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东风云人物 作者:时延春-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拉法特与苏哈结婚后,并未改变他原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天亮。有时,阿拉法特的岳母塔维尔夫人出面要求阿拉法特多关心一下家庭生活。有几次,塔维尔夫人对阿拉法特说:“现在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你的妻子和女儿在等着你哪!”阿拉法特听后将两手一摊,直言对岳母说:“你看,我还有这么多事情要处理,怎么能离得开啊?”他不顾岳母的劝告,继续工作。 

  1999年8月4日,阿拉法特在加沙庆祝了他的70周岁寿辰,但他夫人和女儿扎海娲都未能出席庆祝活动。这不免引起一些流言飞语,一些新闻媒体刊登消息说,阿拉法特与苏哈的婚姻出现了危机,甚至苏哈的母亲塔维尔夫人也一度加入到这种议论的行列之中。 

  正当外界盛传阿拉法特夫妇可能发生婚变的时候,苏哈回到了加沙。她说,她担任巴勒斯坦最高妇幼委员会主席,一直在为这项事业竭尽全力地工作,并为争取外援和募捐而在国外奔走,她是在执行阿拉法特的指示。她批驳了有关她与阿拉法特婚变的谣传,再三强调她与阿拉法特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他们的夫妻生活是美好的。她对《巴黎竞赛画报》说,她和阿拉法特都不是那种把爱情挂在脸上的人,他们相爱,但不外露。她对新闻媒体说,阿拉法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丈夫。对于她母亲的言行,苏哈直言不讳地说,以色列情报部门企图在巴勒斯坦队伍内部制造事端,以破坏巴勒斯坦事业,而她的母亲中了圈套,陷入了这一阴谋。苏哈为维护阿拉法特和她与阿拉法特的爱情,为维护巴勒斯坦事业,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宣布与自己的母亲断绝关系。她说,为了巴勒斯坦的神圣事业,全体巴勒斯坦人必须维护自己的民族属性,必须维护巴勒斯坦的民族团结。苏哈还强调指出,阿拉法特温柔富有感情,是个有魅力的男性,而且具有难能可贵的谦恭品格。她爱阿拉法特,不是把阿拉法特作为象征去看他,爱的是阿拉法特这个人。她说,她是阿拉法特的妻子,也一直在向阿拉法特学习。随着历史的发展,她已成为和平的战士,她要继续当革命者,为重建家园这惟一目标而奋斗。 



传奇人物卡扎菲

  卡扎菲是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也是非洲、中东地区极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利比亚人对他顶礼膜拜,尊崇至极,称他为导师、统帅、领袖、革命志士、伟大骑士、“九·一”革命领导人、利比亚救世主、“世界第三理论”奠基人、“绿色革命”旗手、民众国创始人、沙漠雄狮、阿拉伯雄鹰、非洲  
勇士、伊斯兰圣徒、穆斯林革命家等等,不一而足。有的西方国家骂他是“恐怖公司”老板、“魔鬼”,美国骂他是“无赖国家”头目。当年利比亚与埃及互相攻击时,卡扎菲骂萨达特是“叛徒”,萨达特则骂卡扎菲是“疯子”。还有人称他为“不定向导弹”。尽管世人对他毁誉不一,褒贬迥异,但在国际政坛上,他被公认为是一位谜一般引人注目的领袖人物。 

  1982年10月卡扎菲访华,与邓小平举行会见,我作为主要译员参加了他访华的接待工作,与他接触的机会较多。1992—1995年,我在中国驻利比亚使馆担任政务参赞,曾数次见到他,并通过新闻媒体关注他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我对他的了解。在中国人中,我是与他直接交往较多的人物之一。 

  卡扎菲的成长史 

  卡扎菲全名叫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生于利比亚海滨城市锡尔特以南30公里一个贝都因牧民家庭,卡达法部落人。卡达法部落是个小部落,部落人家散居在戈壁沙漠中。这是一片灰色的原野,既有岩石也有灌木丛。该部落居民多为贝都因人,以放牧骆驼和牛羊为主,居住在一个个帐篷中。 

  卡达法部落的称谓系由柏柏尔文字转化而来,这有其历史背景。柏柏尔人为利比亚土著民族。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进入利比亚战胜柏柏尔人后,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后来,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逐渐相互同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卡达法的名称就是阿拉伯文和柏柏尔文融合的产物,卡达法部落中的部落民也是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混杂繁衍的产物。据史料记载,征服利比亚的阿拉伯人多来自也门,他们中的一部分官兵在利比亚定居下来,其中有的人就辗转到锡尔特以南地区,逐渐形成卡达法部落。我在利比亚工作期间,就曾听过卡扎菲在一次报告中提到此事。他说,假如利比亚一切水源枯竭,我将回到也门去。我也曾问过卡达法部落的人和利比亚学者,他们均称卡达法部落的根在也门。 

