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8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锦宏在接受了察哈尔部落的请罪和臣服之后,率领将士返回京城。
皇上在草原准确确定的新规矩,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完成的,这需要灭掉大清国之后,才能够腾出手来实施,皇上的意图是蒙汉融合,让蒙古人进入到大明朝廷做官,让朝廷选派的官吏到蒙古去管辖,同时迁移汉人进入到蒙古草原。
郑锦宏历来崇敬和敬佩皇上的想法,对于皇上如此宏伟的计划,他没有丝毫的怀疑,认为这个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是皇上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返回京城的途中,多铎死了。
倒不是郑锦宏想着杀死多铎,他没有必要那样做。
多铎自己不想活了。
傲慢的多铎,被明军生擒,内心的悲怆和沮丧时可想而知的,他率领的满八旗正白旗和镶白旗一万最为精锐的骑兵全军覆没,甚至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走,除开被斩杀的,其余的悉数被生擒,最为精锐的骑兵,面对明军的时候,都是如此的战绩,那么可以想象,不要多长的时间,明军就可以渡过辽河,直扑沈阳了。
郑锦宏的话语,多铎不会忘记,大明朝廷不仅仅是要生擒他多铎,还要生擒皇太极,还要彻底灭掉大清国,可不要以为郑锦宏是说大话,大明朝廷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大清国地位尊崇的多铎,有着自身的性格,战斗失败他可以接受,没有谁能够保证百战百胜,开始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从此以后就可能过阶下囚的生活,甚至可能遭遇到汉人的羞辱,这是他无法接受的,而且在他的脑海里面,认定这样的事情会发生。
大清国的满人欺凌汉人是家常便饭,多铎也是其中之一,由此他认定汉人一定也会欺凌侮辱他这个大清国的亲王。
这样的耻辱是多铎不可能接受的。
多铎恳请郑锦宏杀了他,可郑锦宏没有同意。
就在明军从丰镇出发,前往大明京城的时候,多铎选择了绝食。
他凭借着强大的毅力和信念的支撑,真的不吃饭。
三天时间过去,多铎已经饿的脸色都扭曲了。
郑锦宏看到这样的情形,专门与多铎交谈,他同意了多铎的要求,在多铎爽快的吃了一顿饱饭之后,递给了多铎一杯毒酒。
瑞元四年的二月中旬,郑锦宏回到了京城。
内阁首辅徐望华率领内阁大臣,以及朝廷三品以上官员,在内城城门迎候。
皇上则是在午门等候。
从京城出发的两万大军,回来的时候只有九千余人,其余的一万多将士,在丰镇之战中阵亡,他们的骨灰被带回了京城。
八旗军两千多俘虏,同样被带回了京城。
皇上专门下旨,在京城设立忠义堂,放置那些为大明朝廷做出重要贡献之人的骨灰,而郑家军参将苏蛮子,是第一个进入到忠义堂的人。
多铎的遗骸,被专门送往辽河以东,交给八旗军,让大清国去安葬,这是皇上要求的,尊重对手也就是尊重自身,人死之后入土为安,多铎的家乡没有在关内。
郑锦宏向皇上请罪,说是自己此番指挥作战出现失误,导致将士死伤惨重,且参将苏蛮子阵亡,皇上未置可否,只是告诫郑锦宏,今后要认真面对每一次的厮杀,慎重做出每一个的决定。(。)
第九百六十一章 终于引爆()
readx;正白旗和镶白旗最为精锐的一万骑兵被明军全局歼灭,豫亲王多铎丧命,此事在大清国引发了巨大的震荡,辽东之战的时候,饶余郡王阿巴泰战死,就曾经在大清国引发了不小的波动,此番丧命的是多铎,大清国五大亲王之一,满人权贵的最高层了,这样的结局让,满人权贵是无法接受的。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这句话曾经是满人权贵的骄傲,满八旗的骑兵是天下无敌的,可是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了面前,多铎率领的最为精锐的一万骑兵,全部覆灭,被明军彻底打败了。
作战总是有胜有负,一次的失败不算什么,但是八旗军与明军、也就是以前的郑家军交战这么多次,没有一次获取胜利,这就让人受不了了。
受最大打击的是皇太极,最为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时时刻刻都想着让大清国强大起来,这个目标曾经是那么的真切,以至于皇太极都能够看见和摸到了,可是转瞬之间,郑家军的崛起,让这个目标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
皇太极感受到了巨大的危险,他要想法设法让大清国快速的强大,躲避来自于大明朝廷的进攻和围剿,此番派遣多铎入关劫掠,也是想着让大明朝廷头疼边关,甚至调集大量的兵力前往大同、宣府、榆林甚至是宁夏等地驻防的。
没有想到这样的决定,招致的是更加惨痛的失败。
