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海啸-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当初应该向方而行。就在这样的自省之下,日复一日地加深悔恨,但却什么也改变不了。

  “我原本就对医术和草药极感兴趣。有一段时期还曾经考虑成为大夫。”

  历史上被称为名医或神医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医师在中国的各个朝代之中,地位却不是那么崇高,而且身份地位也不如士大夫那般地被认可,说起来不过是个具有医疗技术的人罢了。陈宜中虽然出身贫困之家,但是却受到了临安府中屈指可数之富豪赏识,并招为女婿。不但如此,还资助他进入太学就读。从此之后便一路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就这么待在这个地方安安稳稳地行医济世,也未尝不是另一种生存之道呀。干脆把国家兴亡抛诸脑后,就这么办吧!”

  “我也曾这么考虑过。”

  陈宜中一边叹息一边喃喃地说道。

  “但是,北军(元军)总有一天还是会来到这里。就算一时之间得以安居乐业,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他的这番话,刘声伯似乎稍有误解。

  “如果以大夫之身份人庶民的生活之中,相信北军一定无法追究下去。即便是改朝换代,对于庶民而言就像云端之上的遥远故事一样。”

  “不可能。不论是向北军屈服,或者成为北朝(元朝)之民我都不愿意!”

  陈宜中语气之强烈,令刘声伯有些瞠目结舌。陈宜中连心向他道歉。

  “抱歉,我太激动了。”

  “那里,你别在意。”

  “……不过,不愿意就是不愿意,光是直言说出心中之话的勇气我就没有。除非对方是奴仆,或许我还敢高傲地说出来吧,我就是这种没骨气的男人。”

  “其实……”

  刘声伯仿佛下定决心般地开始说着。

  “听说二王殿下和杨淑妃一行人,今日之内就会来到这个地方了。随从人员还包括张将军和陆礼部。”

  “是真的吗?!”

  “这是今天早上我从城里来的商人那里听来的。二王殿下会向南行也是更换民当然。既是如此,经过这个地方更是当然之事。”

  和文天祥比较起来,陆秀夫应该会比较好沟通一点。陈宜中这么想,一股急切的希望和意愿忽然涌上心头,令陈宜中的声音激烈了起来。

  “实战方面只得秀托张将军了,但是宫中事务若是没有我的话怎么行呢。我得赶紧前往迎接,随伴在一帝才行。”

  刘声伯注视着陈宜中,用力地点着头。

  “那么我即刻去进行准备。这里总归只是个过路之处,说不定马上又要转往其他地方去了呢!”

  “也对,首先应该会到温州去吧,然后再沿着海岸往泉州一带,在水军方面我们可还不输给元军呢!”

  没想到洗刷名誉的时机竟然提早来临了。陈宜中加快了脚步朝着寄宿之房子前进。跟随在后方的刘声伯则一脸深思之表情。

  Ⅲ

  三月初,伯颜终于结束了临安府之战后处理,并且即将凯旋回归忽必烈所在之大都。

  到目前为止仍然滞留在临安府之三宫,也终于必须和充满着绿意、流水、阳光之江南大地永别了。元军总帅在出发前夕特地告知三宫。

  “蒙皇恩特赦,得以免除绳索系颈之牵羊待遇。”

  亡国之天子必须像羊只般在脖子被套以绳索,牵至胜利者之面前跪伏称臣。但是念在对象为幼子及女性,因此特别予以免除。

  “皇上仁慈,实在令人感激。”

  确实如此。这绝对是仁慈的行为。回顾历史,因为新王朝而全族遭到杀害之皇帝比比皆是。或许这才是亡国者的最大悲哀吧。

  三宫之中的谢太后由于旧疾复发,因此被允许留在临安。但是恢复健康之后还是必须前往大都才行。跟随幼帝和余太后北上之人包括皇族百余名以及上下官员一共数千名之多。

  除北之外,尚有太学生数百名。这些未来高级官员之候补人才也一个不留地全部被伯颜强行拉到北方。这样的行为有一部分也是为了顺从求才若渴之忽必烈的指示:最好能将治理天下之人才全部集中到大都。从此以后,杭州临安府便丧失了政治中枢之机能,只能以海外贸易中心之经济都市继续发展下去。

  伯颜之步代相当快速。在接获情报得知宋军勤王派即将发动攻势,夺因幼主的情况之下,岂有容许事情发生之余地呢。

  仍旧镇守在扬州与元军持续抗战的李庭芝,就是策划这次行动之首脑。

  李庭芝是发掘陆秀夫之才能,并予以拔擢之上司。原本是一文官,直到将具有稀世名将之称的孟珙纳入幕僚之后,才渐渐地充实起军事方面之知识和经验。自从接任扬州知事以来,其出色之守城能力令元军大为赞叹。当李庭芝得到幼帝即将被带往大都的消息之时,是即愤怒又感慨。

  “临安的重臣们真是没用。难道连以城墙为据阻挡敌人,等待诸方援军到达这点小事都做不到吗?”

