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盗墓史记-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武则天在内,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末二帝李晔葬河南和陵、哀帝李柷葬山东温陵,其余19位皇帝的陵寑都在汉陵以北的北山山脉一带,号“关中十八陵”(武则天与李治同陵)。但其中17座都被盗掘了,而第一祸首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温韬。温韬也算是历史上盗掘帝王陵最多的一个人,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让他给毁了,实乃危害最大的盗墓者,真是罪该万死。
  温韬,易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温韬祖籍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有一个传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
  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长官,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温韬趁战乱,在其任期内盗掘开的。温韬盗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
  《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乾陵保住不被盗掘之身,要感谢奇异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就是说,在盗掘乾陵时,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闪,电雷鸣,怕遭报应的温韬被吓跑了。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让其给毁了。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危险最大的一个盗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
  搞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在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昭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
  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果真如此,真乃中华文化之大幸。
  最不义的盗墓狂人刘豫宋哲宗赵煦“曝尸”陵外 
                  
人物篇 历史上的十二大盗墓狂人(7)
  目前考古界判断,中国现存的所有帝王陵,除极少数几个外,都已被盗墓者光顾过了。
  唐“十八陵”让温韬盗掘了,北宋“巩义八陵”则让叫刘豫的人破坏干净。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追尊“宣祖”)的迁葬陵,号称“七帝八陵”。汉、唐帝王生前就开始卜穴营建了,而且宋朝皇帝生前不预筑寿宫。所以,相比汉、唐帝王陵冢,北宋帝王陵规制相对简单,但简单不等于陪葬品少。
  刘豫,本为北宋臣子,后降于金政权。降顺变节,本已不仁,合伙盗掘陵,则更不义。(该书籍由红糖粽子整理发布,更多好书尽在 未知部落 wzbl)
  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是钦宗赵桓,年号靖康,其在位仅一年又四个月。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十五日,金国大将粘罕率军自孟津渡过黄河,次月金兵攻陷东京,君臣南逃,北宋灭亡。四年后,即公元1130年,降金的刘豫被金国扶植为“大齐皇帝”,建立傀儡政权“大齐”(公元1130…1137年,年号“阜昌”),1132年迁都开封。
  当了傀儡的刘豫学起了曹操,设了专门的盗墓机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记载的官盗机构。刘豫将人马分汴京、洛阳等几路,疯狂盗坟掘陵。史书上记载,“刘豫僭立,见兵士卖陵中玉碗,即置陶沙官,再发河南山陵及发民间无主坟墓。”除了启用他臣,为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刘豫还任命自己的儿子为“淘沙官”。
  前面说了,北宋的皇陵比较简单,实际上也花费巨大,如宋仁宗赵桢的永昭陵,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费用占当时国库年收入的一半,动用民工近5万,所谓简单权是相比于汉、唐皇陵而言。因为简单,反盗墓设计也比较粗糙,刘豫盗掘起来并不费多大劲。
  刘豫与金国粘罕的官兵先后盗掘,互相勾结,把赵匡胤生前认定的风水宝地毁得不成样子,除了皇陵,后陵、妃墓、周围的臣子墓、普通民冢,都未能幸免。据记载,刘豫与粘罕盗墓很有一套,小墓采用目前考古界常用的“大揭顶”,完全把墓刨出来。大墓则从陵台一侧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期间,现场场面热门,陵区内到处都是盗墓的士兵,宋哲宗赵煦的尸骨被挖出后,乱抛在地,曝晒日下。当时被弃尸骨漫山遍野,风水宝地成了乱坟荒冢。
  刘豫与粘罕坏事做绝还要装好人。粘罕攻破北宋京城之初,装模作样,还下令禁止军人抢掠陵庙器物,并备置大礼,派人祭悼永定、永昭二陵。在盗掘得手后,为不留痕迹,还放火焚烧,陵墓地上部分和附属建筑全都烧毁了。
  偏居临安(今杭州市)的南宋政权闻讯后,派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到巩县谒陵,查证八陵全被盗掘毁坏。见到抛在地下的赵煦尸骨,方庭硕于心不忍,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了起来。时皇帝为宋高宗赵构,赵构闻讯大惊,急命河南镇抚使翟兴和民族英雄岳飞北上,赶走金兵,修复了皇陵。
  但不久,又让北金政权控制了,此后,北宋皇陵再被毁坏,本来就被刘豫“淘”得一干二净的北宋皇陵,最后彻底完了。
  刘豫与粘罕盗掘北宋帝王陵,里面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史学界认为,金政权有意借摧毁皇陵之际,刺激南宋政权神经,从而达到摧垮汉人精神的意图。而刘豫在其中当了一个很可耻的角色,为后人鄙视!
