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工业大亨-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板,你真利害,光这一项技术,省的钱可海了去了。更别说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增加了芯片投产的反应速度。”郭东向沈丹青翘起了大拇指说道。他这也是顺势拍了一记小小的马屁。
  “哈哈哈哈!没什么,我也是灵光一闪想到的点子。”听到郭东的夸赞,沈丹青心里像六月天喝了冰水一样舒爽,他假谦虚地说道。沈丹青也是凡人,他的一些发明创意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就能满足他小小的虚荣心。
  “老板,我马上让他们停止调校光刻机。”郭东又说道,然后他就走到车间里面连通外界的电话边,拿起电话就拨打给芯片生产车间的技术人员,电话接通后,就让他们马上停止调校光刻机,免得他们浪费时间。
  这里说明一下,芯片生产车间也是机械技术研究所的技术员在运行,普通的工人胜任不了这份工作。主要是对一些技术数据看不懂。
  等郭东打完电话过来,沈丹青就对他说道:“郭院长,我就不耽误你的工作了,我要回公司了,你去忙吧!”
  “老板,我送送你。”郭东也没多挽留,只提出送送他。
  沈丹青回到公司没多久,又有一件喜讯传来,真是好事成双了。
  原来是胡卫红打来的,他从沈丹青这里领到任务后,就马上回物理研究所召集相关技术人员,成立了一个临时的事业部。
  说实话,沈丹青真的是给他们送钱,本来纳米级发光二极管就是他们帮助非金属研究所研究出来的。说是非金属研究所的任务,其实没他们什么事,不论是科学仪器设备还是理论技术都是物理研究所的,根本没非金属研究所什么事,他们只挂了个名。而另外一项主要技术:极深紫外激光技术,就是他们在清华大学光电研究所的深紫外激光技术上面研究出来的。可以说沈丹青交待的这项任务等于是直接送钱给他们。
  不过他们也遇到了一件难题,就是怎么给那块108英吋的AMOLED屏光刻,目前好像没有这样的设备。他们并不知道沈丹青已经安排机械技术研究院制造了。他们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长胜精工内的芯片生产车间踫踫运气,因为他们只有三天时间,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们思考。
  到了芯片生产车间,他们发现了机械技术研究院组装好的专用大型光刻机,他们顿时欣喜莫名。
  上前一搭岔,原来光刻机正在调校。这里说明一下,调校光刻机不仅仅有机械技术工程师,还有软讯公司派来的软件工程师。因为光刻机是全自动的,是全自动就必须用到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电子技术因为这台光刻机与小型的光刻机完全相同,因此可以真接照搬,没他们什么事了。但是体形大了,原先设置的参数全部失效了。因此软件工程师必不可少。
  “哥们,跟你们商量个事,能不能快一点,我们等着这台设备急用。”物理研究所的技术员对两名正在调校的工程师说道。
  “对不起!我们正在工作,请勿打扰。”机械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冷冷地对他说道。
  “我知道,我知道!但我们是老板直接安排的任务,很急,只有二天时间,这样吧!如果我们今天能做完这个实验,我请你们吃大餐。”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师不仅抬出了老板,还使出了请客这件终极武器。
  “好吧!看在你还上道的份上,我们尽量快点。”机械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装作大度地说道。
  “谢谢!谢谢!”物理研究所的技术员忙不迭地感谢道。
  其实他抬出了老板的命令就足够了,哪个敢不听从老板的命令。刚才那个技术员也是老鼠鼻子插大葱装大象,顺坡下驴罢了。又能吃大餐,美得他了。
  他们本来就调校好久了,加快了速度,一个多小时后,那个一直没说话的软件工程师长嘘了一口气之后,拍拍本就没一点灰尘的手掌说道:“好了,你们去试试吧!看行不行,不行我再调一调。”
  “好咧!兄弟,谢啦!”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师也是个机灵人,他不去干营销真是屈才了。
  想像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因为是全自动的,光刻出来没用几分钟,他们拿到高倍电子显微镜前一看,他就懵逼了,他估计只有五六十纳米的精度,而老板要求十纳米以内的精度。这叫他怎么交差?于是他像落水的人一样,只想能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对那两位负责调校的工程师说道:“兄弟,能不能想办法再调校一下。这个精度太差啦!你们这个只有五六十纳米的精度。而老板要求是十纳米以内,我们交不了差啊!”
