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女主-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若是再不下猛药,一切都为时已晚了。现在的旧贵族不光是叫莫离厌烦,就是自己的道路,也被这些贪婪的家伙阻碍了不少。现在是个好机会,不管自己以后是否需要利用旧贵族,都应该给他们一些教训了。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这话说的极好,通过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而产生的不同办法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其目的在于批驳旧贵族学者‘法先王‘的保守主张,作为改革的理论依据。
然后列出上古有巢氏、燧人氏,因发明创造之功而被推举为王,中古之世大禹,因治水之功而被推举为王,近古之世汤、武因征伐桀、纣之功而称王这样三件历史故事,其目的是为了下面的推理: 即‘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然而,朝凤的最终目的,却是要推出这样的结论:
‘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这就推论出当代的‘新圣‘改革的必要性,得出最重要的论点: ‘不期修古‘。以上是举例论证法和分析论证法,接着,下边用比喻论证法再次加以论证。比喻论证法的运用应注意所用来论证的比喻故事述完之后,必须扣到论题上。所以,朝凤一句话将此故事扣到论题: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一个‘笑‘字将论题与比喻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个是为新圣所‘笑‘,一个是身为宋国‘笑‘,雄辩地揭示出‘法先王‘观点的幼稚可笑。听到朝凤这样说,莫离先是点点头,然后又皱着眉头看向朝凤“具体是个什么说法,还请凤儿详细的解释一番。”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话。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说到这里,朝凤轻轻地笑了笑,歪歪头看向莫离。
也就是说,现在的自己,在她的眼中,只是一个守株待兔的蠢人吗?莫离挑了挑眉毛,见到朝凤还是笑的一脸‘天真无邪’的样子,也不知道该怎么惩罚她。却又不甘心就此放过,只好伸手在朝凤的脸上拉扯了一下,算是报复。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
见莫离的表情不像是马上理解,朝凤便又开口,举了个例子:“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
“的确如同你说的,古代刑罚轻不算仁慈,责罚严也不算残暴。既然要适应社会习俗而行事,那么情况也会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莫离先是表示了对朝凤话的肯定,又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那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见莫离这般问了,朝凤却并不着急回答,而是又举起例子来了:“况假定有这么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训他,他也不改变。拿了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帮助、师长的智慧这三方面的优势同时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受感动,丝毫不肯改邪归正。直到地方上的官吏拿着武器,依法执行公务,而搜捕坏人的时候,他这才害怕起来,改掉旧习,变易恶行。”
故事虽不像诗词一般优美,可是道理却是耐人寻味的。朝凤用它论证论点‘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国,正反对比,说明‘世异则事异‘。再说了,莫离也不是什么满口仁爱的明君,所以也很好接受这些。
“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依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法。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娇纵,见到威势就屈服的缘故。因此,七丈高的城墙,就连善于攀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太陡;干丈高的大山,就是瘸腿的母羊也可以被赶上去放牧,因为坡度平缓。”
说了这许多后,朝凤这才不疾不徐的引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十几尺布帛,一般人见了也舍不得放手;熔化着的百镒黄金,即使是盗跃也不会伸手去拿。不一定受害的时候,十几尺的布帛也不肯丢掉;肯定会烧伤手时,就是百镒黄金也不敢去拿。所以明君…定要严格执行刑罚。因此,施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兑,使人们有所贪图;进行刑罚最好严厉而且肯定,使人们有所畏惧;法令最好是一贯而且固定,使人们都能明白。所以君主施行奖赏不随意改变,执行刑罚不轻易赦免。对受赏的人同时给予荣誉,对受罚的人同时给予谴责。这样一来,不管贤还是不贤的人,都会尽力而为了。”
第一百八十二章 秋韵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若是要形容的话,朝凤给人的感觉,大抵就是秋天了吧。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是常人的看法。在许多的文字里,不难寻觅到描写秋天肃杀的段落。人们一直喜欢生活在生命的律动的氛围里,而缺乏对秋天全面而真实的理解与歌颂。
“假如自己的兄弟受到侵犯就一定帮他反击的人,被认为是正直;知心的朋友被侮辱,就跟随着去报仇的人,被认为是忠贞。这种正直和忠贞的风气形成了,而君主的法令却被冒犯了。君主推崇这种忠贞正直的品行,却忽视了他们违犯法令的罪责,所以人们敢于逞勇犯禁,而官吏制止不住。对于不从事耕作就有吃有穿的人。说他有本事;对于没有军功就获得官爵的人,说他有才能。这种本事和才能养成了,就会导致国家兵力衰弱、土地荒芜了。君主赞赏这种本事和才能,却忘却兵弱地荒的祸害;结果谋私的行为就会得逞,而国家的利益就要落空。”
被圣贤们,甚至是社会主流所吹捧的的礼义廉耻,在朝凤的口中却是一文不值。这样的态度,实在不像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正统思想的大夏出身的。就是连在匈奴,这也是惊世骇俗的了。
“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印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于。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无需有耕种的劳苦,就可以获得富足的实惠。无需冒打仗的危险,便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结果就出现了一百个人从事于智力活动。却只有一个人致力于耕战事业的状况。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致力于耕战事业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这就是社会所以混乱的原因。”朝凤笑了笑。看了看莫离的脸色。
现在的大臣,虽然在做正经事的时候。没有什么本事。但如果给他们送礼,吹捧奉承他们,他们就会高兴,从而让你见到君主,或者让君主赞同你的建议。这种人到现代都还很多,他们占据着要职高位,把持着大权。使得许多有智之士终身怀才不遇,使得国家政事、企业大事都无法正常进行,从而造成一定的混乱。
“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的资本。既拥有称五天下的资本,义善于利用敌国的弱点;建立超过五帝、赶上三王的功业,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看着远方。朝凤微微的勾了勾嘴唇。
五谷丰登、一派丰收的风景,是秋天的极致;满目萧索、一派肃杀的暮秋时节,也是秋天的韵味。那三分鹅黄、七分橘绿的落叶,曾几何时默默地陪衬姹紫嫣红的鲜花,默默地托举出如锦似橙的果实。
春华秋实摘尽之后,也并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为了迎接来年的灿烂与辉煌,需让生命的指针暂时沉寂,使叶片呈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再看那一树霜红,燃烧着的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愫一种精神;那遍地落荫,显现的又何尝不是一种豁达,一种坚韧,一种旺盛而又无所畏惧的人生呢?凤儿就是这样的人吧,就像是蒲柳一般,看似柔弱,可事实上却是坚韧如丝。
“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自绕叫做‘私‘。与‘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就已经知道的了。但是到了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