,这种先进的生产理念,短时间可能难以被人接受,这是因为大明的工匠,每个人都是传承祖上的手艺,这些手艺基本是密不可传的,手艺被视作是吃饭的家伙,必须子子孙孙的传下去,要是手艺泄漏出去了,那就等于是被端掉了饭碗,那是欺师灭祖的事情。
工匠尽管社会地位最为低下,可是相互之间是有着很强对比性的,手艺高的工匠,受到了其他工匠的尊重,手艺一般的工匠,总是低着头夹着尾巴为人的。
可是生产的精细分工,是要摒弃这些观点的,也就是说要求生产的一体化,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必须要全部合格,每一柄的燧发枪和每一门的火炮,任何的一个零件不合格,那都是不行的,这样组装出来的火器或者是火炮,到了战场上就是斩杀自身的利器了。
朝廷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很多了,萨尔浒之战的时候,因为火器的不合格,结果鸟铳炸膛的事情比比皆是,到最后大军几乎都不敢使用鸟铳了。
郑勋睿拿起了桌上的文书,开始仔细的说起了改变生产工艺、力求精细化的要求。
汤若望、龙华民和邓玉函等人,听的是目瞪口呆,他们熟悉火器制作的原理,也明白因为工匠技术不到位,导致火炮或者是火铳存在不合格的情况,但郑勋睿说出来的这种制作的办法,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不合格的火炮与火器。
将火炮和火器的每一个部件都分开来制造,可以在组装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