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海啸-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此时益王算来不过九岁,广王也仅仅才六岁而已,两个孩子安静乖巧地听着祖母说话的样子,令在场之人无不鼻酸。

  益王虽然为幼帝之兄,但由于其母出身低微,因此在即位上受到贾似道之反对,地位仅止于皇族之一员罢了。他的生母杨氏虽然受封为淑妃,但是却遭到宫廷之排挤。而广王的母亲,身份就更加低微了。不过话虽如此,眼前这母子三人,却是宋室血脉延续至后世的最后希望。

  杨淑妃之史杨镇,搀扶起哭得死去活来的妹妹,然后牵起益王和广王之手悄悄地离开宫门。因常州一役威名响震的刘师勇,率领着三百名士兵在一旁待命,等杨氏及二位皇子乘上轿子之后,一行人便沉默地朝着港口出发。

  “这样也好。赵氏血脉无论如何都得保住才行。”

  喃喃自语的目送皇子离去的谢太后,接着转向一直沈默不语的陈宜中开口说道:

  “右丞相,你明日可否前往元军阵营?去见见那个叫做伯颜之人。”

  “是……”

  “去同意招降吧!”

  “太后陛下,这未免……您可得想想大宋三百余年之历史啊!”

  “你的意思是不愿意去吗?右丞相啊,对于他人之意见你光是会唱反调而已,什么时候提出过一个有用的策略来呢?”

  陈宜中吓得不敢多说半句话,跪伏在地上。

  自己所能做的,难道真的只有逃避而已吗?

  真是悲哀啊。然而实在是没有其他的方法。一旦在降书上署名了,即使在道义上,也无法再继续与元军抗争下去了,因为那会违背盟约。倘若拒绝署名又将如何呢?若是被拘留在元军营中,或者就这么被掳至北方为俘虏,那么对于大宋的一片忠诚,岂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付出了吗?

  “还是忍辱负重,这个时候再不逃就来不及了。总之只要想办法追随在二王的身边,就一定能够为复兴宋室尽一分绵薄之力。”

  陈宜中自重自语地安慰着自己,但是整颗心却是冰冷的,因为连他自己都无法全然地相信自己。

  右丞相陈宜中下落不明。这个消息迅速地在朝野之间蔓延开来。愤慨、嘲弄、失望、遗憾之声音甚嚣尘上。在那之前,尽管陈宜中遭受到无用、无谋等等之批判,但是在“六君子”的虚名闪耀之下,许多人还是一味地对他心存期望,如今受到背叛,愤怒情绪之沸腾高昂可想而知。

  “这下子,什么样的人物都可以担当下一任丞相了呢!大宋历经三百余年,没想到最后叙任的左右丞相,竟然臭味相投地连袂在阵前潜逃。大宋之历史可要成为后世的笑柄了。”

  其中也有这样的自嘲声音。然而不论是主战还是主和,上面要是没人的话,什么事情也办不了。因此一谈论到继任丞相的时候,“看来只有文状元能担此大任了”,这样的意见成了压倒性的多数。大家都看好文天祥。

  “如果是文状元,就算是投降,应该也不至于太损体面吧!”

  状元是科举中试者之榜首头衔。这个荣誉一生都会存在。只要没有意外状况发生,通常也是未来宰相之保证。眼前攸关“国家存亡”之大事,肯定是属于意外状况了。

  陆秀夫和张世杰的踪影也从临安府消失了。不过这两个人,并没有遭受到“潜逃”之非难。他们二人虽然未被告知二王(益王与广王)之脱逃计划,但是却在得到消息之后,毫不迟疑地追随在后,朝着南方直奔而去。陆秀夫和张世杰这一文一武之二人,绝对是东山再起的宋室朝廷之中,不可或缺之重镇,这点任谁都能预测得到。

  “为什么不找我一起呢?”

