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小说巨匠-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那位蓝图斯,大家等着看脱衣舞吧。”
  稳定军心,本来就是一个老板的必备自我修养。
  不过,快马加鞭且保质保量拍《西游记》也是柳敬亭现在的日常。(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一章 马不停蹄,一路向西
      86版《西游记》实际上只有25集,天竺收了玉兔精之后,25集《波生极乐天》就直接大结局,师徒四人各受封号,取经归唐。
  唐僧师徒四人站在云端大喊“我们取经回来了”的场景,也成为很多人童年时最响亮的回忆。
  25集版取得巨大成功之后,98年央视以“拍一部完整的名著”为由,以唐僧向唐太宗讲述故事的形式,补拍了16集,也就是所谓的《西游记续集》。
  当初,导演杨洁老师曾试图把这两个版本进行融合,合二为一,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后来只好分开播放。
  柳敬亭小时候听到关于续集的版本是,上面有个大人物的孙子喜欢看《西游记》,第一部结局之后,始终念念不忘,于是大人物一道命令下来,才有了这个续集。
  这当然是当时大人们应付孩子频繁的“为什么”临时诌出来的一个理由,和“追着彩虹就能上天”一样,这些瞎话随着年龄的长大,都不攻自破,当然,对柳敬亭来说,也是到自己真正接触电视剧这一行才彻底明白,将“16”和“25”合为一体的难度,因为那两个版本无论是取景还是动作设计,风格已经大相径庭,那时候孩子们看续集,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续集里的猴子动作变快了?
  起初柳敬亭准备拍摄《西游记》的时候,曾反想过这个问题,要不要也采用“两步走”的方式,先“25”集,再由讲故事回忆补“16”集,不过经过反复斟酌之后,最终还是否定了这个想法,重演经典,不必连遗憾一块重演,不如就一气呵成,按照原著顺序一路拍下来,而且因为心里有底,前后风格完全可以保持一致。
  最重要的是,边拍边播边写的形式,更是需要如此拍摄。
  尽管关于柳敬亭的新闻仍旧风波不断,但是他本人却再次进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地,好像一切突然与他再无瓜葛。
  “门外惊心动魄,门里的他泰然自若……”
  这种变化连徐晴都感到纳闷,她曾说,每一次远游归来,人的心态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至少会渐渐明白,俗世纷争都是很可笑的事情,丢开这些缠绕,人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然而,遇到柳敬亭之后,先是面对吴启光的不淡定,后又经历《匠录》种种风波,如今更是亲眼见证柳敬亭所面对的是是非非,越来越感觉自己多出来的几年人生经验,似乎未能构成对柳敬亭的优势。
  难道他说他的心理年龄跟我一样,甚至比我还大的是真的?还是说他这个人其实只是孩童性格,对写字之外的事情缺乏耐心,出面跟大家互动几下,然后又意兴阑珊起来?
  徐晴猜不到,所以感觉自尊心隐隐有些受挫,她跟柳敬亭辩论“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区别,显然她代表前者,柳敬亭属于后者,从两人明争暗斗到现在,柳敬亭却占据着明显的上风,这是她不能接受的一件事,毕竟,她埋伏在柳敬亭身边除了完成电视剧的拍摄,还要履行其他长辈的义务,可是以柳敬亭这种年少老成的状况,这个长辈怎么顺利持续?
  所以,徐晴决定暗查一下,趁柳敬亭正在现场工作的时候,她趁机溜出来,堂而皇之地进了柳敬亭的休息室,这个地方对她来说完全不陌生,椅子、毯子、水壶、零食、木桌、小说、剧本……没有一样东西有深入挖掘的价值。
  徐晴在柳敬亭常坐的椅子上坐下,拿过他正在看的书,那是一本讲编剧自我修养的书籍,名字叫做《怎样讲故事》,作者是好莱坞一位非常杰出的编剧,徐晴当然知道这本书,因为柳敬亭向她推荐好几次。
  秉持“从一个人的阅读兴趣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趋向”的原理,徐晴翻看本书的目录,这也是她看书的一贯风格,不过她刚翻到目录页,一张方形折叠的白纸从书页里滑出,徐晴心里一动,忙接住纸张,打开一看,不免失望,上面并没有写什么关于柳敬亭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是柳敬亭自己做的一张简易的拍摄日程安排。
  “预计41——45集,每周一集。”
  “天气、重要节假日因素。”
  ……
  “九年七月结局,毕业。”
  虽然都是只言片语,但是徐晴却不会有阅读障碍,一路看下来,心情却变得越来越复杂,随即又释然,最后貌似恍然,认真地把纸折好,重新夹进书里。
  “这么密集的工作日程,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去理会那些风波?”
