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学聪明的故事-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说,在说话时要能灵活机动地对不同对象说不同的话,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是不可能达到说话的目的的。
                 
  有些人说话,就是因为不看对象,不能灵活机动地进行说话,所以闹出了笑话。看下面一则故事:
                 
  刘大不善说话,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这天,刘大50 岁生日,特地邀请好友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来聚聚。
  准备吃饭了,刘大发现赵六还没有来,懊恼地说:“该来的还不来。”这话给张三听到了,心想,那我是不该来的,于是走了。赵大着急地说:“哎,不该走的又走了。”这话给李四听到了,心想,看来我是应该走的,于是也立即走了。刘大见李四走了,摊摊手对王五说:“我又不是讲他的。”王五想,你不是讲他,那一定是说我了,于是他也起身走了。
                 
                 
  刘大一看,不明白了:“哎,怎么都走了?”
                 
  刘大错在哪里呢?就错在说话不注意场合,不看说话对象,不能灵活机动地说话,结果把客人都气跑了。如果他稍微注意一下,就不会出现如此使他难堪的场面。
                 
  “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两句话是对灵活性原则的形象说明。
                 
  4。清楚性原则所谓清楚性原则,就是在说话时要把所表达的内容表达得清清楚楚。如果一个人不能把表达的内容说清楚,那就谈不上什么能说会道了。
                 
  怎样才能把内容表达得清清楚楚呢?这就要求做到:条理清楚,通俗易懂。
                 
  条理清楚,就是说话要有头有尾,有纲有目,重点突出,段落分明。使人一听就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条理不清楚,重点不突出,胡子眉毛连在一起,就违反了清楚性原则。
                 
  通俗易懂,就是说话要大众化,善于把一些较深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别人听。有时还可以运用比喻来具体生动地说明道理。
                 
  看下面一个例子:
                 
  有一天,著名作家刘绍棠被邀请到南开大学讲学。当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即使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和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不料,一位学生当即向他递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道:“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写和有所不写,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着的,存在着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
                 
  刘绍棠读完纸条,就随口问是哪位同学写的。讲台下一位女同学忽地站起来说:“是我写的。”刘绍棠见她还是个女孩子,就开玩笑地说:“你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看到她迷惑和茫然的神情,刘绍棠微笑着说:“我是要看看,你的学生证上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疤的照片。”
                 
  女同学对作家的这个要求莫名其妙,回答说:“长疤时谁拍照片啊?怪寒碜的。”
                 
  刘绍棠说:“是呀!你不在长疤时拍照片,更不会把长疤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这说明你对自己是有选择的。因为你是漂亮的,长疤时的不漂亮是暂时的,它不是你的真实的面目。同样,社会上的某些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由党采取措施去改正。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这岂不是要共产党把长疤的照片贴在共产党的工作证上吗?”
                 
  那位女同学含笑地点点头,信服地坐了下来。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因为刘绍棠运用了通俗的比喻,说服力很强。所以,要想能说会道,就要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来进行表现,这样才能说服对方。
                 
  5。事实说理法有一天,铜山古城来了个测字先生,黄色幌子上大书着“测得准”三个字。他摇着铜铃响器,胡掐乱算,骗了不少钱。这事让黄道周(明代著名书画家、理学家)知道了,他想见识见识这个“测得准”。这天他上街,见有个书生正在让“测得准”测字,就站下来看个究竟。
                 
  只见那个书生在盛字盘里信手拈起个字卷。“测得准”展开一看,是个“串”字,就问:“求测何事?”书生说:“测测乡试能否得中。”“测得
                 
                 
  准“连声说:”恭喜,恭喜!保准你高中。“接着他装腔作势地拆字:”这‘串’字,上也中,下也中,此次若考不中,下次也能中!“
                 
  接着来了个农夫。他眼盯字盘,犹豫了半天,拈到的也是个“串”字。
  农夫说要“问平安”。“测得准”两只眼睛朝农夫身上打量了一下,见他腿肚上贴了一块膏药,就借题发挥:“不好,不好!你近有疾病染身。”黄道周在旁问道:“同样一个‘串’字,怎会有好坏之分?”“测得准”说道:“适才那书生拈‘串’字是随手而拈,而他是用心挑拣的,‘心’上加‘串’岂不为‘患’?他没有大疾也有小病!”农夫连忙点头称是。
                 
  这时黄道周看准那个“串”字,迅速拈起来递给“测得准”。“测得准”
  问:“求测何事?”黄道周有意难为他说:“也测个平安凶吉。”“测得准”
  打量了黄道周一番,见他左腮鼓起,料是患了风火牙肿。于是说:“你这个人呀,只因多嘴,近日也有小疾。拆这个‘串’字乃‘口’、‘中’组合,所患之病必在口中无疑。”
                 
  黄道周等他说完,把口一张,使“测得准”顿时狼狈不堪,红着脖子说不出一句话。围观的人都哄笑起来,指责“测得准”一派胡言。
                 
  原来,黄道周把嘴一张,吐出了一枚橄榄,他口中根本没有病。
                 
  像黄道周这样用事实来驳斥对方的说话方法,就是事实说理法。要揭穿测字的骗局,如用几句话来进行驳斥,是无济于事的。而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用事实进行驳斥,就使测字先生无处遁逃,无法再进行回击,只能乖乖地认输。
                 
  6。比喻说理法战国时候,有个叫庄周的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庄子,他家里很穷。
  有一次,他家又断了粮,他就到监河侯(官名)那里去借粟米。这个监河侯既吝啬又爱讲漂亮话,就满口答应说:“好吧,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税后,就借给你300 两银子,你看行吗?”
                 
  不借给粟米也就罢了,还讲不能兑现的大话,庄周一听就很气愤,便讲了一个故事讽刺他。庄周说:
                 
  “昨天,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半路上听到喊叫的声音。我寻声望去,原来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小鱼。我问它:”小鱼啊,你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小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快干死了,请你给我一升或一斗的水救救我吧!’我说:”好啊,我就动身去说服吴、越两国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小鱼气愤地说:“谢谢你的好意,我本来只需要斗升之水就能活过来的。如果像你说的去引来西江之水,等水到时,我早已上了干鱼摊子啦!’”
                 
  庄子的话把监河侯说得满脸通红。
                 
  庄子所用的说理方法就是比喻说理法。比喻说理法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不能直接说,二是直接说道理,效果反而不好。上面庄子的故事就是第二种情况下使用比喻的。由于这个比喻针对性强,又很生动,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喻说理法要求比喻恰当、贴切。不恰当、不贴切,不伦不类,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招来嗤笑。
                 
  请看比喻恰当、贴切的事例:
                 
  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上对被
                 
                 
  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作了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我们工农武装现在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起义战士听了毛泽东这通俗易懂的讲话,坚定了信心,就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小石头”和“大水缸”,这个比喻十分恰当、贴切。小石头虽然小,但它是结实有力的,大水缸虽然大,但终究敌不过越来越多的小石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