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史上最强的沟通术-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觉得唐突、不礼貌。对年龄相近的女性可以试探说:“你好像没我大?”对年龄稍大的女性则可以问:“您也就30出头吧?”这样一来,大家都皆大欢喜。
  5、看对方的心理需求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你懂得一点心理学,就很容易把话说到人的心窝里。
  19世纪的维也纳,上层妇女喜欢戴一种高檐帽。她们进戏院看戏也总是戴着帽子,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可是戏院要求她们把帽子摘下来,她们仍然置之不理。剧院经理灵机一动,说:“女士们请注意,本剧院要求观众一般都要脱帽看戏,但是年老一些的女士可以不必脱帽。”
  此话一出,全场的女性都自觉地把帽子脱了下来:哪个女人愿意承认自己老啊!剧院经理就是利用了女性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顺利地说服了她们脱帽。
  6、分清内外、悲喜场合
  场合中全都是自己熟悉的朋友,那么说话就可以推心置腹,天南海北,无所不谈,甚至一些放肆的话出来也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在场的都是交往不深的人,就要板着点自己,不可肆意妄为,办事情也要公事公办,不要不分对象乱套近乎。
  如果在比较随便的场合,我们可以说诸如“我顺便来看看你”这样的话,可是如果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
  同样,说话还应该和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不能在喜庆的场合说些丧气话,也不能在悲痛的时说什么喜庆的事,让人心里别扭,甚至恼怒。
  某农村有个老太太死在家里。亲属们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要土葬,但是现在土葬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看法。老太太的孙子说:“这样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最好,省钱省事!”这番话听得大家十分恼火,恨不得上去打他一巴掌。
  这时候,另外一个孙子上来说:“奶奶走了我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子里得赶紧料理才行。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现在已经不行了,我看还是赶紧火化好。我是晚辈,请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伯伯婶婶拿!”这番话听得大家舒舒服服,伯伯婶婶也赶紧拿了个主意,把老太太火化了。
                  第15节:第二章  掌握技巧,到哪都受欢迎(3)
  本来老人去世是一件悲痛的事,可是第一个孙子上来就什么“死了”、“埋掉”、“烧掉”、“尸体”这种难听的字眼,最后还来了个“省钱省事”,显得不合时宜,冷酷无情;而第二个孙子上来则情真意切,在情在理,很有分寸,自然让人听了舒服。
  最后,还有一条需要注意的是:说多说少也看场合。话该说多还是说少,也得有讲究。对方如果很忙,时间很紧张,跟他说话就要简明扼要;如果不知趣,没眼色,自顾自地海阔天空,别人已经在频频看表了,你还意犹未尽,就让人尴尬了;如果在一些发表看法和见解的场合,你却惜字如金,半天不说一句话,或者只是草草讲几句就了事,也难免让人觉得索然无趣。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控制自己说话的长短。
  如果你能把握上述原则,说话时自然不容易出错。“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道理可以帮你分清界限,理清场合,让我们的交际艺术更上一层楼。
  说话太直,往往伤人害己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为人过于直率,说话过于直爽,就显得粗俗野蛮。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一位长得略胖的妇人一进服装店,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娘,你太肥了,我们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
  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其实老了还是胖一点好。”
  这位妇人气得不知如何发作才好,此时老板娘从后面走出来,这位太太马上告状:“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就被你们店员说我又胖又老。”
  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却是二度伤害,因为她说:“我们这店员是从乡下来的,特别不会说话,但说的都是真话。”
  说话直来直往的人说自己是说真话没有坏意,繁华落尽见真淳。然而按照现代台湾的说法是“非常诚实有点毒”,太容易伤人。
  北宋时期的寇准,是我们所熟悉、所尊敬的一位好官、高官。处理国家大事,他游刃有余;但是与性格不合、政见不同的同事相处,他却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爽的苦头。最典型的是对待副参知政事丁谓。《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故事:
