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菩提大道-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重要;如果今世比後世更重要,就不是修法者,因为是大乘者,要把他人看成比自己更重要。 
  第二、弟子的条件有三:一、以正直心听闻。这是很重要的,学习任何智识,如能以正直心学习,就不会渗杂自已的成见,可得圆满。那末要远离四种过患:(一)远离贪心过患。为了名闻利养,学了这套道理,而现得很有名声,可以受人尊敬供养;或好胜心而学,要比他人强。(二)远离瞋心的过患。不喜欢或排斥他人学法。如有些人宗教信仰很顽固,他认为自己所信是最好的,即使有很多矛盾,仍觉得是最好的,坚持已见,排斥他人。(三)由畏惧产生的过患。例如为了逃避某些法律,以宗教作为掩护,就不会被惩罚,这是由畏惧而学法。(四)由愚痴无明造成的过患。糊里糊涂去学法。二、具慧。抉择善恶的智慧,善法可行,恶法应舍;戒经说过善知识本身有错,应以婉言说明错误,有分别对错的能力。有位西拉格西,是修行很好的大学者,他从莫措仁波切听闻修心教授时,他忍不住马上赞叹说得非常好,有点错误或偏差时,马上呸!呸!这是抉择善说恶说的能力。三、必须有心求学。如果弟子无心求学,只是画的火炬,不能除暗。自身不想学,是无法产生作用,不只是听闻了解而已,要精进学习,有抉择的能力。狮子贤的论说:无著菩萨解释般若经是中观宗义的内涵,其弟世亲菩萨是唯识论师,把般若经解释成唯识宗义了。世亲菩萨有四大弟子,精通般若的名解脱军,把世亲菩萨所写的修饰过,成为中观论义。释量论作者法称菩萨,初听因明论时,了解上师所说的一切,而且非常精通,第二次听闻因明时,他了解的与上师一样;第三次听因明时,懂得比上师多,甚至怀疑上师所解释的,不是因明开派师陈那的究竟意趣,於是他反驳上师,写了释量论解释陈那菩萨的量论。 
  经说:「比丘或智者,当善观我语,如链截磨金,信受非唯敬。」佛说比丘们,不要马上相信我所说,要像链金一样,观察所说法义,再相信我所说的。许多大师确实经过观察,非常相信佛说的法,甚至舍命护持佛法。同样佛说的法,有能力分别了义及不了义。 
  第三、如何依止上师之理。这可从依止善知识的利益作思惟,依止具条件上师之後,他以自己觉受、证量,为我们示导,如同开启智慧之门之钥,打开智慧之眼,让我们走他曾经走过的路,这是依止的利益。 
  依止善知识的方式有二:一、加行依止。二、意乐依止。此二以意乐依止为重要,对上师的信心敬心依止。菩提道次第广论视师如佛的教授,引用密乘的经文中,可能有人疑感在下士道何以引用密乘经文?我须作解释。下士道主要为得到增上生,中士道得到个人的解脱;下士中士都是让我们成办增上生决定胜的圆满方法,但是有个「共」字,现在所修下中士道,主要是为成就大乘果位,是大乘道的基础,所以加一个「共」字。如果只是下中士道的精神成办增上生决定胜,只要讲「三十七道品;但是在中士道之後,马上教授菩提心的修持。大乘最殊胜的金刚乘,金刚乘最殊胜是无上瑜伽,其根本来自视师如佛的功德,要把上师视为佛而作依止。宗大师著广论,主要是要成办密乘果位,所以引用密乘经典,我的看法是如此。只是修学下士道,不一定要视师如佛。我们以清净意乐,净化对上师的敬心及信心,要生起敬心及信心,在加行时可以礼拜、供养,但最主要是依教奉行,最殊胜的供养,就是如此。对上师生起极大的敬信心,让我们学习获得清净果位。弥勒日巴尊者真正做到这点,他做了不可思议的供养上师,是他心续最圆满的功德,最圆满的果位。密续中强调依止上师瑜伽时,只要好好相信上师,就可以获得果位。 
  在密乘经典中说:唯有观修,不必担心不会解脱,唯有信心,不用担心不会获得果位。宗大师非常仔细的解释「唯有」两个字,不是除了这个不需其他的,那末除了依赖上师外,不要其他的修行可成就果位,无上密也不用修气脉明点等等,所以「唯有」不是表示其他不用学了,而是说无论修学任何无上密法门,都必须对上师信心才能获得。尤其密乘经典说三根本:功德根本来自於上师,加持根本来自於本尊,事业成就根本来自於空行。所以很多人对此有所误会,认为只要对上师有信心就好了,其实不是那麽单纯的。上师瑜伽并不简单,要经由不同角度,很多的道理观察和学习,当我们了知上师瑜伽的内涵,就不造成许多上师和弟子之间的问题了。 

