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831-精神生活·思维-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显现    
    1。世界的现象性质    
    2。(真正的)存在和(纯粹的)显现:两个世界的理论    
    3。形而上学的等级体系的颠倒:外表的价值    
    4。身体和灵魂;灵魂和精神    
    5。现象和假象    
    6。思维的我和自我:康德    
    7。现实和思维的我:笛卡儿的怀疑和常识    
    8。科学和常识;康德关于理智和理性的区分;真理和意义    
    第二章现象世界中的心理活动    
    9。不可见性和逃避    
    10。思想和常识之间的内在冲突    
    11。思维和行动:旁观者    
    12。语言和隐喻    
    13。隐喻和不可言喻的东西    
    第三章什么东西使我们思维?    
    14。古希腊哲学的前哲学假设    
    15。柏拉图的回答及其反响    
    16。罗马人的回答    
    17。苏格拉底的回答    
    18。合二为一    
    第四章当我们思维的时候,我们在哪里?    
    19。“时而我思,时而我在”(瓦莱里):不在任何地方    
    20。过去和将来之间的间隙:停顿的现在    
    21。后记    
    《精神生活》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伦特之前的著作大多关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这本书标志着一种转向,它以三卷的篇幅对在阿伦特看来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将《精神生活》分为“思维”、“意志”和“判断”三部分,亦即她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基本活动。由此,她对精神活动进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见的分析。这本书,将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亮的明灯”,是阿伦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精神生活·思维》 序编者按

    精神生活    
    (第一卷)    
    思维    
    (美)汉娜·阿伦特著    
    姜志辉译    
    THELIFEOFTHEMIND    
    根据Harcourt出版公司1978,1977版译出    
    一个人的有为从来不多于他的无为,一个人的孤独从来不少于他独自一人时的孤独。Numquamseplusagerequamnihilcumageret;numquamminussolumessequamcumsolusesset。    
    ——加图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这样的人:他在梦中看见事物,并以为确切地知道这些事物,但醒来却发现他对这些事物一无所知。    
    ——柏拉图:《政治家篇》    
    编者按    
    我作为汉娜·阿伦特的朋友和著作整理者,负责《精神生活》一书的出版。1973年,作为在阿伯丁大学的吉福德讲座内容,《思维》以简略的形式问世,1974年,《意志》的最初部分也发表了。在1974年和1975年之间,《思维》和《意志》又一次以简略的形式在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的讲课中被运用。著作及其编辑整理的详细情况见于每一卷末尾的“后记”。第二卷包括一个附录——《判断》,内容来自1970年阿伦特在新学院关于康德政治哲学的一次讲课。    
    作为汉娜·阿伦特的代言人,我感谢阿伯丁大学的阿基巴尔德·韦恩汉姆教授、罗伯特·克罗斯教授,以及韦恩汉姆夫人和克罗斯夫人,在阿伦特作为吉福德讲座的讲演者在那里度过的时光中,他们给予了善意的帮助。我也感谢邀请阿伦特讲演的    
    阿伯丁大学的元老科学院(SenatusAcademicus)。    
    作为编者,我首先要感谢杰罗姆·科恩——阿伦特博士在学院的教学助手,他不断地为解决一些重要的校勘问题提供帮助,在核实参考文献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我同时也感谢他和拉里·梅为著作编排了索引。我也特别地感谢马尔哥·维斯库西,她对字里行间充满插入文字且犬牙交错的手稿重新进行了一次录入,找出了一些编辑上的问题。我感谢她的丈夫安东尼·维斯库西,他提供了大学教科书,对于我们核实一些难以捉摸的引文极有助益。我感谢我的丈夫詹姆斯·维斯特,他慷慨地提供了大量的大学哲学教科书,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手稿和偶然遇到的难解之处。我也感谢他在著作的整体计划和布局方面果断地解决了一些复杂的问题。我感谢罗特·科勒,作为著作的合作整理者,她向出版商的编辑们提供了汉娜·阿伦特藏书室里的一些有关书籍,并始终尽责尽力。我十分感谢哈考特(Harcourt)出版公司的罗伯塔·莱顿及其全体工作人员,他们在整理手稿方面承担了繁重的任务,其艰辛程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编辑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智慧。我真诚地感谢威廉·约凡诺维奇对《精神生活》所起的个人作用,在阿伯丁大学的三次吉福德讲座中,他始终在场。在他的心目中,汉娜·阿伦特不止是一位“作者”。而在阿伦特方面,她不仅仅重视同他的友谊,而且也珍视他对其著作富有洞察力的评价和批判。在阿伦特去世之后,他鼓励和支持我,仔细地阅读了已经校订的文稿,在处理关于康德的判断力的讲课材料方面提出了建议。除此之外,事无巨细,他还乐意分担裁定工作。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斯坦利·盖斯特和约瑟夫·弗兰克,在手稿所提出的一些语言学问题上,他们尽可能地提供了意见。此外,我也感谢我的朋友——在巴黎的歌德学院的德国人维纳·斯特曼斯提供的帮助。我感谢以稍稍有所变化的形式发表《思维》的《纽约人》杂志。我感谢威廉·肖恩,他热情地对手稿作出了反应——也许是使作者感到十分满意的一种反应。最后,我感谢汉娜·阿伦特对其著作的特殊贡献。    
    玛丽·麦卡锡    
    思维并不像科学那样产生知识。    
    思维并不产生实用的智慧。    
    思维并不解决宇宙的难题。    
    思维并不直接赋予我们行动的能力。    
    ——马丁·海德格尔


