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韩警官-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村里的老家,镇上的家,县里的新家,再加上良庄派出所,东海的装潢公司和即将买的新房子,细想起来老韩家真算得上“家大业大”。
  平时没在意,她这么一提感觉是挺搞笑的。
  韩博打转向灯拐上思丝公路,感叹道:“有家人的地方才能算家,不过从这些没人住的房子上,能看到我父母拼搏的轨迹和历程。为过上好日子,为给我和我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付出那么多却从未想过要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回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
  “是啊,我感觉我很幸福,我为有这样的父母骄傲。”
  “我爸妈对我和我姐也很好,但他们没你父母厉害。我爸那人真是不求上进,说好听点是知遇而安,说难听点是得过且过。不光他,我们胡同里那些人跟他一样,一有时间就喝酒吹牛,天花乱坠,中南海的事都知道。别人发财了,他一点不急。”
  “不一样的,你家工人阶级,省吃俭用就能供你们两姐妹上学,生病能报销,老了有退休金。我家在农村,我爸妈是农民,丰产不丰收,种地不赚钱。光靠省吃俭用,别说供我上大学,恐怕连好点的日子都过不上,必须拼,只有拼。”
  也就剩下这么点小小的优越感了,李晓蕾很同情地问:“韩博,你小时候是不是很苦?”
  “到家你就知道了。”
  第一站镇上的家,两层小洋楼,一个带小花园的院子。
  铝合金门窗,窗户外用不锈钢管封住,外墙贴着很大气的深灰色面砖,客厅地面是大理石,楼上楼下七八个房间全实木地板,楼梯扶手是红木的,每个台阶上都镶嵌铜条,以防滑倒……
  不愧是“木匠之家”,秉承奢华装修风格。
  李晓蕾被震撼到了,看着仍贴有“双喜”字的一个房间,惊叹道:“韩博,你爸太厉害了,这哪是什么民房,这是别墅!”
  “别墅又怎么样,在农村,十栋这样的房子加起来也没你家一个小房间值钱。”
  韩博谦虚的笑了笑,打开房门:“这是我姐跟我姐夫的新房,彩电和组合音响搬东海去了,显得有些空。他们结婚时一人还有一辆摩托车,现在用不上,卖了。”
  “床好大,我们结婚也要这样的。”李晓蕾很不淑女的躺到床上,一脸羡慕。
  “不用买,对面房间就有。”
  “走,去你房间参观参观。”
  “是我们的房间。”
  “对,是我们的房间,我是你未婚妻么。”李晓蕾紧搂着他胳膊咯咯娇笑。
  其实没什么好参观的,韩总做事一碗水端平,两个房间装修一样,家具一样,只是考虑到儿子是党员干部,平时不可能住老家,没买家电。
  上上下下转一圈,每个房间推开看看,搬上几箱给小睿睿摆“洗三”宴时剩下的酒,经过派出所跟陈所长、“黄公安”等老家民警打了个招呼,邀请他们晚上去一起去村里吃饭,马不停蹄赶到联庄村。
  早上打过电话,婆爷爷婆奶奶,二爷三爷二奶奶三奶奶(堂爷爷堂奶奶),小叔,大姑二姑,大舅妈二舅妈,大姨二姨三姨和小姨,以及几个没出去打工在家搞副业的堂兄弟表兄弟全来了。
  济济一堂,好不热闹。
  跟着叫一声“婆爷爷好婆奶奶好”收一红包,叫一声“二爷好二奶奶好”又收一红包。这钱来得真容易,一个一个叫完,小包里鼓鼓的全是红包。
  “别不好意思,这是我们这儿的风俗。”
  韩博指着正在隔壁楼房前水井边准备中午饭菜的几个中年妇女,一一介绍道:“穿黄衣服的是婶婶,楼房就是她家的。我们不常回来,这几间老房子她帮着照应,隔三岔五开门开窗通通风,南方潮湿,不通风会发霉。短头发的是我大舅妈,我妈那边亲戚谁家有什么事,她帮我们出人情,帮着把人情往来这些事办了,回来再给她钱;最瘦的是小姑,我爸最小的妹妹,我和我姐就她带大的。到现在还记得,她用担子挑着我们,我坐前面,我姐坐后面……”
  亲戚真多,他外公外婆居然生九个孩子!
  一个没夭折,农村条件艰苦,又是在最困难的时期,怎么拉扯大的。
  相比之下,李晓蕾更关心“未婚夫”小时候的生活。看着四间低矮的旧砖房,轻声问:“你小时候住哪一间?”
