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卡夫卡传 作者:勃罗德-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如果今天就能有机会描绘出本质的、正确的轮廓来,自是令人高兴的。也就是说,如果那些曾与卡夫卡有个人联系的证人出来讲话的话。比如最近我得到的《回忆卡夫卡》一书,这是卡夫卡的一个朋友(弗利德里希·梯伯格,现在在耶路撒冷)写的;比如卡夫卡生命的最后岁月直到他去世的生活伴侣朵拉·笛芒(她不久前,于1952年8月在伦郭去世)在她在以色列可惜太短暂的逗留中,在公众演讲和私下谈了许多她与卡夫卡共同生活的事情,大多数由费利克斯·威尔奇记录了下来。加入这些证言行列的有玛尔特·罗伯特关于朵拉的报道,还有古斯塔夫·雅诺施值得注意的记载。雅诺施的记载之特殊价值在于:他在卡夫卡生前便记下了卡夫卡的言论;这好比艾克曼在歌德每次讲话之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了解歌德这个真实的非凡人物的无法估价的源泉。雅诺施自己在他的书的“前言”和附录的“说明和解释”中介绍了他自己的生平和《卡夫卡谈话录》的产生经过以及手稿的故事。这里需要补充一下的是,这部手稿是怎么到我这里来的,它是怎么补充了从1920年3月底以后这段时间里,即从雅诺施认识卡夫卡的那天起,我们对卡夫卡生活的认识。关于这段时间直到不久前还没有很多出版物提及。雅诺施的记载填补了这个空白。

  1947年5月,即我最终离开我出生的城市布拉格八年后,我收到了一封从布拉格寄来的信,信是以这几句话开头的:“我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我。我是您离开这里前不久在布拉格日报’上报道过的那个音乐家;也就是促成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捷克文译本在弗罗里安那儿发表的那个人。”写信者问我,他是否可以把他“关于弗兰茨·卡夫卡的日记记载”寄给我,他在为此找一家出版社。“弗兰茨·卡夫卡是我的青春时代——而且不止于此。您可以想象我的紧张心情,”在雅诺施给我的第二封信中这么写道。

  这部手稿隔了很久才到达。而由于我当时工作繁忙,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去读。最终还是我的女秘书爱斯特·霍弗夫人(她在我整理和出版弗兰茨·卡夫卡的遗作中鼎力协助,使我欠她无限的情)拿去了这部著作,并在读后告诉我,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重要的著作。于是我开始读这些记载,其充实的新鲜内容向我涌来,令我惊讶,而这些内容清清楚楚地、无法替代地留着卡夫卡身上所宣示的那种天才的印记。就连卡夫卡的外表,他的讲话方式,他边说话边作手势的那种给人深刻印象的、柔和的姿态,以及他的相貌都活灵活现。我感到好像我的朋友突然活了过来,刚刚走进我的房间。我重新听到他说话,看到地闪闪发亮的活跃的目光停留在我的身上,感觉到他安静的、痛苦的微笑,为他的智慧所吸引并深受感动。

  此后不久,朵拉·笛芒来此探访,她多次来看我,有一次我给她念了雅诺施这本尚未出版的书的片断。她马上被吸引住了,在雅诺施保留下来的一切文字中她认出了卡夫卡那无可替代的风格及其思维方法。她在这本书中感到真正地与卡夫卡重聚了,深受感动。于是这些谈话的真实性得到了两个证人的证实;不久又来了第三个人。卡夫卡的《致密伦娜书简》问世了,是由我的朋友维利·哈斯整理出版的。这些信件在一家布拉格银行的保险箱里保存了二十年之久,我没有见过。现在我读到这些信件了,依我看,这些信属于所有时代里最伟大的情书之列,足以与朱丽叶·德·莱斯庇纳斯那些灼热而谦卑的书信相媲美。这里,在一些插曲中我又碰到了那位拘谨的年轻人古斯塔夫·雅诺施,他把他的最早的一批诗歌送交给他极尊敬的卡夫卡评阅,同他一起讨论,而由于卡夫卡沉浸在完全不相干的思想和爱好之中,这种征求意见明显地打扰了他。雅诺施记载中涉及的整个对话局面当然只是他从一个方面看到的,而从另一个精度,从对立的方面看是掺杂着讥讽的滴剂的,却正因为如此而更证实了其真实性。