《精神生活·思维》 序导 论(1)

    导论    
    对于本系列讲座,我给出的“精神生活”这个标题看来有点自命不凡,在我看来,谈论“思维”是冒昧之举,因此,我认为,与其进行辩解,还不如进行解释。当然,题目本身是不需要解释的,尤其在吉福德讲座所固有的宏伟框架中,是不需要解释的。使我感到不安的是,我试图进行解释,因为我既不声称自己是一位“哲学家”,也不把自己归入康德不无讽刺地称之为DenkervonGewerbe(职业思想家)《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B871。关于本引文和后面的引文,参见NormanKempSmith的《纯粹理性批判》译本,纽约,1963年,作者经常引用该译本。的行列。因此,问题存在着,我不应该把这些问题交给专家学者,我的回答必须表明:是什么东西促使我冒险离开相对安全的政治科学和理论领域,着手谈论这些十分棘手的问题,而不是把它们搁在一边。    
    事实上,我对精神活动的关注有两个相当不同的原因。直接的冲动是因为我参加了在耶路撒冷的艾奇曼审判。在关于艾奇曼审判的报告中《艾奇曼在耶路撒冷》(EichmanninJerusalem),纽约,1963年。,我谈到了“平庸的罪恶”,在这句话的后面,我不持任何论点或学说,尽管我模糊地意识到这种活动与我们关于罪恶现象的传统思想——文学的、神学的或哲学的思想——相去甚远。我知道,罪恶是某种邪恶的东西;其化身是撒旦,是一种“从天上坠落的闪电”(《圣经·路加福音》10:18),或者是路济弗尔,堕落的天使(“魔鬼也是天使”——乌纳穆诺),他的罪孽是值得自豪的(“像路济弗尔那样自豪”),也就是说,只有最优秀者才能为此自豪(superbia):他不想为上帝服务,只想做像上帝那样的人。我们被告知,恶人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嫉妒。嫉妒也许是一种因没有彻底地证明自己的清白而生出的怨恨(《理查三世》),也许是该隐的嫉妒,他因“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不看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而杀死亚伯,也许是他们因软弱而产生的奋起(《麦克白》)。或者相反,他们因强烈的仇恨欲望而寻找纯真的善良(亚戈说,“我憎恨莫尔家族:我的事业铭刻在心中”亚戈:莎士比亚的剧本《奥赛罗》中的人物。——译注;克拉加特憎恨比利·布德的“未开化的”无辜,梅尔维尔梅尔维尔(Melville,1917—1973):法国电影导演。——译注认为这种憎恨是一种“与本性相符的堕落”),或者贪婪是“罪恶的根基”(Radixomniummalorumcupiditas)。不过,我所谈论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无疑是有事实根据的。我对当事人表现出来的明显的无知有深刻的印象,因而不可能在深层次或内在动机方面描述其行为的不容置疑的邪恶。行为是罪恶的,但当事人——至少目前在受审中的实际当事人——是十分平凡的、平庸的,既不是魔鬼,也不是怪物。在他身上,没有坚定的意识形态信念或特殊的罪恶动机的迹象,只有人们根据他的过去行为和他在受审期间的行为能够观察到的显著特征,在整个预审期间,警察的盘问不能得出任何结论:这不是愚蠢,而是轻率。在以色列法庭和监禁程序的背景下,他的行为表现如同他在纳粹制度下的行为表现,只有当他处在这种常规程序不复存在的场合,他才是无助的,正如他在官职生活中一样,他的充满陈词滥调的语言才能表露出在一种恐怖剧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陈词滥调、常用词语、因循守旧、标准化的表达和行为方式,具有被社会认可的作用,能使我们应付现实,也就是说,应付所有事件和事实由于其存在而对我们的思维注意力提出的要求。如果我们不断地对这种要求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