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韩警官-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家说他们听不懂的思岗方言不太好,挂断电话,正准备致歉,老李总感叹道:“小博,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非要回老家工作了。领导同事全在那儿,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回到大家庭里才能过得自在。”
  “爸,对不起,我只是有些放不下。”
  “一家人,不许说对不起。我跟你妈没七老八十,十年二十年不需要人照顾。再说不是有晓慧么,身边有人。你想回老家工作,说明不忘本,我们支持。”
  李晓蕾肚子饿得咕咕响,拿起筷子不耐烦地说:“您二位别煽情了,吃饭吃饭,菜都凉了。”


第281章 “李昌钰那样的神探”
  新生报到,学校开学。
  一个个刚进入警校的新生,兴高采烈,迫不及待换上警服,四年警校生活由此开始。
  警察是一个需要奉献和牺牲的职业,学警不是正式民警,暂时用不着他(她)们去奉献,但“牺牲”从这一刻已经开始了。大学生活与普通高校学生完全不同,没那么自由,更不用说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不分班,分区队、中队、大队,军事化管理。
  衣服一样,床单被褥一样,发型也一样。男生寸头,不能超过一指。女生齐耳短发,前不过眉,后不过衣领。
  入校第一关是为期42天的军训,早上天还没亮,就被起床哨惊醒,开始一天的“魔鬼训练”。跑操、拉练、走队列、站军姿、踢正步……
  一天下来,许多新生浑身像散了架,衣服上全是汗渍。
  他们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教官宣布“解散”,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食堂,完全将“二人成行、三人成列”的要求抛至脑后。平时饭量不大的新生,现在饭量也大得惊人,肚子简直是无底洞,没有最饱,只有更饱。
  他们总是盼望着下雨,这样就不用训练。
  不过不训练也不能闲着,要整理内务。叠被子是必修课,一定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
  一到下雨天,宿舍里,楼道里,全是踩被子的人。先摊开踩薄,然后捋压,再用格尺在被子上划出标记,力求精准无误。叠起来之后要一点点捏,以便规范美观。一套步骤下来,个个满头大汗。
  据说有一个新生偷懒,往被子上浇水,结果被教官狠狠收拾了一顿,估计没人敢效尤。
  最痛苦的当属半夜紧急集合。
  初秋的深夜,透着丝丝凉意,紧急集合哨突然响起,一个个手忙脚乱穿戴,争先恐后往外冲,经常你穿了我的衣服,我穿了你的裤子……
  名字虽然在研究生大队花名册上,但这一切与韩博没任何关系。
  从基层实战部门借调过来的兼职教官,相当于在职研究生,没必要参加军训。
  一星期几节课,在公大修读的法学专业又不同于自然科学,不需要做各种实验,公大研究生兼教官的学习和工作很轻松,甚至不用天天来学校。
  一心一意准备参加统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书籍看累了,看包括导师在内的经侦教研室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专著。晚上给远在海港市农村追查4。19案的“孤胆英雄”程文明打电话,了解追查进展,了解他所在的位置。
  除了4。19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两个专业的书。一连两个多星期天天如此,渐渐习惯了这样的作息安排。
  不过,这样的平静生活很快被打破了。
  明天中秋节,领上月饼回家,刚出校门,消失几个月的老卢再次出现在北京。打电话说刚下火车,问是在单位还是在家,要还上次来首都的机票钱。
  机票钱是小事,他人到了北京是一件大事,必须接待,而且要接待好,不然以后回良庄会被人在背后骂忘本的。
  建工集团北京公司派车去接的,不用往火车站赶,让司机直接去富瑞公寓。
  不能让他等,不坐公交车,赶快打的,赶到小区楼下等十几分钟他果然到了,还带来一位良庄走出去的部队军官。
  “小韩,别张罗,我们吃过。”
  一身行头依然很休闲很运动,傻瓜相机依然挂在胸前。4月份来时只有一个双肩背包,现在多了两个行李箱,从车上往下搬时挺沉。
  打发走司机,他好奇地观察“老部下”在首都的居住环境,强调道:“真吃过,上火车前张主任爱人准备好多熟菜,不能浪费,我们走一路吃一路喝一路,一直喝到下火车。”
  良庄乡升格为良庄镇时解放军某部团政治处张主任不光回去过,而且去良庄派出所参观过,认识,刚才直接打招呼,根本用不着介绍。
  张主任拖着拉杆箱笑道:“小韩,卢书记没开玩笑,不饿就是不饿,要是饿,到你这儿我们能跟你客气?”
  “那先上楼休息,晚上吃夜宵。”
  十五层的高楼,老卢感觉有些夸张,忍不住问:“小韩,你就住这儿?”
