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子与百信生活-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更有深度。
    刘邦自己心里很明白,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帷幄中运筹谋划而能够决胜千里之外者,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食,保证军粮这方面,我不如萧何。在统领百万大军,作战必胜,攻城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是他失败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刘邦处理好了与张良、萧何、韩信等的关系,也就使得他拥有了在夺取天下的战略、后勤、作战等几个重要方面的胜利保障,刘邦还能处理好其他的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不好,真是大有学问,大有道道,大至可以得天下,也可以失天下。 确实,这里刘邦做了一个很深刻而且也很精彩的总结。一句话,就是刘邦知道自己用到了真正能够得天下的大人才,而他们能被刘邦所用,就是他能处理好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反,项羽也有人才,但是他处理不好关系,范增这样一个大才不能用,还有韩信原来是他的人,结果处理不好关系,投奔到刘邦这里来了。大家看看,这里的智慧与教训多深刻!
    其实历史往往不总是过去时,今天人去读历史就是现在进行时,难道不是吗?我们可以用历史的这面镜子来照一照当下人的面孔与内心,不就是现在时了吗?当下我们那么多的老板、老总、官员们,还有我们普通的人都可以借历史之镜子照自己单位、企业的相,照一下自己的面相、心相,必定大有好处的。
四、交际之道要历练

    人与人的交际之道,需要修养、修行、修炼,一句话要历练。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第54章)这说得多么好啊!一是要用道来修身,二是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的提高。人际交往之道也就是这样!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财富可以暴发,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比如中了彩票,比如做生意一下发了。但是人的知识不能暴发,人的素质修养不能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人际关系这种素质就有待于长久的历练,这就是老子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我们来看张良,他精通老子之道,是很典型的经过历练的一个例子。张良是刘邦手下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在人际关系方面他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本来是韩国人,他的祖父辈、父亲辈五代人做过韩王的丞相,出身很高贵。秦国灭了韩国后,他变卖家产寻求刺客报仇。他曾经和一个大力士用120斤的铁锤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结果改名换姓,逃到了下邳隐藏了起来。我们大家想像一下,这时的张良是个怎样的形象?一定是个勇猛刚烈的大男人,像个影视中常看到的刺客形象吧?一次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命令他:“小子,下去把鞋子拣上来!”张良血气方刚,当然忍受不了,想揍他,再想是个老人就算了,拣了鞋子。老人又命令他:“把鞋子替我穿上!”张良也就办了。老人笑着离去。张良是个聪明人,也见多识广,觉得有些奇怪,那老人肯定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就瞧着老人的背影琢磨着怎么回事。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拂晓,和我在桥上相会。”五天后张良在拂晓时赶到,但老人已经在那儿了,老人发怒训斥他迟到了,并约他五天后早一点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但又迟到了,又被老人发怒训斥了一顿,并再约他五天后一定要早一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来了,很满意,赠送给他一部兵书《太公兵法》,要他熟读,然后可以做帝王之师。
    这个故事很有内涵,我们不去考证这本书、这个人黄石公是怎样的,如果从人际关系上来分析,这一奇怪的老人是训练培养张良在人际关系中忍让的大本领、大素质。
    苏东坡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写了一篇评论,评论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文章好,好在哪里?我想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文笔好,一是他的文章有思想深度,有哲思。比如他专门为此写的这一篇《留侯论》就有思想。文中说:张良有盖世大才,不去干一番像伊尹、姜太公那样的大人物的事业,却去干那种像荆轲等刺客、杀手的小计谋,这使得那位老人很爱惜、又惋惜他的才能。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来考验他,目的是使得张良能经受得住屈辱。如果张良能忍受,那么以后就可以成就大事业。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而担忧他的度量不够,因此要挫挫他少年气盛刚锐的脾气,使得他能够忍受小愤怒,而成就大计谋。苏东坡又说,张良这个人真不简单,面对秦始皇他一点也不怕,他能勇敢地去刺杀他;面对着项羽,他可以平静得不发火不发怒。苏东坡评论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是项羽不能忍,刘邦能够忍。项羽不能忍,自以为百战百胜,而老是轻用自己的锋芒。刘邦能够忍,就保养自己的锋芒而等待项羽的弊败,而这些是张良教给刘邦的。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比如韩信攻下齐国,想要刘邦立他为“假齐王”,即为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得到信后大怒,破口大骂。张良就踩刘邦的脚,要他冷静,

