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子与百信生活-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岁生日之后,47岁的她独自踏上了3万海里的旅程。旅行中,克莱曼蒂娜结识了一个40岁的非常风趣而漂亮的艺术家。从此,他们在旅途之中再也没有分离。但是,丘吉尔不愧是丘吉尔!他原谅了自已的妻子。他也试图理解妻子的内心世界,尽管这很困难。一封他给妻子的信这样写道:“多年来我深知自己在感情上对你负债……一笔难以估算的巨额债务!我默默地祈祷在我有生之年将竭尽一切给你幸福和安全,在拼搏中让你舒悦!”另一方面,克莱曼蒂娜毕竟是一位善良、热情和有正义感的女性。她承认做丘吉尔的妻子不容易,但是还是以极其顽强的自制力来适应丘吉尔。她的座右铭是:丘吉尔保卫英国,我要保卫他!
    —我读了这一个很生动的材料后,掩卷默思,这又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他和她都曾经偏离过正常的爱情之道,最后又各自自我校正,重新返回到他俩的道上来。当重新返回到道上来之后,重新用出自道的言语来沟通时,又是“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情况了。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人际交往中说话很重要,聆听也很重要,中国文化中关于聆听的智慧是非常多而且美妙的,名言警句络绎不绝,熠熠生辉。其中老子关于聆听的智慧又如一颗毫光熠熠的宝石,值得解读欣赏。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81章)我们读到此言,觉得老子的这个话好像和上面说的“美言可以市尊”有矛盾,但是细察文意,他是针对两种不同的情况来说的。这里的“信言”,是指真实的话、朴素的话;“美言”,是指华美的话、伪饰的话。“信言”、“美言”是处在对立中的,那么可以推知此“美”是指一种不真实的虚美、矫饰之美,而不是“美言可以市尊”中那种真美的“美言”,两者有不同的涵义。我们读老子的书,有时觉得不好懂,前后好像有矛盾,其中往往就因为不了解他这种用字的现象,即使是同一字,但是有时在书中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钱钟书就指出过:《老子》第72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按此又一字双关两意,上‘厌’乃厌(餍)足之‘厌’,与‘狎’字对,下‘厌’乃厌恶之‘厌’”,“涉笔成趣,以文为戏,词人之所惯为”。(《管锥编》)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再读《老子》,许多地方就可以知其然与所以然了。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和我们现代人并不绝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有的人说话,说得天花乱坠,很动听,很华美,但是到头来是让你上当受骗。因为他不伪装得美一些,怎么会打动你,让你上钩啊!所以“不信”的话经过外表“包装”变成的“美言”,不就是“美言不信”了吗?相反“信言”是真实的、素朴的,不用“包装”,它往往没有那种外表的美,这就是“信言不美”了。历史上这种情况就没有断绝过,老子的这种智慧,是从生活、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又可以验证生活和历史的。比如汉代陆贾在《新语》中说过:“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候齐国有个叫邹忌的故事,也许一笑了之,但是我们再用老子的理念来解读一番,或许就可以较深地领会为什么“美言不信”了。齐相邹忌不仅身高八尺,而且长得很帅,一次在要上朝时候,他照着镜子问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美?”徐公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夫人回答说:“当然我的老公美,徐公怎么比得上你!”这就似老子所谓的“美言”,一般人爱听,但是邹忌觉得有点不可信。这就是邹忌的厉害,他面对“美言”能动动脑筋。《战国策》上就是这样写的:“忌不自信。”邹忌就再问小老婆:“我和徐公谁美?”其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你美啊!”这还是“美言”,真是异口同声的“美言”了。第二天有个客人来了,

邹忌再问客人:“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你美!”凑巧了,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仔细细地审视他,自以为不如他,再用镜子看自己,发觉远比不上他。邹忌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开始考虑,这是为什么。夜深人静,他“寝而思之”,发现其中的道道了。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确实这种“美言”有不少内涵。一是,听到人家的“美言”并非就是真言、信言,要考虑可信否、真实否。不管是面对亲近自己的人,还是面对别人,都应该如此。再说,面对一个人的“美言”应当如此,而面对众口一词的“美言”也应当如此,比如邹忌听到的是三个人共同的“美言”,也不一定是信言,也不要盲目地就信以为真。二是,“美言”是动听悦耳,听了让人舒服,但是在“美言”的后面往往有动机,有一种利益关系的驱动力。