多铎丧命,皇太极伤心,看不到大清国的未来,皇太极更加的焦虑。
比皇太极更加伤心的是睿亲王多尔衮。
亲弟弟就这样走了,多尔衮无法接受,他与多铎的关系亲密无间,被誉为刺头的多铎,也就听他这个哥哥的,尽管说多尔衮仅仅比多铎大两岁。不客气的说,在多铎的心目中,他多尔衮的地位完全超过了皇太极。
多尔衮伤心欲绝,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万最为精锐的满八旗骑兵,会被明军全部剿灭,为什么骁勇的多铎没有能够撤离,尽管说明军骁勇,但也不至于到那么厉害的程度。若是两军面对面厮杀,绝不会出现如此的情况。
多尔衮内心对皇太极的怨气无限增强,甚至对代善和济尔哈朗也有了不好的看法。
大清国的情况,多尔衮是清楚的,他不可能去挑战皇太极的权威,也不可能公开的与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交恶,不过他有着自身的办法,发泄内心的怨气。
多尔衮对于丰镇之战,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在得知了战况之后,多尔衮强压内心的悲痛。开始搜集各方面的情报,对丰镇以及察哈尔右翼前旗的地形有了清晰的判断,作为身经百战的满人,多尔衮认为多铎的失败,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地方。
时间到了三月,多尔衮终于从某个特殊的途径,获取了整个战斗的过程。
丰镇之战,是在极为恶劣的气候之下展开的,风雪加交的气候,绝不是适合征伐厮杀的气候。而且丰镇处于大漠之中,其地形条件本来就非常的恶劣,多铎率领的骑兵以及进入到丰镇,此刻明军突然进攻丰镇。而且是在大风大雪的情况之下,这听起来好像是神话。
难道明军疯了,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之下发动进攻,万一不能够成功,岂不是全军覆没的结局,还有一点。明军为什么会突然进攻丰镇,凭什么在多铎刚刚进入丰镇之后,就知道八旗军要进入大同劫掠厮杀了。
明军如此的行动,只有一点可以解释,那就是多铎的行踪早就暴露了,明军是掌握了真实的情况之后,提前在丰镇四周设伏的,如此情况之下,就算是天上下刀子,明军也要展开对丰镇的进攻。
多尔衮很快想到了一个可怕的情况,那就是明军很早以前就知道八旗军将要劫掠大同的事情了,这应该是皇太极与诸位亲王商议之前,因为皇太极与济尔哈朗、以及他多尔衮商议之后,多铎立即率领大军出发,行军的速度很快,沿路根本没有耽误时间,明军若是这个时候获知情报,应该是来不及做出详尽准备的。
应该是代善在辽东的商议失败的时候,情报就泄露出去了。
多铎率领八旗军骑兵前往大同的事情,知道的人极少,多尔衮所掌握的情况,只有皇太极和济尔哈朗知道此事,当然皇太极和济尔哈朗是不可能将情报泄露出去的。
多尔衮尽管感觉到皇太极对他的戒备,因为多铎和阿济格的关系,他们三人以及组成了一个团体,力量逐渐的强大,但皇太极绝不会采用此等的办法来对付他们兄弟,多尔衮了解皇太极,知道皇太极做事情有着自身的底线,皇太极所做的一切,有维护自身权势的尊严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为了大清国的未来。
济尔哈朗更不可能泄露消息了,大清国几乎所有重大的决定,济尔哈朗都是知晓的,从未有过泄露情报的事情出现。
多尔衮百思不得其解,他最大的疑惑,就是明军为什么会如此精确的做好一切的准备。
大政殿。
皇太极脸色阴沉,丰镇之战的失败,再一次影响到了皇太极以及孱弱的身体。
济尔哈朗脸上没有表情,显然是在沉思什么。
多尔衮正在侃侃而谈,神色激愤,说话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大了。
多尔衮说完之后,皇太极陷入到沉思之中。
济尔哈朗跟着开口了。
“皇上,臣觉得睿亲王分析很有道理,豫亲王的战败,有着太多的疑点,我八旗军与郑家军交手很多次,全军覆没的战绩基本没有出现过,就算是辽东之战,出战的绝大部分都是汉八旗军士,也有两万余人逃出来了,豫亲王率领的是最为精锐的满八旗的骑兵,且此番的行动如此的隐秘,豫亲王的行动异常的迅速,明军为什么能够在丰镇设伏,除非是他们事先就掌握了准确的情报。。。”
多尔衮的分析和济尔哈朗的分析,皇太极听得非常仔细,可他一直都没有开口说话。
作为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看的很远,他已经从多尔衮的话语之中嗅出了绝大的危险和危机,是牵涉到大清国是否稳定的危机。其实多铎战败身亡的消息传到沈阳之后,皇太极早就思索过,他也曾经产生了和多尔衮一样的怀疑,可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之后,他认为是自身的计谋被大明皇上郑勋睿识破了,于是郑勋睿提前做好了安排。
皇太极已经将那个从未谋面、年龄比他小了几乎一半的大明皇上郑勋睿视为了魔鬼。
但这样的理由是无法说出来的,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