  “东边第二间,我跟我姐一间,我爸我妈住西面那间,最东面那间是厨房。”
  韩博转过身,指着一片已成为菜地的位置,不无感慨地说:“以前那有一排矮房子,养猪养鸡养羊。我跟我姐每天放学,先捡鸡蛋,先喂鸡,然后一个去割草回来喂羊,一个烧水烫猪食。把这些忙完,再准备一家人的饭,吃完晚饭,收拾好碗筷才能一心一意做家庭作业。以前还养过鸭,我最讨厌养鸭,它们晚上不回家,要出去找,不然会把鸭蛋生在外面。有一次从河边走,脚被蛇咬了一口,毒蛇,肿好大……”
  父亲要出去做木工活赚钱,母亲一个人要种六亩地。
  两个孩子把家里活儿全包了,夏收秋收最忙的时候要下地割麦子割稻子,要系着一大口袋下地摘棉花,要干一个农村孩子所有要干的事。
  李晓蕾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人没灶台高,站在小凳子上往锅里打水,一瓢一瓢,装满盖上锅盖,跳下凳子跑到灶台后面烧火。
  好不容易把水烧开,再站在小凳子上把开水打到木桶里烫猪食,不能烫太多,不然提不动。双手吃力的提着木桶,摇摇晃晃,东倒西歪,提到猪圈一瓢一瓢喂……
  想到这些,她由衷地说:“韩博,跟你和你姐一比,我发现我好幸福。”
  “现在想挺苦的,当时没什么感觉,又不光我们,家家户户几乎全这样。”
  说话人姑娘又听不懂,看看模样把红包送出去就行了,长辈很理解,让小两口自己玩,他们该聊天聊天,该打小牌接着打小牌。韩博回头看看正笑眯眯盯着这边的外婆,拉着她手走到河边。
  “在农村长大其实也挺有意思的,以前河里水比现在清,淤泥被人家捞去当肥料了,河底干净,没玻璃瓷片之类的东西。一到夏天,我就搞一个长木桶下河,我姐坐在河边盯着我摸河蚌,一摸一大桶。把它劈开,用青椒炒,也可以做汤,很鲜很好吃。最多时一下午摸两三百斤,各家送点,剩下的养着慢慢吃。”
  “我小时候踢毽子,跳格子,放假去公园,要么去文化宫。”
  人比人气死人,跟她这样的首都孩子真没法比。
  韩博苦笑道:“这就是城乡差距,文化宫,我到现在都没去。小时候看书,上面写小朋友去少年文化宫搞什么航模比赛,真向往真羡慕。还有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怎么怎么的。我们这儿没大马路,一年去一两次县城根本见不着警察叔叔,特羡慕你们这些城里孩子,感觉你们生活在童话中。”


第147章 乡村夜宴
  “韩总”家有钱儿子又当干部,在所有亲戚中的地位是最高的,请客这种事只需要掏钱不需要干活。
  菜是叔叔和婶婶一早去镇上帮着买的,婶婶、大姑二姑小姑,几个舅妈几个姨妈一起动手,别说十桌,二十桌都没问题。
  中午简单点,晚上是正席。
  老房子太小太寒酸,摆在叔叔家,左邻右舍的桌椅板凳和大碗盘子全集中到这儿了,客厅挤四桌,东西两个房间各三桌。
  陈所长、颜老师、黄公安等关系不错的全来了,跟村干部及外公外婆二爷三爷坐客厅。
  酒菜标准比中特等奖那晚高好几档次,八个凉菜,八个炒菜,八个炖菜,有牛肉,有羊肉,有黄鳝,有老鳖,有整只炖的老母鸡……自己买菜自己做花不了多少,要是在丝绸宾馆,一桌没七八百下不来。
  “王支书,陈村长、马主任、王会计,我不能喝酒,只能以饮料代酒,感谢各位赏光,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我家的照顾。说去东海太远,有机会去新庵,提前给我打电话,良庄离新庵很近,我一定会尽地主之谊。”
  村干部,老家的“父母官”,必须以礼相待,不然人家会说你忘本。韩博端起杯子,一脸诚恳。
  “韩乡长,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搞这么客气,搞这么夸张,我们都不好意思。”
  “王支书,韩乡长跟他爸一样,痛快,爽快。”
  “有什么样的老子,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记得还是个孩子,现在都乡领导了。乡领导兼派出所长,陈所长,全县估计就韩乡长一个吧?”
  爱人的学生出息了,让自己两口子坐主位。
  陈所长很高兴很有面子,哈哈笑道:“全县所有派出所长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王支书,局里昨天下文件,要求我们各基层派出所打完拐就着手清理各自辖区内练气功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什么?”村支书一脸茫然。
  “韩博打拐,我们跟着打。韩博打击以传授气功为名招摇撞骗的诈骗犯,我们一样要跟着打。这说明韩博是我们思岗各乡镇派出所的排头兵,是一面旗帜,冲着最前面,我们跟着上。”
  “哎呀,这不是先锋模范么!”
  “才知道?”
  陈所长拍拍韩博肩膀,不无羡慕地说:“乡长助理是县委组织部的后备干部,明年铁定副科。局党委委员不太可能,毕竟太年轻,良庄乡党委委员估计跑不掉。良庄跟我们丝河不一样,前任公安特派员就是乡党委委员,有这个先例。”
  ……
  副科级,别说在省里市里,在县里也一抓一大把。但是在乡镇,在农村,副科级干部绝对是领导,其地位仅次于书记镇长或乡长。
  丝河不是人才济济的良庄,联庄村更不是良庄的胜利村,这么多年没走出去几个干部。
  即将诞生一个副科级领导,村干部兴高采烈。亲戚更不用说,跟着高兴,感觉脸上有光。
  颜老师当翻译,李晓蕾听得津津有味。
  今晚她是焦点,大学生,首都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