  “嗯,十二楼,我刚给晓蕾打过电话,听说您来了别提多高兴。她正在回来路上,不许您和张主任去驻京办,晚上住我家,有空房间,上去您就知道了。”
  “这丫头,搞这么客气。”老卢得意的笑了笑,接过香烟问:“你老丈人住哪儿?”
  “前面胡同,离这不远,步行十分钟。”
  “挺近。”
  “买这儿就是因为近,走,先上楼,外面不是说话地方。”
  他跟老丈人和丈母娘不一起住,老卢没什么顾忌,不再客气,痛痛快快答应下来。他不走,张主任自然不会走,说几句客气话,一起走进小区,乘电梯来到十二楼。
  老卢放下背包,三个房间全打开看看,回到客厅笑道:“站得高看得远,有电梯的商品房。小韩,这套房子多少钱,估计得二十万吧。”
  韩博从冰箱里取出两罐饮料,从厨房找来一小碟子给他当烟灰缸,一脸不好意思说:“北京房价贵,二十万不够。包括楼下的车位,七十多万,装修没算。”
  “七十多万!”
  “贷款的,先交十几万,剩下的慢慢还,一个月还四千。”
  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张主任被这个数字惊呆了,老卢对韩家知根知底,感叹道:“还四千,不算多,对你爸来说不成问题。家里有钱就是好,你说你,什么不用干,什么全有。”
  这个话题太尴尬,韩博笑问道:“卢书记,您出来之后一直没回去?”
  “没有,回去也没什么事。今天去这儿,明天去那儿,走走看看,吃百家饭,这次人情欠大了。”
  想到今晚一样要住别人家,老卢顺手拉来行李箱,猛地拉开拉链,眉飞色舞说:“第一次上门,不能两手空空,不然传出去让晓蕾父母笑话。借花献佛,别客气,一样一袋。”
  满满一箱各地土特产,全人家送给他的,估计那个箱子里也是。
  用不着跟他客气,客气他会不高兴。
  痛痛快快收下来,帮他把箱子拉好放好,韩博又问道:“张主任,明天中秋节,您怎么挑这个时间回去探亲,为什么不早点,或者干脆等过年。”
  “不是回去过中秋,也算不上探亲,侄子结婚,回去喝喜酒。”
  张主任笑了笑,又补充道:“我父亲就我和我哥两个儿子,我家是女儿,我大哥生的是儿子,也就是我侄子。我老父亲特别疼爱孙子,传宗接代,不能断香火,结婚这么大事,我这个当叔叔的不能不回去。”
  老卢拿起装饰架上一镜框笑道:“是我跟张主任回去的,不是张主任跟我回去的。出来这么久,有点想家,正好新房子马上交钥匙。”
  居然玩了五个月!
  韩博彻底服了,正不知道该不该恭维恭维,老卢指着照片问:“小韩,这是在哪儿跟晓蕾拍的,这么多人?”
  “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大会,文艺晚会,看演出时拍的。”
  “你参加那个大会了?”
  “嗯。”
  “我的乖乖,我在电视上看了,总书记出席。你有没有看见顾政委,那天顾政委也去了,他正好在国防大学进修,正好参加庆祝大会。”
  你以为是良庄开大会,以为工人体育场是良庄老电影院。
  韩博被这个问题搞得啼笑皆非,强忍着笑解释道:“会场几万人,顾政委是领导,肯定坐在前面,应该离总书记不远。我们属于首都各界群众,坐在3台下台,离老远,只能看见总书记一个人影,节目一样。跟在家看电视差不多,看大屏幕。”
  “人多,难怪。”
  自己提拔的干部,怎可能不问问现在的情况。
  他问起近况,韩博简单介绍一番,之前只知道小伙子调到北京来了,没想到是来上学的,老卢沉吟道:“市局放不放人无所谓,我打听过,跟北京姑娘结婚成家满十来年,只要在北京有住房,就可以把户口迁过来。现在不迁户口,将来一样能迁。”
  “我真没想过这些,另外我确实想回去。”
  “回去也好。”
  谁不说自己家乡好,并且北京没想象中那么好。
  空气不好,气候不好,就二环以内看上去不错,三环一片菜地,北京农村比良庄差远了,更不如江南。
  老卢关心完工作又关心起学业,翻翻餐桌兼书桌上的一大堆书,越看越糊涂。
  “《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生化工程》、《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蛋白组学》……小韩,你到底在学什么,是不是打算改行?”
  “正在准备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没打算改行。”
  老卢放下书问:“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这到底什么专业?”
  他不是第一个问的,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绝大多人而言,这个专业比较冷僻,韩博不得不耐心解释道:“这个专业主要是从微观,也就是分子的角度去研究生物现象。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属于基础性研究专业。”
  说一大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