  丁谓任中书官职时,对寇准非常恭谨。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丁谓自此记恨寇准。
  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官场中下级拍上级马屁本是平常事,但是如果上级当众不领情,甚至讽刺挖苦,下级便觉得扫面子。寇准所犯错误就是如此。自此,丁谓“倾构(全力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寇准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说话太直。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没有城府,从不拐弯抹角。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觉得他率直,交往起来很轻松,可是有时候这样的人却很让人头疼,因为他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你怪他吧,他是无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屡次让你恼火。这样的家伙真是让人头疼。你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第16节:第二章  掌握技巧,到哪都受欢迎(4)
  吃喜酒时,个个都说新娘子打扮得真漂亮,可居然有人说化妆师用假发刘海掩盖了新娘美丽的真发,有点画蛇添足。在场的人都说,你不懂,这是目前最时髦的发型,是最美的。后来,他才知道自己失言了,说了不该说的话,因为办喜事是要全说好话的。
  在办公室,有些年轻的女同事美了容回来,问他怎么样。一般应该说,不错,很好。而他却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他就曾经直直地指责过同事眉毛不该描,描成假的,没有原来真的好看。弄得人家心情大坏,半天不说一句话。又比如有一次,一位女同事买了一件新衣服回来,非常高兴地问他好看不好看。他实事求是地来了一句:“衣服颜色与你的皮肤不般配。”害得人家衣服穿在身上也觉得不舒服。
  你有过类似的做法吗?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很微妙的“化学反应”,也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你和对方的关系很好,也可能很坏,关键是在于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要因为说话像把利剑而伤人伤己了。
  也许你会说,我本来就性格直爽,实在讨厌拐着弯说话。那么现在教给你一个办法:开口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这是善意的吗?
  这是有必要的吗?
  这三个问题叫“开口的三扇门”,可以在当代佛教和印度教的著作中找到相关解释。提出这些问题至少能在开口之前给自己一点暂停的时间,而这短暂的时间足以给你省掉很多麻烦。
  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很大的深思空间。比如说,“真实”仅仅是指字面上的真实吗?当你蓄意扭曲或否认事实的时候当然知道自己在撒谎。那么,轻微的夸张也是撒谎吗?如果你省去了虚构的一部分,那么这还真实吗?
  在你好朋友的眼中,她的男友是个聪明、风趣的男生;在你眼中,他却是个自命不凡、骄傲自大的人。为何即便是对同一件事情,两个人也能产生根本不同的想法呢?这就是个人评判带来的虚构空间。
  就自己而言,你可以允许自己说点小谎。但是当你在以一种权威人士的语气说话时,一定要试着问自己:“我对这件事情肯定吗?”通常,你会不得不承认自己经常是不确定的。
  这是善意的吗?有些评论明显是友善的。但是当善意与真相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呢?是不是因为有些真相令人难以承受(即使是善意的)就不应该说出来呢?是不是掩盖一个你知道会引起痛苦的真相就是怯懦的表现呢?如果你的语言会毁掉一段友谊、破坏一段婚姻、毁灭一个人的生活,你还会说出来吗?
  这是有必要的吗?一位朋友说他经常让一些话语停留在口里不说,他的理论是:当真相和善意相冲突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闭口不言。但有时候,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的话语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也必须将真相和盘托出。比如你知道公司的会计在做假账,即便会计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作为职员也有义务向老板报告。但是,告诉你的朋友你看见他的女友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有必要吗?在办公室里讨论流言飞语必要吗?
  如果在开口之前,你真的思考了这三个问题,那么你的“刀子嘴”伤人的可能性将会变得极小,你会发现身边的人对你友善了许多。
  切记,说话是一项艺术,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和见识,大到一言可以兴邦,小到会把周围的人都得罪。说话的诚意与文饰并重才不至于太野或太假,才称得上文质彬彬。个中道理,须仔细斟酌。
                  第17节:第二章  掌握技巧,到哪都受欢迎(5)
  温言婉转,才是最佳选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