  最没德性的盗墓狂人杨辇真珈朱元璋命人找回被做成饮具的帝王头颅北宋皇陵被盗掘,南宋皇陵也未能幸免。
  南宋皇陵是在元初遭盗掘的,这也是中国帝王陵寑被盗掘事件最悲惨的一次。南宋皇陵实为“攒宫”,即为攒集梓宫,暂葬地。初葬时考虑以后“收复河山”,迁回河南巩义祖陵区内,所以棺椁葬得比较浅,盗掘起来比巩义宋陵更方便。
  盗掘南宋皇陵的是叫杨琏真珈,这是一个西域和尚(蕃僧),作为一个出家僧人,本该好好修行,但他不事佛法,毫无道行和德性,坏事做尽,是出家人和盗墓队伍里的双重败类。
   
                  
人物篇 历史上的十二大盗墓狂人(8)
  在中国盗墓史上,僧人盗墓并不鲜见。如袁枚的《子不语》“掘冢奇报”中,便出现了僧人的影子(详见本书《秘笈篇·“咒语盗墓术”一说到底是真是假》、《后果篇·盗墓者多遭报应不得好死》诸章节)但如杨辇真珈这般丧尽天良的十分罕见。其罪行,史上记载也很清楚。
  元朝统治者作为外族,在执政中原后,对过去在汉人眼里是同样身份的藏族人颇为器重,杨辇真珈便深受忽必烈的青睐。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杨辇真珈被任为江南释教总摄(相当于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的官员)。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元末明初黄岩人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均记载有杨辇真珈盗南宋帝王陵的记述。《南村辍耕录》(卷4)称:“岁戊寅,有总江南浮屠者杨琏真珈,怙恩横肆,执焰烁人,穷骄极淫,不可具状。十二月十有二日,帅徒役顿萧山,发赵氏诸陵寝,至断残支体,攫珠襦玉柙,焚其胔,弃骨草莽间。”
  当时杨辇真珈伙同僧人允泽等人,带人到陵区。当时负责护陵的罗铣坚决阻止,允泽听不劝阻,抽出刀来就要杀掉罗铣。在这种威逼之下,杨辇真珈一伙人才得以进入陵区,开始“盗墓作业”。
  南宋一段历史是很糟糕的。1127年5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至1279年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灭亡,共历152年。南宋先后有九位皇帝,六位葬于浙江绍兴宝山,分别宋高宗赵构的永思陵、宋孝宗赵眘的永阜陵、宋光宗赵惇的永崇陵、宋宁宗赵扩的永茂陵、宋理宗赵昀的永穆陵、宋度宗赵禥的永绍陵。末三帝葬在哪,要么失考,要么在异地(深圳)。
  杨辇真珈没有放过一座能找到的帝王陵,连后妃大臣墓、民冢都未能幸免,盗掠去了无数财宝。《元史·世祖本纪》(卷17)有如下表述,“初,琏真加重赂桑哥,擅发宋诸陵,取其宝玉,凡发冢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攘盗诈掠诸赃为钞十一万六千二百锭,田二万三千亩,金银、珠玉、宝器称是。”
  具体被杨辇真珈盗走的宝物有,徽宗陵的“马乌玉笔箱”、“铜凉拨锈管”,高宗陵的“真珠戏马鞍”,光宗陵的“交加白齿梳”、“香骨案”,理宗陵的“伏虎枕”、“穿云琴”、“金猎晴”,度宗陵的“玉色藤丝盘”、“鱼景琼扇柄”,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
  在毁陵盗宝之外,还有最令人发指的事情。
  杨辇真珈将帝、后们的骨骸全出掘出,弃之荒野。理宗赵昀是大头,杨辇真珈将他的头颅从尸身上斩取下来带回北方,镶银涂漆,制成盛酒的器具使用(台湾学者李敖称是做“小便壶”,并无文字证明)。又将帝后的尸骨收集于临安皇宫中,上筑高13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
  对这段历史,《明史》(卷285)也有详细所载,“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夏人杨辇真珈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