  此外,雅诺施在我于1937年发表的卡夫卡传记中已经首次被提及,当然只不过在比喻中,说得更清楚些:随着他父亲的形象出现,没有提到名字。在第三章中我描述了卡夫卡如何善于同他工作的办公室内的同事们,即工人工伤保险公司的同事们交朋友,包括“同非常普通和思想非常混乱的心灵”。我举例谈到一个监察员,弗兰茨曾将他的记事本转交给我。现在我又找到了那个记事本,在现在这个时刻它正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这个记事本开头写着这么一句话:NOSEXULESFILllEVAEINHACLACRIMARUMVALLE(见上面第三章)。这本记事本的充满幻想和独特思想的编撰人不是别人,正是雅诺施的父亲。我既结识了父亲,稍后也认识了儿子。人们会注意到,雅诺施一书的诠注落款是“阿尔玛·乌尔斯”这个笔名,这便会令人感到与刚才提到的记事本有联系。父亲高雅的形象和他不幸的异族婚姻感人的次要主题,在古斯塔夫·雅诺施的记载中,在卡夫卡形象的主旋律之外清楚地得以表现(这里可对比卡夫卡关于雅诺施父亲的评价,见《致密伦娜书简》第121页)。对卡夫卡来说,他同雅诺施交往的整个时期处于“密伦娜·耶申斯卡一波拉克”这个命运攸关的信号之下。雅诺施于1920年3月底认识了卡夫卡。卡夫卡日记从1920年1月到1921年10月15日这段时间是个空白,与此有关的本子或散页无处可找。1921到10月15日卡夫卡第一次提到,他把他所有的日记都交给了密伦娜。有可能他那时正好将与这一伟大的爱情插曲有关的部分毁掉了。他死后,密伦娜把这些日记带给了我,还有长篇小说《失踪者》和《城堡》的手稿,这些保存在她那里,指定要交给我的。密伦娜在卡夫卡死后写给我的谈及这些事的那封信,我把它作为倒数第二封摘引于下。卡夫卡在日记中以M.标示密伦娜,有关的笔记我在其他地方(在卡夫卡父母的住处,在弗兰茨暂住过的小房间里)找到,可循迹至1922年5月。那种一开始即成为卡夫卡最大幸福的狂热的关系很快出现了悲剧性的转折。我保存着卡夫卡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恳求我阻止密伦娜再去看他。读者在将载入卡夫卡斯有信件的那本书中见到这篇东西。

  这就是雅诺施交给我们的谈话内容之暗淡背景。对当时充满心中的巨大苦恼卡夫卡只是隐隐有所提及,此外,他以客观地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出现,以纵览的方式关心着世界大事、各民族和各阶级以及各宗教间的斗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卡夫卡在他一生几乎所有情况下持有的巨大的自制力——除非是他坐在日记本前或在与最亲密的朋友谈话时。

  雅诺施转达的卡夫卡的话给人以真实可靠的印象,它具有卡夫卡通常讲话风格那种不会误认的标记,这种风格也许比他写作的风格更简明,更精确,对于卡夫卡来说,要说什么没有意义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从未从他嘴里听到过一句不深刻的话。即使在他谈论最日常的普通事情时也同样如此。对他说来(也同样对正在与他谈话的人说来),根本就不存在日常。他从不刻意追求思想深刻的格言,而是一切都自然轻快地从他嘴里涌出,他的话在胚胎状态中就是奇特的,奇特地诞生,根本无须去寻求奇特性。当他没有重要的话可说时,他宁可闭口缄默。在同雅诺施谈话中的素材范围也是我自己在无数与卡夫卡的谈话中所熟悉的,我毫不困难地认出这些话题素材正是卡夫卡关心的核心范围。

  在我的卡夫卡传中我仅以一段简短的解释将雅诺施作证的这一整段时间一笔带过。由于那时密伦娜还活着,我有所保留。在那以后,我们从玛加蕾特·布伯一诺伊曼的书中(《斯大林和希特勒管制下的囚徒》知道了更多关于这位不平凡的女性的事,也知道了她在集中营中的可怕的死亡,还有她感染所接触的所有人的那种神奇的、鼓舞的力量。卡夫卡(192年1月18日日记)曾将她的品质说成“无所畏惧”。现在卡夫卡给她的信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她的手段,此外还有维利·哈斯撰写的跋和密伦娜这个真正了不起的女人的重要的肖像画。在一定意义上,她生存方式的光芒也在雅诺施的记载中反映了出来,尽管她的名字从未被提到过。可是要理解卡夫卡对雅诺施讲过的许多话并找到正确的回音,就必须考虑到,在卡夫卡当时特别用心考虑犹太人问题的时候(如对话所示),他爱上了密伦娜这么一个捷克女基督徒,而且她的两个女友都嫁给了犹太人。密伦娜的丈夫也是犹太人。为了跟他结婚,她与站在政治舞台上的、身为民族主义思想特别强烈的父亲这个捷克人之间爆发了最激烈的冲突。卡夫卡处在这样全新的、激动人心的环境中,面临这样的抉择,使他能更深入地观察犹太人问题。

  在读了雅诺施的《谈话》及《致密伦娜》后我才明白,卡夫卡伟大的长篇小说《城堡》提供了根本性的注脚,这是一首惊人的悲剧叙事诗,写的是一个陌生人,一个无家可归者,他想要在他所选择的家乡扎根,却不成功。

  撇开《城堡》之外的一切更广泛、甚至包罗万象的宗教内容不谈,不可忽视传记住这个前提。推诺施无意中为帮助理解这些内在联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关于这些内在联系,密伦娜给我的信件(八封信,一部分对卡夫卡作了广泛的分析,谈到了他与她的关系)和我自己关于卡夫卡生命的那个阶段的笔记,以及密伦娜口头对我的叙述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人们可以在长篇小说《城堡》中找到卡夫卡对密伦娜的爱情关系的反映,这些往往是以古怪的疑惑和轻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是所发生事情的强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