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金耳-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设防,胡人自由来去;商铺违章搭建,隐患重重。
然而宋徽宗除了一枚双龙小印似乎也没有多看这幅后来传世的名画一眼,当年的宋徽宗没有意识到张择端画中北宋的诸多问题吗?或者说这位久居京城帝王早已看透了宋朝的大势,只不过他想玩一手置之死地而后生?
后世研究指出,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种不合理处实则有一个且唯一的解答,不管是虹桥上混乱的人群,还是毫无防卫、敞开的城门等等,都是阴谋,而这个阴谋背后的策划者极有可能是宋徽宗。
张择端只是一个记录者,而正是他的记录才能让后人看到千年前一场涉及宋、高丽、辽、金、西夏、方腊六方势力的旷世奇局!
有人总结出清明上河图四大不合理之处,第一就是望火楼。汴京城内外共有120个坊,当时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到:“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驻屯军兵五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街、汴京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高处有人驻守观察火情,下有兵马随时待命,从消防的角度来说已是严密到位。
然而在《清明上河图》中,画中的望火楼竟摆上桌凳,如同凉亭,倒成了登高观景之处。楼上无人,楼下无马。驻扎的兵营甚至已被改作饭铺茶肆,摆上了小桌小凳。
事实上北宋默许军中动用余钱营运,用来贴补军费,叫作“回易”。因此挪用军费,甚至克扣军饷,来放债、置办产业甚是常见。只是“易”是易了,“回”却难回,利钱大都落进私囊里。也就不难理解这好好的消防军营为何成了“私人”产业。
第二是军巡铺,闹市“孙记正店”旁的小屋,是军巡铺屋,相当于消防站。画中却是满满的酒桶,俨然成了酒馆。
屋里的水桶本应盛满消防用水和泥浆,屋墙靠着的带圈长杆,应该是《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用于扑灭火苗的工具“麻搭”,在顶端的铁圈上还应该缠绕上大团麻绳,以便蘸上泥浆压制火苗。
三个兵卒光着上身,或拉弓满弦,或缠护腕,显然是喝完酒正精神抖擞。消防用具被搁置,驻扎兵卒饮酒无度。可以想象一旦火起,消防调度将难以进行。
第三是城门口,汴京城天子脚下,城门口城墙上空空荡荡,比起四处的热闹这里尤为冷清。墙头仅有一门吏,如其说是守门倒不如说更像是看风景。
城门口更没有士兵守卫,任人出入。有趣的是,张择端哪里都不画胡人,唯独在应该有防卫却没有的城门口画了骆驼队与胡人,其中意图颇耐人寻味。
第四是沿街商铺,图中街道两边大量的屋檐前加的雨搭以及从平房伸展出来的遮阳棚和挡雨棚等用于或开设买卖,或摆摊设担,侵占道路,影响交通,尤其是消防通道。这些商铺的确让汴京城看起来格外繁华热闹,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隐患。
欧阳老爷子研究清明上河图超过三十年,感叹道:“越研究越钦佩古人的智慧,自故宫藏《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被重新发现六十年以来,关于此图的众多谜团一直困扰着学界。其中谜团之一就是关于今故宫藏清明上河图是否“残缺”或“完整”之谜,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重点。”
“时至今日清明上河图“残缺说”,已被众多国内知名专家所持,这种观点影响巨大,几乎已成学界定论。在我所看到的多部美术史论著及文章中,都引述《清明上河图》时均持“残缺说”观点。”
“正是由于此原因,故宫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专家展开了清明上河图补全工作,并对“补全卷”专门召开了由国内顶尖的古书画鉴定专家参与的评审鉴定会。与会专家都对“补全卷”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对清明上河图在流传过程中缺残后半部的很好补全。”
“最终补全卷以国家二级保护文物的评定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予以永久收藏,这样以来对清明上河图“残缺说”无疑给予了一种最高规格的学术定性。但也有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清明上河图“密码”却能证明清明上河图是完整的,在长达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并未残缺!”