  徐晴心中暗暗想着,走出柳敬亭的休息屋。
  “原来他还准备把这部电视剧当做自己的毕业纪念。”
  重新回到拍摄现场的徐晴,站在不远处看着全神贯注盯着监视器的柳敬亭,自言自语了一句。
  “卡!”
  正当徐晴一个人想得出神,突然被副导演一声喊声打断,然后看到柳敬亭起身鼓掌。
  “今晚剧组连夜转移,明早可以开始新一集的拍摄。”
  收场的时候,柳敬亭简单地跟宫承品说了一下后续的拍摄计划。
  “不用休息?”宫承品问。
  “路上可以休息。”
  “那没问题。”
  徐晴本来想上前劝一下柳敬亭,不过想到那张纸,自嘲一笑,终于没有抬脚。
  ……
  仅仅一周之后,剧组所有人都意识到现在的拍摄节奏在加快,大多数人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是私下聊天,都猜测可能是电视台档期调整的原因。
  不过,既然导演柳敬亭和和出品人宫承品都那么不辞辛苦,大家也没什么怨言,毕竟随着剧集的播出,电视剧人气和名气的日益增长,“为《西游记》工作”水涨船高地成为一件值得到处炫耀的事情。
  换景,拍摄,后期制作,播放,这种循环已经成为柳敬亭的一种惯性生活模式,《匠录》十月刊刊登的徐晴的《片场日记》有一段话提到“柳敬亭的胡须”,让所有编辑都惊愕不已,而文章的结尾写到“他时刻把自己拧成一根绷紧的发条,随时可以高速运转,那阵势好像,在圆满完成这项工作之后,需要跟大家告别好长一段时间一样。”rs
  
第342章 诺贝尔文学奖风波
      对广大网民来说,网络时代的一个好处是信息的日益透明化,随着人们获取资讯渠道的不断拓展,信息资源掌握的不平衡得到微小程度的改善,不论是娱乐圈、科技林、商业群、教育坛还是政治界,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最常玩耍的那个网络世界,或者是微型博客,或者是社交网络或者是聊天群。
  一般来说,那些在人群中最能侃侃而谈的焦点人物,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骨灰级网虫,他们逛各种论坛,看各种观点,即便是同一条新闻,也能解读出若干种意思,表现在现实世界的交谈中,就是博学、就是百晓生。
  当然,由此造成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最显著的一个现象就是观点的抄袭,面的某个公共事件,大家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应该怎么判断,而是立即去网上看别人怎么说,接着就进入复制粘贴模式,把在网上看到的评论当做自己的观点进行兜售;
  第二个就是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自以为是和自作聪明,以为自己接触到的网络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以为自己已然洞悉了所有网络上的伎俩和把戏,与人交谈的时候,总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常常以“你们知道什么”做开头第一句话;
  第三个负面现象是造成人心浮躁,具体表现在所有人都在感叹“人心浮躁”。
  尽管如此网络终究让大家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深刻,让追星和监督都变得相对容易,有时候甚至连偶像今天吃什么、去了哪里都能关注到。
  对古庸生的读者来说,古庸生在拍摄《西游记》早就不是什么秘闻,许多读者还根据剧组某些人透露出来的信息推测柳敬亭此时此刻的方位,组团去探班。
  直到《匠录》宣布开始连载丽阳的全新专栏——《导演日记》的时候,关于柳敬亭日常的官方版本终于正式出炉。
  至少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目前《匠录》里只有丽阳在跟着柳敬亭东奔西走,也就是说,只有她给出的信息才最可靠。
  惟其如此当大家看到那句“跟大家告别好长一段时间一样”才会觉得惊慌失措,柳敬亭隐退的消息再次被提起。
  “丽阳作为目前跟古大最近的人,说出来的话绝对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我认为,那是古大对大家的一个试探或者说是给我们一个心理准备。”
  “早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会一下发那么多书,越来越感觉传闻可能就是真的不安中……”
  “如果古大真的隐退,以后还有什么书可以看,新出的五本书我已经全部买了,但是现在还是不舍得看。”
  “我说他怎么敢突然那么高调地向蓝图斯发出挑战,原来是准备顺杆子下,不愧是足智多谋的柳敬亭。
  ”
  “整天写那些无营养的东西,荼毒青少年,早该退了。”
  ……
  正当网上猜疑不定嘲讽、担忧混杂的时候,另外一个消息让古庸生陷入更为不利的境地。
  10月9日晚上七点半,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来自德国的女作家赫斯塔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以冰冷和直率的笔锋,敏锐和悲悯的情怀,对底层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最彻底的呈现”。
  赫斯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消息传到中国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因为常年的挂空和“热门入围”使得诺奖在中国所受关注度逐年下降,但是经过前段时间古庸生摆出的那场赌约,让诺贝尔奖特别是文学奖再次获得高度关注,结果万万没料到,得奖者竟然是古庸生的另外一个大对头。
  至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