  李庭芝的愤怒与叹息,部将姜才完全能够体会。他双眼浮现着激动的泪水,对着上司说道:

  “天子刚从临安出发不久,距离大都尚十分遥远,请派遣精锐部队一支,我必会突破北兵重围,将天子救出。”

  李庭芝颌首同意。

  “以寡击众,虽然未必有成功之胜算,然而身为大宋臣子,却非得向丑虏报这一箭之仇不可。”

  此年为闰年,三月有两次。到了闰三月,江南早已进入春。正确地说来,由于扬州位于长江之北,所以风土气候可算是江南之一部分。李庭芝慌忙地拟定计划,探索情抛。

  这一夜,姜才率领着精心挑选之四千骑兵精锐部队离开扬州城。一旦出动大军,阿术一定会马上得到消息。虽然也考虑过采取欺敌之计,朝其他方向出兵,然而以阿术之聪敏,反被其识破真正目的之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在诸多考虑之下,于是决定不用任何的小伎俩,专心一致地慎重行事。如同阿术之于李庭芝的高评价一般,李庭芝对于阿术之将才也十分认同。

  宋朝幼帝与余太后之座船沿着大运河北上,朝向遥远的大都前进。周围全是扰壤的元军军船。不但如此,连运河两岸都布满了元军铁骑之坚固防守。直到将幼帝一行送入大都之城门为止,伯颜绝对不会因为一时之大意而破坏掉十年之努力无功而返。

  夜晚,船只停驶。不论在船上还是在运河的两岸都燃起了无数的火炬,令水上仿佛出现了一座不夜之长城。

  “这么一来可就无法贸然地加以靠近了。”姜才低声说着。

  在火光通明的炬火之中,姜才认出了伯颜之元帅旗帜,旁边所停泊的大船看来应该就是监禁幼帝之船只了。想要突破这十几二十层的重重关卡,实在是极为不可能。时间不断地流逝,月这已经高挂在夜空之正中央。

  “绝对不能徒劳无功地就这么回到扬州城。”

  就在姜才开始焦急起来之时,后方忽然出其不意地涌现隆隆的马蹄声,元军也开始骚动起来。火炬的数量越来越多,蒙古语和汉语之叫声交杂错乱。阿术在查明了姜才动向之后,便急急地向伯颜呈报。

  姜才的四千骑兵顿时被元兵重重包围。人马及刀枪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姜才一边指挥着部下,同时两手执剑,如同闪电般地在刹那之间砍倒了三十余人。弓箭之声呼啸而过,姜才之座骑身中三箭倒卧在地,并且把姜才甩到了地上。

  元将丁促在姜才面前停下马,长枪已经猛烈击出,然而却反被跃起之姜才一剑刺中,立刻从马上被斩落下来。正当马儿高声嘶呜打算向前狂奔之时,姜才左手抓着缰绳、右手握着大剑就这么朝地上一蹬。下一瞬间,他已跨在鞍上。即使看在蒙古人的眼里,姜才刚刚的那番精彩动作,也简直是神乎其技。

  “北贼,闪开!”

  挥舞着大剑长驱直入的姜才无人能敌。好不容易姜才终于突破元军重围,回到扬州城内。而四千骑兵也得以大半生还。

  虽然姜才从此威名远播,然而却未能夺回幼帝。另一方面,久围扬州不下的阿术则颜面尽失。这位高傲的大贵族在月下望着扬州漆黑之城墙低声发誓,绝对要将它攻陷。

  闰三月二十六日。伯颜终于凯族回到大都。

  和江南比较起来,大都虽然风冷空气也干,但是从阳光看来确实已经是春天了。西方与北方可以遥望蓝黑色之山脉,东方和南方则是一片无限之平坦,城壁之高度与总长度在规模上足可凌驾杭州临安府。

  漫长之旅途终结,幼帝和余太后被传唤至忽必烈之宫殿。殿内席宴大张,代宋诸将都一一获得封赏。宋之幼帝被授予瀛国公之封号,并且规定必须在成年之后遁入佛门出家。看着坐在大宴未席一直低着头仿佛在忍耐着一切的幼帝母子之姿态,忽必烈之皇后察泌悄悄地擦拭着眼泪。忽必烈查问原由。

  “怎么泪眼汪汪的呢?你为那些人们感到悲伤吗?联一定会尽可能地厚待他们。”

  忽必烈说完之后,皇后静静地摇了摇头回答:

  “自古以来,世上从未出现过得以延续千年之王朝。妾身现在虽然高坐在胜利者之席位上,但妾身之子孙又将如何呢?难保哪一天不会沦为败者,必须跪伏在石板之上向敌人乞求慈悲呀。想到此,我就不禁悲从中来。”

  忽必烈沉默不语。他凝视着幼帝母子,看着他们置身于热热闹闹此起彼落的蒙古语之中,因为语言不通而静静坐着的样子。忽必烈有点故意地,突然地笑了起来。

  “为了千年之后的将来烦恼又能如何?那了那个时候,让子孙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去想办法解决不就成了。也只能这样子了。”

  其实忽必烈又怎会料想得到,以他死后根本谈不上千年,仅仅才七十年的光影,元朝皇帝就受到新兴的明朝追击而逃回大都,再也不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