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纳兰词典评 作者:苏缨-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松拂疏窗竹映阑,素琴幽怨不成弹。
  清宵霁极云离岫,紫禁风高露满盘。
  晚蝶飘零惊宿雨,暮鸦凌乱报秋寒。
  高楼瞪目归鸿远,如信嵇康欲画难。
  
  这就是所谓“更高层次的真理”:它是真理,自然是对的,但与之相反的说法同样是对的。而且还可以这样说:一种说法里边有可能同时表达着两种相反的涵义。“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小像虽然有沉香熏陶,虽然被正正式式、恭恭敬敬地摆了起来,虽然看到小像也可以慰疗思念,但是,形容可画,伤心难画,我对你的情谊难画;而另一方面,我对你的情谊当然是可以画得出的,因为,就算我的小像不是一个浊世佳公子,而是一个谦恭的小老头在没有透视关系的背景下以一个貌似沉稳的造型凌空坐着,甚至就算画成蜡笔小新的样子,但是我能肯定,当你每次看到我的小像的时候,自然会体会出我对你的情谊。
  朋友贵在知心,就是这样。
  
三十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风絮飘残已化苹,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这首词从内容看,应该是一首悼亡词。
  “风絮飘残已化苹”,这是杨花入水化为浮萍的传说,已在前文讲过,所传达的是“飘零无据”的意象,一个“已”字说明了这是完成时,更是回天乏力了。
  “泥莲刚倩藕丝萦”,泥莲,就是泥中的莲花,这个词比较罕见,唐诗里有“泥莲既没移栽分,今日分离莫恨人”;倩,是请的意思,辛弃疾那首著名的《水龙吟》里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这一句大家都很熟悉了。泥莲和藕丝,表达相思萦怀、依依不舍的情绪。顺便一提,容若经常化用其成句的明代诗人王彦泓的一部诗集就叫《泥莲》。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这一句略微有些费解,从前边的杨花与浮萍、泥莲和藕丝来看,这里“别拈香一瓣”似乎是说分别之时两人手里各自拈着一瓣花瓣,等来生转世的时候靠这个花瓣的标识来重续姻缘。有些注本就是这么解释的,但是,更可靠的解释是:这里的香,指的是烧香的香,这是和佛教背景有关的。
  在佛教里边,烧香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属于礼敬佛门的所谓“十种供养”之一,具有洁净身心、远离污秽的意义,香的种类和烧香的仪式都非常复杂,不是简简单单点一束香插在香炉里就算完了。
  香的种类,有线香、末香等等,容若这里所说的“香一瓣”应该说的就是瓣香。瓣香是香中的极品,是把檀香木劈成小瓣做成的,所谓被称为瓣香。因为瓣香的尊贵,所以后来被作为香的泛称,僧侣们无论烧的是什么香,都可以称之为瓣香,在烧的时候也往往会说“此一瓣香”如何如何。
  “珍重别拈香一瓣”,这个“拈”字也表明“香一瓣”是瓣香而不是花瓣,因为,佛家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拈香”。所谓拈香,并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手里拈着一支香,而是“烧香”的意思。佛门讲拈香的时候,意思就是烧香。
  容若伤情伤世,心向佛门,焚香读经,甚至自号为楞伽山人,许多词作都带着浓浓的出尘色彩,这一首悼亡,便掺杂进了佛家语言。所以,“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这是明知今生已矣,但求来生,以心香一瓣为记,但愿前缘可续、并蒂重开。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这是容若的一个名句。情,是容若词作中、生命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他似乎永远是为情而生、为情而伤的。容若有一方闲章,章上四个字就是“自伤情多”。这里似乎在说情太多了便物极必反,如今也开始后悔当初的多情,但表面如此——这是容若的真心话吗?当然不是,只是他的自我开解而已,因为下边马上就是多情得无法自拔的句子:“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多情和无情,有时候乍看上去难以区别。惟其多情,恰似无情,这样的感触早在杜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人已无情,所以由蜡烛来替人垂泪。明知情深不寿,却依然情无反顾。人和人毕竟不同,宝玉的那些心思,焦大们总是猜错。只有挚情的人,才能够理解挚情的人。
  
