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在好莱坞-第7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争?”她很疑惑。

“不是你想的那样,总之……”

开幕式的主持人走上了舞台,娜塔莉简短的说道,“不是战争史诗,反思类型的题材,改天有时间的话,你可以到我那边去看剧本。”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泰勒,本届评委会主席张某某导演,陆续上台致辞,然后开幕影片拉开了大幕。

“一位王子出游打猎,爱上了一位只能在夜间现出人形的,被“囚禁”的白天鹅公主,王子邀请公主来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届时他将告白欲娶公主的爱情宣言。

可是被邪恶魔法师施咒的白天鹅公主,最终未能出席,代替她的反而是化身成白天鹅公主模样的另一个女人——魔法师的女儿,只是穿了黑色礼服,像只黑天鹅,迷惑了王子的心。

结局是,王子看破阴谋,重回白天鹅公主身旁,却被邪恶的魔法师陷害,白天鹅公主随大浪卷走的王子而去,坠入湖海而亡。”

电影的故事脉络大概就是这样,沿着闻名遐迩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剧情,采用另一种巧妙复杂的“戏中戏”模式,结合文艺电影最爱用的抑郁和精神人格分裂问题,把医学领域的幻听、幻觉艺术加工成诡异的视觉感受、跳跃的思维方程式,以“谎言”的魅力达到影像才能展现的生动与神秘。

虽然今世的影片出自娜塔莉之手,但瑞恩所关注的重点,无非就是娜塔莉在其中的表演,以及使用的拍摄手法。

毕竟,这些将关系到影片未来在颁奖季的收获。

影片结尾处,娜塔莉表演黑天鹅的时候,堪称震撼和充满了感染力,除了音乐、舞蹈以及镜头特效的视觉效果,她的神态和眼神也是无比惊人和有穿透力的,气势上充满了自信和魔力。

其实再对比前面大部分时间里,妮娜的唯唯诺诺和胆小谨慎,尤其是担惊受怕的样子,震撼更加强烈,而娜塔莉把二者都能演绎得那么精确传神,相比于她大红大紫的阿米达拉和凯特尼斯,这个角色无疑有更多让她发挥演技的余地。

除此之外,每次妮娜在洗手间化妆室独自面对镜子的时候都是极其高难度感情表演,她那种平时在人前强行压抑,而到了独处的时候释放出来的感情,在极近的长镜头拍摄中,都是最充分地考验演技的方法。

而娜塔莉做得天衣无缝,一次比一次更精彩。

这些,都令瑞恩联想到了十多年前的那部电影,那时娜特的表演就足够震撼,就拥有让全世界的老虎变成黄油的魔力,如今这一切再正常不过了。

还有一系列导演手法。

对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一向是娜塔莉比较擅长的方面,粉色、灰色以及黑白两色的背景和寓意,在成片中给人的冲击力远比当初片场中要强烈。

对于妮娜这个主角,娜塔莉大量使用了跟拍的手法,跟随妮娜的拍摄情节极为出彩,令人仿佛和她共同体会了忐忑不安,惊悚,担忧和挣扎。

第七百七十三章不疯魔不成魔

“影片的风格和角色,尽管明显地比我以往的作品有着更多的黑暗面,却并不代表着我今后将改变方向,放弃好莱坞的主流影片。”

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以欧洲媒体为主的记者,娜塔莉根本不给他们挑拨的机会,“在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里,总想要尝试学习一些新东西,这部影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从没想要尝试做那些纯艺术性和黑暗性的东西,我更喜欢主流影片,那些更为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影片。”

“那你为什么还要制作这样一部影片呢?”

一个操着法式口音英语的记者问道,“你不认为这样的影片与角色比《饥饿游戏》和凯特尼斯要有意义吗?”

“这就是一部电影,一个故事,并不能代表其他。”

论起耍嘴皮子,娜塔莉未必就输给瑞恩,“它不仅描写了女主角的自恋,同时也呈现了她自我厌恶的一面,我认为这很有趣,以影像呈现出来的话,观众也会喜欢。”

不管欧洲的记者问什么,娜塔莉的话始终都不向所谓艺术和揭露人性黑暗面上靠拢,被瑞恩多年影响,又在充满了商业氛围的好莱坞中成长,电影之于她来说哪方面更多一些,不言而喻。

随后,又有记者问到了生活中的她,娜塔莉巧妙地借片中角色说道,“白天鹅总是取悦他人,黑天鹅则有点孤芳自赏,而我的性格更接近后者,首先要表达的是自己的喜好。”

进入后台,娜塔莉还没来得及反应,瑞恩就上前,用力拥抱了她一下。

“影片非常出色,娜特。”瑞恩放开她后,低声说道。“你给了我足够的信心。”

这一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最美好的记忆,注定要属于娜塔丽,镁光灯下,她是令人惊艳的“红裙女”;开幕片中,她又成了神秘的“黑天鹅”。

“每一个电影展都会因为一部好的开幕影片而获益良多,但像《黑天鹅》这般受到瞩目的开幕影片却不常见。”

