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变北伐的战略重点,又改变汉中的防御方略,蜀汉的国防遂出现严重缺陷;曹魏灭蜀则及时地利用了这种缺陷。

  姜维在汉中防御的失策还影响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蜀失汉中开启蜀汉灭亡之机,而蜀的灭亡又开启了王濬在四川经营水师图孙吴上游机会。

  南北朝对峙的结束差不多是循着同样的顺序。尽管北朝经历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的嬗代,但北方进取南方的战略是连贯的。西魏宇文泰乘梁之弊,遣达奚武入南郑,夺南朝汉中之地;后又趁萧纪内乱,遣尉迟迥入川,夺南朝益州之地。这样,在隋灭陈之战中,才有了杨素率益州水师东下图陈上游的局面。

  蒙古蒙哥汗时期,蒙古攻宋,亦将用兵重点放在上游,试图由汉中入蜀,然后出三峡顺江而下。只是此战略因蒙哥之死中断。

  汉中的得失对南北分合的影响之所以这么深远,主要还是在于它在南北地理大势中的地位。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南方真正的上游当在汉中地区。

  南北对峙之时,南方政治重心常在东南。四川地区据长江上游,荆襄地区据其次。东南政权常藉四川以屏护上游,但由于四川与东南相距遥远,加上三峡地区地形之险,四川地区常脱离东南,这时荆襄地区的上游之势便显得格外重要。东南无四川犹可立国,无荆襄则断不可立国。四川和荆襄在江南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川和荆襄在江南都居上游之势,而汉中则对四川和荆襄同时拥有上游之势。汉中对四川的上游之势缘于地势,汉中对荆襄的上游之势则缘于汉水。汉水连贯汉中与湖北,汉中居其上游。苏代在策划合纵时,曾谈到秦自汉中下汉水击楚郢鄢之地的便利:“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 注:《史纪》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 东南政权无论是恃四川还是恃荆襄作为上游屏障,都须藉汉中以作进一步的巩固。所以说南方真正的上游是在汉中地区。

  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到汉中的地位并加以经营的,当数南宋张浚。南宋初,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宋高宗赵构“巡幸”之所的选择。当时,金兵攻势正盛。金兵南下,常起三路:东越山东而趋江淮,西越山西而攻关中,中路越中原而趋荆襄。汉中、陇西尚处二线,四川则是大后方。南宋君臣们所要做的是既能暂避金兵之锋锐,又能保持一种不失时机地进行反攻的态势。大臣们建议巡幸建康、武昌、四川、关中的都有。张浚建议巡幸汉中。他上疏宋高宗说:“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南宋在关中之军),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理财,以待巡幸。”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陕西四 '

  张浚对汉中的经营规划充分利用了汉中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汉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后方,又能左右伸缩,联络陇西、荆襄,流通战争资源,呼应关中、中原等前线地区的战事。这样,汉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区实居枢纽性的地位。张浚之议虽未被采纳,不过,由于张浚对汉中的经营,南宋以川陕、荆襄、江淮呼应作战的一字长蛇之势却得以形成。  
 
三 汉中地区东西伸展的特点
 
  汉中地区南北利害关系如此胶着,东西伸展的天地却非常广阔。汉水与长江连通,使得汉中与整个长江流域都联系起来了。立都建康的刘宋能与北魏远争陇西,靠的便是汉水的这种连通作用。西汉水河谷低地则提供了一条由汉中通往陇西的比较平坦的通道。这样,汉中地区东四伸展的限度是东起吴越,西达陇西。

  陇西地势较高,渭水、西汉水和白龙江等河流发源于这里。渭水东流,经关中注入黄河;白龙江南流入川,注入长江;西汉水东下经汉中,汇入嘉陵江。它们穿切高原地带而形成的河谷低地提供了自陇西通向关中、四川和汉中的通道。陇西地势明显高于关中、四川二地。自关中、四川仰攻陇西较难,而自陇西下攻关中和四川却较易。自汉中穿越秦岭谷道较艰险,而自汉中溯西汉水河谷低地以趋陇西却相对较为平易。这就给汉中、关陇,一带的角逐者提供了一个布势上的思路:与其在秦岭南北争一日之短长,不如取远势争陇西,取得一种地理上的有利态势。

  诸葛亮北伐,多出祁山,正是出于这种思路。他认为魏延出子午谷道的建议太冒险,不如出陇西“安从坦途,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 注:《资治通鉴》卷七十一 魏纪三 ' 诸葛亮北伐多出陇西实是一种可进可退的战略。诸葛亮出陇西,从策略上讲,是避难就易,越秦岭谷道较难而趋陇上却较易。出兵攻陇西,顺利的话,可占据陇西,取得陇西的地理优势。陇西对关中的地理优势,可用以进取,为日后进一步北伐创造有利条件;陇西对四川的地理优势,则可用于防守,翼蔽自陇入蜀之道,确保蜀汉国防上的完整稳固。这是诸葛亮北伐多出兵陇西的现实目的,也是自汉中向陇西伸展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利用汉中与陇西的这种伸展关系以期在川、陕之间取得一种有利的态势,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刘宋和北魏对仇池氐人的争取(有时甚至是争夺)。