  末完待续
  ………………………………


第156章 :金手指l
  其实他不知道,他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五六十纳米的精度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啦!在极深紫外线激光未被发明以前,欧美还处在u米级时代。
  软讯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听到他说老板要求十纳米以内,就说道:“我再改改程序。”
  原来他取了巧,把原来芯片生产用的系统控制程序直接套过来了,但生产芯片的激光是连排的,只照射扫描一次就够了。而这台AMOLED屏专用光刻机只有一个激光头,釆用了类似针式打印机一样的逐行扫描技术,由于系统控制程序不是很配套,这中间的误差当然大了。本来极深紫外激光的光刻精度最大可以达到10…15纳米,比五六十纳米的精度要高出几倍。
  由于是老板亲自要求,他也不敢取巧了,连忙去更改程序了。
  这里必须说明一下,机械精度没有上限,最大能达到2纳米。这是因为他们釆用了非接触式轨道直线电机技术,把机械精度改为了电磁控制精度。
  那个软件工程师费了好一番功夫,终于将程序修改过了来。他又长嘘了一口气,缓解了心里的压力,然后说道:“可以了,再试一试吧!”
  这次那个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师不再那么活泼了,他没有接话,一言不发的就又试刻了一次,几分钟之后,他又拿起做试验用的AMOLED屏到高倍电子显微镜那里观测。这次效果好多了,但也还只有二十纳米精度,还是不能达到老板的要求。于是他对那位软件工程师说道:“你还能不能再调校一次,光刻精度只达到了二十纳米。”
  “好吧!我再调校一次”那位软件工程师回答他道。
  这时,那位机械工程师说话了,他对两人说道:“再调校也好,不过仅这样还不够,还得加一块聚焦镜头。因为极深紫外激光的光刻精度最大也只有十纳米以上。”
  他说完就拿了一块玻璃朝车间里的一台纳米级加工精度数控组合机床走去。这就是长胜投资集团牛逼的地方了,要是别的企业,要想加工这块聚焦镜头,比摘天上的星星难度也差不了多少,都是一样做不到。但他们只要开动机床,设置一些参数就可以了。
  这里我又要说明一下,大家不要被德国的什么光学高级工匠精湛的手艺骗过了,也不是真的骗,是有这样的顶级工匠。但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度就是丝级。丝也是长度单位,就是0。01毫米,大家想象一下,要在一毫米内划成一百分,它只是一个最少的刻度,绝大部分的人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测到这个单位,但顶级工匠能凭眼睛和手感发现这个细微的单位。非常了不起了。但是一纳米又是这个长度单位的万分之一,如果不借助仪器仅凭人工,除非你是神仙才能观测到,更别提加工了。所以说什么工匠到了纳米级别都是渣渣了,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毫无办法。而长胜精工的纳米级数控组合机床就能做到,所以机械技术研究院那位工程师随便加工出来的一块聚焦镜头,全世界的企业都毫无办法,根本不是什么德国蔡斯光学所能比的,这就是技术的绝对碾压,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只用了短短的5分钟时间,那位机械技术工程师就初步加工好了一块聚焦镜头走了过来。那位软件工程师还没那么快调校好数据参数,于是这位机械工程师就趁机改造激光镜头。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有一样顶级技术在支持他的工作。这又是沈丹青指点机械技术研究院的前身长胜精工研发出来的一项黑科技。他的灵感来源于上辈子前苏联的数字地图技术。即把空间划为三维网格,通过激光扫描仪器来确定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形。当然长胜精工经过技术升级,把这个测量精度达到了一纳米的级别。远不是前苏联的测量精度所能比的。
  这项技术到底有什么用呢?就是这位工程师他能不借助显微镜之类的光学仪器,就能知道他加装的聚焦镜头是否有偏差,他能从显示屏上的数字上就看出来了。这一切都因为有激光扫描定位技术在帮他的忙,激光扫描出这个三维数据就用直观的数字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当然组装这样的精密零部件,也不是手工组装,而是使用自动机械臂组装。工程师仅仅只要设置参数。其它一切由机械臂去做,它会跟据扫描结果来调整聚焦镜头的安装,这就是科技的魅力。化腐朽为神奇,别人做不到的,举手之间就做到。
  一束极深紫外激光,人的肉眼无法见到,必须借助高倍电子显微镜。因为它的光束太细了,细到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五千分之一。机械工程师就是借助高倍电子显微镜观测这道光束,看是否达到十纳米以内的要求。光学聚焦到了纳米级别就是两倍聚焦都非常难。机械工程师不仅要调校镜头安装,有时还要再去研磨镜头,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两倍聚焦效果的目的。他就这样不停地修改、安装、观测,最后终于调校到了令他满意的两倍聚焦效果。
  软件工程师也调校好了,要进行这么细微的参数调节,极耗脑力,他就像是在刚做完重体力劳动一样。累得虚脱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可以了,你再试试吧!”
  那个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师早就在一边等得不耐烦了,听到软件工程师说可以了,立刻就将早已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