比如,邹忌知道:妻子“美言”我,是出于爱我;妾“美言”我,是害怕我;客人“美言”我,是有求于我。一个人要能够洞悉“美言”深层的、背后的东西。三是,“美言”容易蒙蔽人,就要实际地考察一番。邹忌自己看到了徐公,才知道怎么回事了,否则就蒙在鼓里。大家想想,如果我们不是把这个故事看作“搞笑”的话,那么其中涵义颇深。四是,邹忌果然不愧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又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想到了政治,想到了国家大事,那么是不是也这样呢?于是入朝来见齐威王田齐时,他就讲了这回事情,开导齐威王。邹忌说:“我确实知道自己远比不上徐公之美,但是因为妻子爱我,妾又怕我,客有求于我,所以他们称赞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地方千里,是有一百二十个城邑的大国,宫里的女人都爱君王,朝廷群臣都害怕君王,由此可见,君王被人蒙蔽得一定更加厉害了。”这一番话,我们看来真叫丝丝入扣。邹忌用心思考过了,有人爱我而我受到蒙蔽,那么爱你齐王的人更多了,你齐王受的蒙蔽更大;有人怕我而我受到蒙蔽,那么怕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也更大;有人有求于我而我受到蒙蔽,那么有求于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就更大了。这种内在的逻辑,很有力量啊!齐威王是一个很善于聆听的人,他不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也不是王顾左右而言它。他听出了其中的道道,被触动了,因此称赞说:“善!”很明显,邹忌的这番话不是悦耳的“美言”,因为这不是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话,而是进谏、批评、开导的话。但这又确实是“信言”,是由邹忌的“美言不信”引出来的这一番“不美”的“信言”。齐威王必定听出来“信言不美”,这才是真正的美言,所以齐威王欣赏地说出一个“善”字来。再说,可贵的是齐威王不仅聆听出这是美言、美言中的美道,而且去践行美言、美道。齐威王就下诏令:“从今以后,群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可以得到上等赏赐;上书进谏我的,可以得到中等赏赐;能在公众场合批评我的,可以得到下等赏赐。”我们设想一下,一个人用一个锐利的东西,当着你的面扎下去,你是什么感觉?这不就是“面刺”吗?现在得“上赏”一等奖的是“面刺”,也就是这种批评指责,丝毫不留情面,就像锐利的东西当面扎进去;挑你的错误、缺点、毛病,一个普通的人也受不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国君能接受下来,这应该说是很不容易了。 
    这个诏令刚一公布,大家想怎么样啊,很有意思,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个场面今天的人设想一下,依然生动如画啊。你来了,我也来了,他也来了,纷纷前来提意见、熙熙攘攘上门来批评的,就像赶集市那样。这种批评和提意见非但不被拒之门外,而且有奖,用奖励来刺激、拉动“面刺”。一个国君能够这样广开言路,这样虚心接受批评,这样诚心接受监督,怎么不让一代一代的人感叹啊!我们也许不太在意,原来大家熟悉的这个成语“门庭若市”,就是从这里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齐威王的问题、朝廷的问题还真不少。齐威王先前听到的大都是悦耳的“美言”,但是“美言不信”,受了极大

的蒙蔽;当他真正听到了“面刺”之言、“进谏”之言、“谤议”之言,虽然不悦耳动听,但是“信言不美”,使得自己眼明心亮,从蒙着的鼓里走出来。第二个阶段,起变化了。《战国策》上写道,“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这就是说几个月以后,不再像前一阵“门庭若市”那样了,虽然还是有人来提意见,但是已经是断断续续的了。第三阶段,又有变化了。就是一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想要进言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了,要献给朝廷的意见都说得差不多了。大家要问了,那么带来了什么结果呢?当时的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等了解到这个信息后,都纷纷派出使者到齐国来朝贡,《战国策》上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一概括就是又一句美言,分析它的意思确实是很美妙:这就叫做不用兴师动众地出兵去战胜他国,在朝廷内已经战胜他国了。如果我们读了《战国策》的材料,再来对照一下《史记》上的记载,我们就更加清楚了。当初齐威王继位时,韩国、赵国、魏国曾经趁齐国办丧事时发动进攻。另外齐威王继位后,曾经有九年时间自己不理国事,只是让卿大夫去管理,结果可想而知了。诸侯国都来讨伐,齐国的人民不得安宁。你想,官员老百姓当然有一肚子的意见啊!所以为什么上面说到刚提意见的时候会“门庭若市”了。再说齐威王也确实想整顿一下,他也确实是战国时期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王。他考察官员就很重视聆听,从中发现问题。比如齐威王听到自己的左右都常常向他赞扬阿城的大夫,说他是地方官员中最好的,而天天诽谤即墨大夫,说他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