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8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痴心妄想。”
皇太极微微点头。
“嗯,暂且不说沈阳的事情,辽东的事情该如何的应对,阿巴泰已经写来了奏折,请示下一步的行动,究竟是从辽东直接撤军,构筑辽河的防线,还是死守辽东,与郑家军展开厮杀,朕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啊。”
济尔哈朗稍微顿了顿,字斟句酌的开口了。
“臣以为皇上已经拿定了注意,若是要求阿巴泰迅速撤离辽东,则睿亲王率领的大军必须要回到沈阳,护卫沈阳的安全,郑家军骁勇,阿巴泰稍微不注意,让郑家军突破了防线,沈阳必定遭受到威胁,若是睿亲王驰援不及,后果难以预料啊。。。”
皇太极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济尔哈朗说的是正确的,他没有要求多尔衮马上撤兵,其实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当年大明的袁崇焕,能够率领明军死守锦州,现如今的阿巴泰,也能够率领大军死守宁远和锦州等地,让郑勋睿的想法不可能得逞。
不过皇太极还是不放心。
“朕有些担心阿巴泰,是不是能够抵御郑家军的进攻。”
“皇上,臣以为这个时候换将是大忌,阿巴泰在辽东驻扎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熟悉一切的情况,此刻若是临时撤换大帅,必定导致军心不稳,臣以为皇上可以派遣人员去协助阿巴泰指挥,如此就可以保证万无一失了。”
“你认为朕派谁去好。”
“臣认为谭泰和索尼都是不错的,可以派去协助阿巴泰指挥。”
皇太极略微思索,随即点头,亲王和郡王是不可能派遣到辽东去的,譬如说多铎和阿济格等人,这些人的资历明显强于阿巴泰,若是派遣到辽东去,不可能服从阿巴泰的指挥,那就可能导致辽东出现混乱的局面,谭泰和索尼都是不错的战将,有勇有谋,派去协助阿巴泰,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范文程和洪承畴进入了大政殿。
这一次皇太极没有客气,两人刚刚行礼之后,他就开口了。
“文程,洪大人,你们说说,郑勋睿此番御驾亲征,究竟是何目的。”
范文程看了看洪承畴,首先开口。
“皇上,奴才认为,郑勋睿是想着图谋我大清国。。。”
洪承畴也是这样的认识。
皇太极微微点头。
“那你们认为,郑勋睿是会率领大军突飞猛进,以进攻沈阳为目的,还是会步步为营,从辽东发起进攻,一步步的占领辽东大片地方。”
皇太极专门询问这个问题,是有着充足道理的,范文程和洪承畴都是汉人,相比较来说,他们能够更加了解郑勋睿,而掌握郑家军的战略部署,或者是对郑家军的战略部署做出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又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开口的还是范文程。
“奴才已经和洪大人商议预测过此事,奴才以为,郑家军应该是采取步步为营的作战部署,首先是收复辽东,尔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郑家军尽管骁勇,可也不敢轻易的突进,让自身处于危险之中,何况此番的征伐,郑勋睿亲自率领大军,就更加的不会冒险了,就算是郑勋睿想着冒险,他麾下的文武大臣也不会允许。”
“这不一定,很多时候朕率领大军征伐,也是采取了突进的策略的。”
“郑勋睿不能够和皇上比较,郑勋睿是汉人,他麾下的文武大臣也全部都是汉人,且以读书人居多,在大明读书人看来,皇上之安全是最为重要的,不能够有任何涉险之行为,何况大明历史上有此类的教训。”
皇太极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也想到了景帝。
范文程的分析让皇太极略微放心一些了,只要郑勋睿和郑家军采取步步紧逼的战术,从山海关开始发动进攻,那就没有必要过于的担心,多尔衮也不必率领大军迅速撤回沈阳,可以在草原观察局势的发展。
其实皇太极也认为郑勋睿会采取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
这大概是出于骨子里对汉人不屑的认知,尽管郑勋睿是不一般的人,尽管说郑家军异常的骁勇,可是在皇太极看来,郑勋睿和郑家军都是不敢冒险的,更何况此番的作战,郑家军是在辽东,接下来还有可能在沈阳等地作战,八旗军熟悉这些地方,郑家军对这些地方是一无所知。
皇太极终于询问到最后一个问题了。
“你们认为驻守辽东的阿巴泰是应该撤离辽东,还是固守。”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范文程稍微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开口了。
“奴才认为,饶余郡王应该将重点兵力集中在宁远和锦州一带,放弃其他的地方,以重点兵力来应对郑家军的进攻。。。”
皇太极脸上难得露出了一丝的笑容,他说出了早就思索好的决定。