三十一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似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悼亡之作,但至少表面看上去也像一首咏物词,至于咏的是什么,也许是雪花,也许是柳絮,迷迷濛濛,说不大清。
  “林下荒苔道韫家”,句子开头的“林下”二字,看上去绝不像是典故,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其实,这正是谢道韫的一则轶闻:谢遏和张玄各夸各的妹妹好,谁的妹妹都是天下第一,当时有个尼姑,对这两个妹妹都打过交道,有人就问这位尼姑:“你觉得到底谁的妹妹更好呢?”尼姑说:“谢妹妹神情散朗,有林下之风;张妹妹清心玉映,是闺房之秀。”“林下之风”是说竹林七贤那样的风采,“林下”一词就是这么来的,那位谢妹妹正是谢道韫。
  接下来,道韫,即谢道韫。谢道韫在诗词当中的意象一重一轻大约共有两个,重的那个是和下雪有关:谢家,有一天大家在庭院赏雪,谢安忽然问道:“这雪花像个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抢先回答道:“就像往天上撒盐。”众人大笑,这个时候,侄女谢道韫答道:“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起’更佳。”——仅仅因为这一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便在古今才女榜上雄踞千年。从这层意思上说,容若写“林下荒苔道韫家”,或许和雪花有关,或许和柳絮有关。
  轻的那个,是从谢道韫的姓氏引申为“谢娘”,而谢娘这个称呼则可以作为一切心爱女子的代称。从这层意思上说,容若写“林下荒苔道韫家”,或许是在怀人。
  
  歧义仍在,究竟确指什么呢?下一句“生怜玉骨委尘沙”不仅没有确认前一句中的歧义,反倒对每一个歧义都可以作出解释。生,这里是“非常”的意思,而“玉骨委尘沙”既可以指女子之死,也可以指柳絮沾泥,或者是雪花落地。前一句里留下来的三种歧义在这里依然并存。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点明愁字,而“归鸦”在诗歌里的意象一般是苍凉、萧瑟。乌鸦都在黄昏归巢,归鸦便带出了黄昏暮色的感觉,如唐诗有“斜阳古岸归鸦晚,红蓼低沙宿雁愁”;若是离情对此,再加折柳,那更是愁上加愁了,如宋词有“柳外归鸦,点点是离愁”,有“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归鸦已是愁无尽,前边再加个“数”字,是化用辛弃疾“佳人何处,数尽归鸦”,更显得惆怅无聊。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下片开头是一组对句,工整美丽。上句是柳絮入水化为浮萍的传说,而“半世”与“一宵”的对仗,时间上一个极长,一个极短,造成了突兀陡峭的意象;推敲起来,“半世浮萍随逝水”似乎是容若自况,“一宵冷雨葬名花”则是所咏之人或所咏之物。我,半生如浮萍逝水,不值一顾;你,名花国色,却毁于一宵冷雨。这种对比,如果换作大白话,就是:该死的总也不死,不该死的眨眼就挂了;如果说得抒情一些,就是:困顿的旅人的脚步一年年无法停歇,璀璨的迷濛的樱花弹指间便即凋落。
  末句“魂似柳绵吹欲碎,绕天涯”,化自顾敻词“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却明显比顾词更高一筹,以柳絮来比拟魂魄,“吹欲碎”双关心碎,“绕天涯”更归结出永恒和飘泊无定的意象,使情绪沉痛到了最低点。
  
三十二
  
  山花子(欲话心情梦已阑)
  
  欲话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刚想诉说心事的时候,梦却结束了,睁开眼睛,在镜子里隐约看到你的样子。突然感到悔恨,从前在一起的日子竟然就那么等闲而过,从前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竟然那么不懂得珍惜。你旧时的首饰为何没有带到天上,为何还要留在人间呢?为何总让我睹物思人,不能自已?蜡烛还在烧着,还在流泪,何时才能流干它的眼泪呢?
  ——这首《山花子》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这个样子,虽然明白清楚了些,美感却也消失掉了。从意思来看,这该是一首悼亡词。
  
  “欲话心情梦已阑”,这句化自辛弃疾《南乡子·舟中记梦》的“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辛词正巧也是记梦,也是话未说而人已醒,容若埋怨勾起他睹物思人的那些钿钗环佩,辛弃疾埋怨的是那“不管人愁独自圆”的前夜的月亮:
  
  南乡子(舟中记梦)
  攲枕橹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辛词写梦中思念之人,用的是“翠袖”;容若写梦中思念之人,用的是“春山”,虽然用词不同,但手法都是一样的。
  春山在诗词里有好几种意象,这里是形容女子的眉毛。最早的出处也许是卓文君的一段轶事,她的眉毛被形容为“如望远山”。——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比柳叶眉之类的形容强过百倍,让人想得出却想不清,让人能够领略其美却无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