  南北朝初期,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氐人成为陇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势力。南北双方都试图争取这支势力。当时,北魏已灭赫连夏,势力深入关中;刘宋则恃梁(今汉中地区)、益二州为上游屏障。仇池就这样夹在南北双方之间。

  仇池氐人以自己距双方都很遥远,遂在南北之间两相依违,同时接受双方册封,时机有利就发动侵扰性战争。南北双方也试图利用仇池的这种反复无常,鼓励氐人攻击对方的战略要地,以期打开南北双方在秦岭—带的僵局。

  通常,仇池氐人攻刘宋时,往往得到北魏的支持;攻北魏时,往往得到刘宋的支持。仇池攻刘宋,或自阴平袭扰益州,或下汉中以扰梁州;攻北魏则袭上邽(今甘肃大水)。这都涉及到了南北双方利害攸关的地区。刘宋失益州,则失上游之势;北魏失上邽,则关中形势将趋不利。

  仇池的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终于将刘宋和北魏卷入了直接交兵。宋元嘉十九年、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2年),刘宋发荆、雍(侨立于襄阳)二州之兵,会合梁、秦二州之军,山汉中进攻仇池。氐王杨难当不敌,逃奔上邽,宋军占领仇池。

  北魏迎杨难当至平城。同年七月,北魏宣称为杨难当报仇,发军会攻仇池。次年二月,宋军被魏军击败,余众退还汉中。北魏占领仇池。此后数年间,刘宋还试图夺回仇池,但都未能成功。北魏据仇池,完整控制陇西,南朝西部形势渐趋不利。

  若由汉中地区向东伸展,两侧地形呈现一种惊人的对称。秦岭向东延伸,然后向北包转,与熊耳山、崤山、华山等山相连,形成潼关险要;大巴山及向东延伸,然后向南包转,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形成三峡险要。这些险要是川、陕二地成为天府之国的地理基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川、陕势力的东出造成了困难。换句话说,东部势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些险要阻击川、陕势力的东出。战国初,魏立都安邑,控崤函之险,秦即被遏关中,不得东出。金迁汴京后,扼潼关、守黄河,蒙古亦不得规中原。三峡方面,孙吴和陈都曾扼西陵峡险要以阻击益州之师的东出。

  大巴山脉和秦岭分别向南、北包转,形成三峡和崤函险要,而在大巴山和秦岭巴之间,汉水东流,出秦、巴山地之后,到达南阳盆地。这里却是一片可以纵横四出的开阔地:可以北上三川河谷,可以东出中原,可以南下两湖。这样,当东、西方之间在潼关或三峡正面陷入僵持局面时,西部势力可以出汉中从侧翼打开僵局。

  自汉中东出、从侧翼打开潼关正面僵局最典型的战例是蒙古灭金之战。

  金迁都汴梁后,遣重兵扼潼关,守黄河,企图作最后的顽抗。金人恃险筑边堡城池以御蒙古;蒙古军的优势在其骑兵野战,而视攻城为畏途。成吉思汗此前曾指示伐金方略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 注:《元史》卷一 太祖本纪 '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灭掉西夏,兵锋直指金国。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蒙古开始筹划灭金。拖雷献计,述成吉思汗遗意:“金主迁汴,二十年矣,所恃者黄河、潼关之险耳!若出宝鸡,道汉中,不一月,可抵唐、邓。余人失险,首尾不相顾,我取之如探囊底物矣。” ' 注:《蒙兀儿史记》卷三十三 拖雷传 ' 窝阔台大喜,遂定下假道于宋以袭金侧背之策。(见图3—4—3)

  




  这年六月,拖雷率骑兵三万,入大散关,连破凤州(今陕西凤县)、洋州(今陕西洋县)、兴元(今汉中市),然后,浮汉水而下,取金州(今陕西安康)、房州(今湖北房县),将出南阳。果如成吉思汗所料,金主闻蒙古兵自汉中东出,急调潼关守兵步骑十五万南下,屯唐、邓之间。这年十二月底,蒙古军在邓州附近的禹山击败金军。拖雷留军一部牵制退守邓州的金军,自率主力北进,直趋汴京。金军闻拖雷军主力北上,亦悉数往汴京靠拢。潼关一带的金兵南调,蒙古军主力趁机自河中渡过黄河,与拖雷军会合,在禹州西南之三峰山围歼这支金军。次年三月,蒙古军围攻汴京。金被迫迁都蔡州(今河南汝南)。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亡。

  南方三峡方面的形势也是一样。自汉中下汉水可以配合自四川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