  卡扎菲的父亲叫穆罕默德,其母叫阿依莎,两人都是贫穷的贝都因人,也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卡扎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且是惟一的男孩。尽管家中贫寒,但卡扎菲从小就受到家人的宠爱。卡扎菲有三个姐姐,其中一个姐姐死于癌症,另一个姐姐与当地人结婚,第三个姐姐嫁给了麦萨奥德·哈费兹,此人后来曾担任过费赞省的总督。 

  卡扎菲的童年是在故乡的戈壁沙漠和帐篷中度过的。艰苦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卡扎菲靠父亲的放牧所得为生,生活非常简朴,有人说卡扎菲是靠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的。他从小就在父母身边转,并逐渐帮双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艰苦环境中的部落生活显得十分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文化娱乐活动。童年时代的卡扎菲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大人讲故事。卡扎菲的双亲和邻居经常给卡扎菲及其小伙伴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其中包括贝都因人的传统,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发展,利比亚的历史,外国对利比亚的入侵,阿拉伯和利比亚出现的英雄人物,部落中的轶事趣谈,孩子们爱听的神话故事等。 

  利比亚民族英雄奥马尔·穆赫塔尔的动人故事深深打动了卡扎菲的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崩溃,意大利于1912年10月占领利比亚,取代土耳其控制利比亚,并将利比亚变为意大利的殖民地,激起利比亚人民的反抗。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头目墨索里尼上台后,提出了赤裸裸的帝国主义侵略纲领,向利比亚发动大规模攻势,以图全面控制利比亚。利比亚人民为反对意大利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斗争,其中以奥马尔·穆赫塔尔领导的抗意游击队最为驰名。奥马尔·穆赫塔尔原为一名中学教员,在利比亚人民反意斗争的浪潮推动下,他弃教从戎参加了武装斗争。他在战斗中成长,成为由数千人组成的游击队武装的领导人。他领导的这支游击队主要成员是游牧民,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屡屡重创意大利殖民军。意大利殖民军采取铁血政策,残酷镇压利比亚游击队,致使利比亚游击队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利比亚民族主义领导人陆续遭杀害或被俘。奥马尔·穆赫塔尔在困境中坚持斗争。1931年9月11日他在绿山地区的一次战斗中落马倒地,陷入敌军重围,负伤被俘。他在敌牢中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最后在两万多名利比亚群众面前被意大利法西斯处以绞刑。奥马尔·穆赫塔尔被利比亚人民视为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卡扎菲从小就对他崇拜不已,矢志长大后做一个奥马尔·穆赫塔尔式的人物。 

  卡扎菲长到入学年龄时,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父亲还是决定送他上学读书。卡扎菲进入锡尔特一所小学学习,当时他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而且又是贝都因人,城里的孩子都称他为乡巴佬。他从上学一开始就感到了压力,但他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他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睡在清真寺的地板上。利比亚是伊斯兰国家,星期五作为周休日。每星期四放学后,卡扎菲步行约30公里回家,星期五下午又返回锡尔特。他在往返途中要穿过沙漠地区。这种长途跋涉使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体魄。 

  卡扎菲14岁时,他们一家人迁到西南部的费赞省塞卜哈居住。他父亲为当地部落酋长看护财产,他们一家住在塞卜哈城外两英里远的一处小房子里。卡扎菲进入塞卜哈中学读书。 

  中学阶段是卡扎菲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广泛阅读报刊,收听埃及电台“开罗之音”广播,努力增加对外界的了解,深入思考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在这期间,对卡扎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讲及其名著《革命哲学》,尤其是纳赛尔关于“自由军官组织”的论述深深镌刻在卡扎菲的脑海中,使卡扎菲在发动革命问题上学到了第一课。



为了巴勒斯坦,卡扎菲推迟政变日期

卡扎菲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成为一位雄辩滔滔的鼓动者和学生领袖。他曾秘密组织学生团体,企图暗杀利比亚国王,并曾组织过支持埃及和纳赛尔总统反对以色列的示威游行。1961年10月,卡扎菲因组织反对解散埃及与叙利亚联盟的示威游行而被开除学籍。1961—1963年,卡扎菲转入利比亚沿海城市米苏腊塔高中部学习。他在这一阶段积极开展地下活动,精心筹建地下组织。他对参加该组织的成员提出的要求是:努力学习,按时祈祷,不许饮酒,不准打牌,不玩女人。中学时代的卡扎菲已成为小有名气的人物。 


  在纳赛尔《革命哲学》的影响下,卡扎菲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决定走从军之路。1963年,他进入利比亚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4年,他在军队中建立自由军官组织这一秘密团体,着手策划推翻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统治。1965年,卡扎菲从班加西军事学院毕业,获少尉军衔。1966年,他到英国比肯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