并且对刘邦耳语,说如果现在不立韩信为王,会生变故。刘邦马上醒悟,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你打下了齐国,就应当做真王,为什么还要封个假齐王呢?并立即派张良封韩信为齐王。苏东坡认为,刘邦的人际关系中的修养还不到家,还是“有刚强不能忍之气”,不是张良及时提醒的话,谁能成全刘邦的事呢?
    虽然我们不一定同意苏东坡的话,但是张良的人际关系处理确实是非常高明的,他往往从人际关系入手帮助刘邦解决了很多难题。再比如,刘邦平定天下后,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给功臣的分封问题,这是个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果然出问题了,刘邦在洛阳宫殿的空中阁道上常常看见诸位将领坐在沙地上议论。
    刘邦就问:“他们在议论什么?”
    张良说:“他们在想造反!”张良实话实说,为什么不婉转一点呢?因为张良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要让刘邦猛醒过来。
    刘邦说:“天下刚平定,为什么要造反?”看来刘邦还是有些糊涂。
    张良说:“你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做了天子。你现在封的人都是你身边亲近的老朋友,如萧何、曹参等,而又杀了你平生怨恨的人。这些人担心不能被封赏到,又害怕怀疑他们平时有过失而被杀掉,因此相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
    刘邦一听非常害怕,很担忧,说;“怎么办?”
    张良说:“你最恨的、又是大臣都知道的,应该是哪一个人?”
    刘邦说:“那是雍齿这个人,和我有宿怨,曾经多次让我受辱,我想杀了他,但是他又有很多功劳,不忍心杀了他。”
    张良说:“那你赶快先封雍齿,就解决问题了。”
    刘邦听从张良的话,马上设宴,封雍齿为侯,还催促丞相等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在宴会结束后都高兴地说了:“雍齿尚且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用不着担忧了。”大家看看,张良真是“四两拨千斤”的高手,他只是轻轻地解决了刘邦和雍齿的一个人际关系的“死结”,而围绕刘邦人际关系的全盘、整个网络都活起来了。
    张良的人际关系的修养真是很深很深,大约是因为他受到精通黄老之智慧的那位桥上老人黄石公的指点。他自己又精研、实践老子之道,他长期地历练,使他到达很高的境界。司马迁说得很有意思:“我原来认为他一定是一个很高大而且是特别魁梧的伟丈夫,等到看到画像,就像一个女人那样纤细。”大家看看,张良都修炼到什么程度了,整个形象都变了,整个气质都变了,原来是去行刺秦始皇的一个无比英勇的凶狠的怒发冲冠的杀手,后来不断修炼,一点一点地做减法,减去一点一点的刚烈之气,历练成绕指柔的百炼之钢了。张良把自己修炼得这样,太发人深省了!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

一、知人者智
    这一讲,我们来谈谈在人际交往中首先有一个“识人”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以前有这样的谚语:“不识字好吃饭,不识人没饭吃。”你看识人多重要!有的企业家还有这样的话:“用人不当,有业等于无业。”你看问题多严重啊,不识人用错人把事业都毁掉了! 因此“识人”在人际关系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那么老子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智慧呢?
    老子说:“知人者智。”(第33章)老子说能认识别人,是一种心智、智慧。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对于交际的那人、那些人不了解,就是缺少了人际交往中的心智、智慧。
    既然是“智”,那么也有个智商的问题。老子那个时候,没有智商的理念,今人智力有智商的说法,我们不妨将传统的东西加以现代的解读。智商叫做IQ,就是指智力的商数,现在通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智商公式:智商=智龄÷实足年龄×100。实足年龄就是人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是一个人通过智力测试后达到的年龄。比如一个孩子10岁,但是他测试后能达到12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那么他的智商是120,这就是比较高的智商了。因为研究结果和现代测试表明,人的平均智商大约为100。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了。智商是智慧的表现。确实在“知人者智”这个智商上也有不同的,有的人特别厉害,智商很高。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事业不成功,人生很糟糕,就是老是跌在别人的手里,不识人。
    我们来看历史上这方面智商特别高的人。大家都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