吴天缘好奇的等着欧阳老爷子的下文,他对文物背后的故事最感兴趣,现在还听不见宋代声音,好多内幕不能了解。(未完待续。)
第256章内有乾坤
“能证明这幅画完整的就是作者在绘制清明上河图时所留下的绘制布局密码,将其定名为“二均分法”密码、“六均分法”密码与“十二均分法”密码。
欧阳老爷子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给吴天缘看,分析道:所谓二均分法密码,就是将画从中部平均分开,这时可以看到这条均分线正好落在清明上河图中心部位的拱桥顶端,而拱桥部分正是这幅画所描绘场景的高潮所在。”
“六均分密码,就是将《清明上河图》平均分为六段。首段为市郊风景,中段是汴河沿岸景色和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为热闹的市区街景。”
“在首段“市郊风景”的后部有很长一段汴河并有卸粮码头出现,而在中段“汴河风景”的尾段又出现了街区。这种分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做法只是为了更直观的向读者介绍这幅伟大长卷?”
“现在还将此画卷以三段来看,首先看到首段中部是一片旱柳树林,树林上下贯穿,除下端留有一点空地外,几乎密不透风,把首段中的郊野景色和即将出现的街市与汴河景色分割开来,而这种幕墙一样的树林在之后的画卷中再未出现过。”
“中段的中部是全图的高潮拱桥,而后段的中部正好是高大的城门。这时观者都可看到首段中部的树林、中段中部的拱桥和尾段中部的城门都是图中最高大、壮观的景物。如果把三段图景均分为六段,就可以看到,三条均分线分别从这三段画面正中心分过。”
“更惊奇的是,分割线正好落在了树林之上,拱桥中部和城门的中心部,这分明是张择端当年绘制清明上河图时有意的布局,这也正是证明这幅画流传至今的仍是完整图卷的有力证据。”
欧阳老爷子兴奋道:“我们内部也研究过多次,认为既然画家当年在绘制清明上河图时有意对画面进行布局,其中就会隐藏着更多的布局密码,所以又在“六均分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十二均分法”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令笔者更为震惊的布局密码。”
“在六段图的正中部划线,把清明上河图平均分为十二段。立刻看到,六段图中第一段的正中分线从郊野中的一片草屋中间穿过。在六段图中第二段的正中分线附近汴河开始在图中出现。依次类推,都是如此!”
吴天缘认同的点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达5。28米的巨型长卷,画家在绘制此类长卷时,肯定会对画面事先做好布局,这样才能保证画面不乱结构合理。
况且它属于界画长卷,作画时使用界尺,这样对画面的布局与比例结构要求就更高。而今《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密码,充分的证明了清明上河图是完整的,在长达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并未残缺。因为此画如曾在流传过程中残缺,那绘者当年的布局一定会大乱。而今布局井然有序,正好证明其完整无缺。
欧阳老爷子走到最后,总结道:“除此之外,画的开端和结尾,也很好的证明着它并未残缺。在清明上河图的开端部分,有一段一厘米长的空白,在此空白处除有地面的少许描绘外,并无任何景物。这一现象在之后的画卷中从未出现,这样的留白正表明着画卷顺理成章的开端。”
“而在结尾部分,路北垂柳的根部已经与路南树枝顶端连在了一起,把向西去的路完全的封堵,这在清明上河图中也是从未有过。这正表明着当年绘者的用意,就是表示画卷的结束。并且在画中所绘的柳树众多,但皆为旱柳,垂柳仅此一棵,这更表明这绘者结束此卷的用意。”
吴天缘大开眼界,一直以来自己有异能,文物会自己告诉所有的内幕。今天听完专业人士的分析,肃然起敬,人家是靠多年仔细研究,整理各种数据,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这个态度值得自己学习体会。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
“他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宋徽宗命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宫中翰林图画院,但是他提出请求不能关在皇宫里面作画,他要求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宋徽宗同意了张择端的请求,命蔡京为张择端在北宋东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六千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一个儿子宋高宗赵构杭州称帝。”
“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他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与父亲宋徽宗赵佶不同,他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
“他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一气之下,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沉痛的打击下,不久张择端忧郁而死。张择端两次献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但民间也开始流传这一个秘密。”
欧阳老爷子低声道:“民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