“洪大人,朕决定让你前往辽东,协助阿巴泰抵御郑家军的进攻,谭泰和索尼也将赶赴辽东,协助阿巴泰指挥战斗,你熟悉辽东局势,朕会告知阿巴泰,多多征询你的意见,朕希望你能够很好的协助阿巴泰。”(。)
第九百零八章 都要拼命了()
瑞元二年七月十日从山海关出发,一直到七月二十一日,郑锦宏和杨贺率领的郑家军五万前军,终于抵达了锦州。
足足十二天的时间,行军的路程大约五百余里,平均每天行军不过四十里地左右。
郑锦宏和杨贺感觉到憋屈,如此的行军速度是郑家军从未有过的,可是他们没有办法,要说整个的关宁锦防线也不过四百里地,可是他们行军的路线,绝非直线,而是绕了不少的弯路,依靠着精心挑选的向导的帮忙,他们绕开了诸多的城池和城堡,更是没有发动一次针对八旗军的进攻,直接赶赴目的地锦州。
绝大部分他们都是昼伏夜行,期间他们的行踪也暴露过,不过没有引起八旗军的特别注意,这让郑锦宏和杨贺等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他们认为,这肯定是皇上做出了专门的安排。
郑锦宏牢牢的记住了皇上从山海关出发的时间,那就是七月二十日,也就是说他们抵达锦州的时候,皇上率领的中军,已经从山海关出发,开始了大规模的征伐了。
拿下锦州是前军必须完成的任务,不仅如此,前军还要牢牢的镇守锦州,切断阿巴泰及其麾下八旗军退却的路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前军已经抵达锦州,没有掩盖行踪的必要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快速的拿下锦州城池。
锦州城内城外驻扎有四万八旗军,郑家军前军只有五万人,五万人进攻四万人,郑家军并不占据多少的优势,不过郑锦宏不是特别的担心,因为他拥有百门红夷大炮。
还有郑锦宏所不知道的情况,那就是皇太极派遣的谭泰、索尼和洪承畴等人,已经抵达宁远,他们带去了皇太极的圣旨,也留在了宁远和锦州等地辅佐阿巴泰。
至于说郑锦宏和杨贺率领的前军。一直都没有引发阿巴泰的特别注意,这也是机缘巧合,一方面皇上御驾亲征的消息传遍了辽东,也抵达了沈阳。皇太极和阿巴泰等人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山海关,对于其他的情况就忽略了不少,另外一个方面,得益于前军几乎都是采取昼伏夜行的办法,每日里行军不过四十到五十里地左右。中午时分几乎就没有行军,最后一个方面,就要归功于向导了,这些想到都是商贾精心挑选出来的人员,时常在辽东做生意的,非常熟悉辽东的路径,他们带着郑家军前军,成功的避开了一个个的城池和城堡。
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阿巴泰自身,以及皇太极做出的安排部署。按照皇太极的要求,阿巴泰将重兵集结在宁远和锦州一线,同时严令收缩兵力,集中在城池之中,至于说野外或者官道上面,几乎就没有什么八旗军军士了。
辽东的汉人百姓,是绝不会为八旗军提供什么情报的,八旗军全面占据辽东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些汉人已经受尽了压榨,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而且八旗军根本不将汉人当作人来看待,打骂是常事,弄得不好还有被直接斩杀的危险。
抵达锦州之后,郑锦宏没有歇息。马上找到了杨贺、王小二以及马祥麟等人商议。
地图铺开在临时搭建的中军帐之中。
前军面临的形势还是很危险的,根据调查署送来的情报,阿巴泰麾下的十五万八旗军,几乎都集中到了宁远到锦州这一条线上面,也就是说前军展开对锦州的进攻,肯定会惊动宁远等地的八旗军。若是所有的八旗军都前来驰援,那么前军将遭受巨大的压力。
不过也有可喜的一面,那就是从山海关到宁远这段距离之内,几乎没有多少八旗军的存在,那么皇上率领的郑家军中军,就可以快速行军,抵达宁远,对阿巴泰及其麾下的八旗军展开全面的进攻。
多年的磨砺,已经让郑锦宏成为一名成熟的指挥官,他能够根据战场的形势,做出一些准确的预判,也能够根据战局的变化做出准确的部署和调整,郑锦宏一直牢记皇上的要求,既然是郑家军的总兵,都督府的大都督,不管是不是进入了内阁,都要一心想着军队的事宜,不呀去操心政治上的事宜,更不要过多的卷入到朝廷的事物之中。
也正是因为听从了皇上的吩咐,郑锦宏几乎没有参与朝廷的其他事物,尽管作为内阁大臣,参加了内阁诸多的商议,可不牵涉郑家军的事宜,郑锦宏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更不会提出来多少的意见和建议。
军队以打仗为第一要务,其余的事情不要搀和。
“前军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经过十二天的行军,将士们肯定是疲劳的,不过这个时候不能够歇息,我们要抓住时机,以最快的速度展开对锦州的进攻,我决定明日卯时开始对锦州城池的进攻,在三天之内拿下锦州,诸位看看有什么困难。”
杨贺看了看郑锦宏,紧跟着开口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