这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泰勒接受采访时说的话,“这是今年最好的影片,娜塔莉?波特曼的执导和表演一样出色。”

携片参加竞赛单元的李安,同样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出色的光影色彩运用下,是娜塔莉?波特曼导演游刃有余的拍摄电影的技巧。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的那种令人惊悚和震惊的心理戏,对于一个女性导演来说难度极大,她却优美地将暴力元素铺排在整部电影里,并用漂亮的芭蕾作为外壳,充满激情的告诉观众光荣与黑暗的荒谬。”

那些前期准备工作不是白做的,就连欧洲很多主流媒体,都对电影赞不绝口。

“娜塔莉将《黑天鹅》的格局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注重细节的表现,这是一部比较完美的小巧精致的作品。艺术气息充满整部影片。”

“在精神分裂和角色关系的种种悬念设计上,波特曼导演采用了一种‘快速解谜’的方法,那就是制造悬念和惊悚之后,迅速揭示谜底向观众挑明。不让观众产生虚实不分、晦涩难懂的感受。”

细数历年来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有成功者,有失败者,《黑天鹅》获得了一片赞誉。但过往也不是没有影片获得过更高的赞美,与那些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黑天鹅》尽管有些晦涩和黑暗。却不至于让大部分观众看不下去,而且娜塔莉以好莱坞模式制作出的影片,实际上还是带着不少商业气息。

何况,影片有好莱坞新生代号召力最强的三位女星出演,其中还有瑞恩客串打酱油……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于周末登陆北美点映,首周只出现在了20家独立院线之中。

不过,从《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上映开始,迪士尼方面就在借用观影热潮,为娜塔莉执导的新片做宣传,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关注这部影片,特别是那些娜塔莉、斯嘉丽和盖尔?加多的铁杆粉丝,纷纷进入影院。

首周三天,《黑天鹅》完全超出了瑞恩和娜塔莉的预估,在二十家独立院线当中拿到了179万美元,单馆成绩高达接近9万美元,对于一部主打惊悚和文艺的影片来说,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同样,影片在北美获得了一片赞誉,但与欧洲针对娜塔莉作为导演的那一面不同,北美媒体赞扬的重点则放在了她的表演上。

“影片张力十足,神秘而又引人入胜,而娜塔莉?波特曼大放异彩的精湛演技使其从一线女演员的行列一跃成为一名超级巨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很可能为自己捧回数座奖杯。”

——《名利场》

即便现在才九月份,但北美颁奖季的公关战其实已经可以打响了。

“通过她的演出……你能够感受到波特曼勇敢地走出了她已驾轻就熟的领域,转而诠释了一位逐渐地失去自我审视目光的角色。这对于一个演员而言是十分勇气可嘉的尝试,当然她也成功了。”

——《纽约时报》

“娜塔莉?波特曼以瘦骨嶙峋的身体、苍白的脸、惊恐不安的眼神,完美地诠释了那个清教徒般的舞者妮娜。”

——《洛杉矶时报》

“整部电影围绕娜塔丽?波特曼展开,绝对称得上是英雄般的表演,不疯魔不成魔,一个伟大的演员就此诞生!”

——雅虎娱乐

来自迪士尼旗下的媒体,更是不遗余力的为娜塔莉宣传,其中——《黑天鹅》中的精湛表现,使娜塔莉彻底完成了蜕变——这样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

不说娜塔莉,就是作为女二号的斯嘉丽都收获了一片赞语,“作为波特曼的完美对手,同样柔软而黑暗,但相比波特曼天真双眸里透露出的恐惧,斯嘉丽?约翰逊不遑多让,与波特曼相互辉映。”

至于瑞恩和盖尔?加多,则自动被媒体忽略了……

完全可以这样说,北美相当多主流媒体特别是好莱坞,迫不及待地排着队高唱一首叫做娜塔莉?波特曼的赞歌。

这些除去瑞恩的影响力外,还有很多来自娜塔莉自身的原因。

每一个时代,好莱坞总会推出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明星,以此彰显这个圈子的繁华和荣耀,也吸引更多年轻的女孩,如同飞蛾扑火一般,一往无回的冲入这个圈子中。

如果说上一个时代是以妮可和茱莉亚?罗伯茨为代表,那新生代中还有比娜塔莉更为合适的人选吗?

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兼具导演和表演两大才华,严格自律的生活方式,背后拥有的支持力量,还有那正统的犹太人身份等等。

这些都是跟她同一时代的好莱坞女星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好莱坞的大本营北美,哪怕是不喜欢《黑天鹅》这种类型和题材的电影的人,也大多认可娜塔莉在影片中的表演。

“故事比较老套,缺乏新意;而且少有深入的发掘。但对气氛、精神的把握十足,镜头非常紧张、细碎、漂亮。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很出色,即便她看起来更像是白天鹅。”

“不太喜欢《黑天鹅》这部影片,后面的心理惊悚部分其实做得比较牵强,人格和精神分裂似乎是所有文艺电影自圆其说的利器,不过娜塔莉的表演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