    九、修心次第 

    三士差别 

暇身胜愈如意珠 遭逢难得唯今朝 难得易失如空电 此义观思尽尘劳 

  暇满人身,能成办大义利;暇满人身难得易失,也说到无常。了知暇满之义,及既得暇身应如何修行。学法时要有心力,心力由思惟暇满而提升。思惟暇满分三:一、暇满难得.二、暇满义大。三、暇满易失。我们修行的目的,暂时的增上生,以及究竟的决定胜,决定胜分为个人的解脱,及究竟的解脱,佛果位。第一经由思惟业果,让我们断除十恶业,由十善业成办增上生道;第二由於对三藏的认识和学习,让我们走上解脱之道,获得解脱,是第一种的决定胜;第三经菩提心的观修、学习,行六度万行的菩萨行,由菩萨行而成办佛果位。我们有三条道路,须遮挡的对象有三种:一、烦恼所造成恶劣的行为,如十恶业,身三语四意三。二、烦恼本身。三、烦恼遗留下的恶习气,恶的串习,所知障。学习六度万行来净除恶串习,可以成就一切遍智。第三条道路,称为上土道。第二条道路所追求的果位是个人解脱,主要的障碍是烦恼,去除烦恼的道路,称为中士道。第一条道路是增上生,主要的障碍是十恶业,净除十恶业的修行,称为下士道。所遮有三,所求果位有三,走的道路有三,自然形成三士道。 

(道炬论) 
由下中及上 应知有三士 当书彼性相 各各之差别 

  有三种的道路,各别不同的果位,性质不同,殊胜不同。由下中上三种果位,三种士夫所走的道路,称为三士道,由此可知各各的差别。 

若以何方便 唯於生死乐 但求自利益 知为下士夫 

  下士道追求的果位,是後世人天的安乐。由思惟业果及深信业果,尽量避免造作恶因,行持善因而感得人天果报。因果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有浅有深。更有深细的业果,无法由肉眼见到,无法以正理抉择的。那末我们要如何相信这些深细的业果呢?这和皈依有关,所以在下士道加皈依的理由。佛说法分现前分、粗分隐蔽分、细分隐蔽分三种。有些法是肉眼可见到(现前分),有些法是由思惟理由可决定的(粗分隐蔽分),有些是无法用肉眼见到,无法以正理思惟而决定,称为细分隐蔽分。要如何了知呢?是由佛的开示,证明隐蔽分的存在。我们要相信佛所说的话,这与皈依有密切关系;首先须知佛是实语者,真语者,是不欺诳众生。而且佛所说的法都是证量,没有任何错误。因为佛说一切法,都为解除众生痛苦。众生痛苦分三种:三恶道的痛苦,轮回的痛苦,所知障造成无法了解一切法的障碍。所以,佛陀为使众生去除这三种障碍,说了很多法,先说解除轮回痛苦的法轮,及很多成办解脱的法门,在四谛讲无常、苦、空、无我等性质,细微的无常是肉眼见不到的,但仔细思惟了知每一刹那都在转变。经佛说出性空的道理,可以了知「我」确实惟名所取而安立的假相而已,并非我们所执著的那麽的真实。由四谛法轮,可知痛苦来自内心,内心痛苦来自烦恼;虽然我们从经验可体会这些烦恼,但不知烦恼的根源,佛在谛法轮中说,真实执著是烦恼的根源。经由这样反覆思惟和自己经验,会体认到佛陀确实了解我们未曾想到的东西,未曾思惟过深奥的道理。现在知道解脱是可以成办的,轮迥是可以离开的。佛陀说这些粗分的隐蔽分,没有一点欺诳的,更何况肉眼看不到的细微的隐蔽分呢!佛陀一一点醒了。更深奥的道理,佛陀无所不知,也不会欺瞒我们。佛说业果的经典,不会有任何欺诳。因此思惟业果和皈依,有很密切的关系。 

    下士道修心 

  思量细微的业果,先要生起皈依的量。皈依分三种:上士道皈依的心量,不只是为自己,而要为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急迫的想成就一切遍智,使有情获得解脱,成就一切遍智的障碍是所知障,畏惧所知障的障碍,相信三宝能净化内心的所知障。以此信心生起大乘不共的皈依之量。中士道目标为个人解脱,畏惧轮回的痛苦,相信三宝能使他得到解脱,以此畏惧及信心皈依三宝,希求早日得到解脱。下士道所追求是後世人天的安乐,畏惧三恶道的痛苦,相信三宝能使他避免堕落三恶道。以此畏惧及信心皈依三宝,能得後世人天的安乐。畏惧三恶道痛苦,如何生起畏惧之量是问题。人身难得易坏,生命在呼吸间,死後随业漂流,而今世所造大部分是恶业,可知所感的果;造作较重且多的黑业,感得三恶道痛苦的危险性较大。人何时死不知道,但一定会死,谁也无法救。要思惟死无常,生起对三恶道极大畏惧心,这种心使我们生起极大的皈依之量。皈依之後必须遵守皈依学处,是避免十恶业道。此说「若以何方便」,这「方便」即无常的思惟,对三恶道的畏惧心,皈依的学处等。「唯於生死乐」,唯於人天的安乐,人天道毕竟仍在生死轮回中。「但求自利益」,为了自己得到後世人天的安乐。「知为下士夫」,这是下士道修行者, 

    止修及观修 

  前几天说过,要改善或净化内心,就是靠修行;修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