  得知陆秀夫与张世杰离开之消息,文天祥不禁发起了牢骚。明明拥有相同的目标志向,但是却无法参与行动。张世杰出在离开之后,才将自己的行动计划以书信告知文天祥。

  翌日,正月十九日。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史。

  在中国各个朝代之中,所谓的国防大臣都是兵部尚书,但是枢密史之地位却更在其上。这个职位可算是掌管军事的副丞相,换句话说,就是国军的最高司令官。文天祥在四十一岁之时,就已成为政治和军事之最高统率者。

  人表面上看来,再也没有比此更高之荣誉了,然而这却不是为了与元军作战所赋予之地位,而是在降元使者之身份上,为求形势地位之对等,所做出的人事任命。对于文天祥而言,这实在不是件值得喜悦之事,但他还是安慰自己。

  “敌将伯颜在元之地位亦为丞相。只要彼此地位相当,就能够进行恰如其分之交涉。总之,我方绝对不能落于卑躬屈膝之势。”

  ※       ※       ※

  大约同时,元朝元丞相伯颜将主营驻扎在泉亭山。此处位于杭州临安府东北方,而且距离仅仅只有三十六里远。其时此山并非什么样的高山,称之为丘陵反倒还合适些。阴历一月下旬,江南已进入早春,吹拂过原野的春风和北方比起来,简直是太过甜美温和了。

  “江南的梅花真是出色呀!”

  伯颜之赞叹是理所当然的。刚刚开始绽放的红梅与白梅开叩满了整座泉亭山的山麓,看起来就像是披上了一块红白色的布匹一样。而布匹之上仿佛散落四处之金砂银砂,则是元军之胄甲。天气好的时候,空缺中会弥漫着一层薄雾,这座彼方大地之上最为富裕繁荣的都市简直令人屏息。

  “不过,话说回来,江南的人心不知是否也如梅花这般地出色呢!”

  宋朝朝廷里的那些重臣们是如何地丑态毕露,伯颜早已知道得一清二楚。

  在态度上惟一称得上出类拨萃的,大概只有那个名为陆秀夫的男子了吧?可惜并无交谈之机会。前次以议和使者之身份为由而将之斥回,这一次不晓得会派出什么样的人物。

  “大宋右丞相兼枢密史文天祥求见。”

  听见了这样的通传,伯颜只动了动眉毛而已。宋朝之右丞相不是叫做陈宜中吗?

  看来陈宜中多半是光走了。新任的右丞相光是不逃一点,就足以令人敬佩了。伯颜在心中想着,同时命人将文天祥带到自己面前。

  元军之军纪严明、士气高昂。这点文天祥不得不加以认同。然而正因为如此,使得他对常州杀戳的愤慨之情,更加以激昂了起来。在明确的“儆戒”意图之下,连老幼妇孺全都杀害之元军行径,令文天祥忍不住再度感到发指与嫌恶。

  Ⅳ

  伯颜今年四十一岁。换句话说,他和文天祥与陆秀夫同年。

  “一点都不像蒙古人。”

  不论是蒙古人、波斯人亦或是中国人,都是如此评断。伯颜的身材匀称挺拨,脸部轮廊相当深,并拥有一副简直是过度端正之容貌。不论汉语或波斯语都能够流利地听、说、读、写。就身为武将之功绩而言,成就更是已故之史天泽远远不及的。但是话说回来,若是论到战场之上的骁勇及谋略,还是以同僚阿术更胜一筹。尽管如此,史天泽还是推举伯颜为代宋总帅,并且得到忽必烈欣喜认同。因为他确实拥有统领这支由多人种、多民族所组成之百万大军之实力。

  “徜若是蒙古人之军队,那么总帅就一定是阿术了。”

  忽必烈曾如此评论。

  此时伯颜之左右坐满了元军之最高将领。虽然阿术并不在场,但是尚有阿达海、唆都、吕文焕以及范文虎等人。文天祥独自一人在敌将的围绕之下就座,并且坦然地环视着对方。其视线在一点停顿了下来。他的视线停留在吕文焕之身上。文天祥毫无惧意的堂堂开口。

  “吕将军,自父祖以来蒙受大宋皇恩浩荡的你,竟然恬不知耻在此向元称臣?”

  “……我之所以降元都是为贾似道所害。”

  “奸臣贾似道早就被诛杀了,所以说,你再也没有背叛朝廷的借口了,不是吗?”

  “晚了三年……不、是两年。”

  吕文焕的呻吟仿佛正渗着鲜血一般。

  其实吕文焕大有怨恨宋朝朝廷之权利。他曾经连续五年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之下死守襄阳城,如此之英勇战绩,连身为敌方之元军都感叹不已。直到粮尽援绝开城投降之时,吕文焕还提出了不准杀害兵民之条件,要求元军遵守约定。不论如何地尽忠效力都不会得到回报,了解到这一点之时,吕文焕在气力化成了嘹亮的声音。

  “文状元,你的忠诚是得不到回报的。如今大宋之国运已尽,以你之才识,一定会受到天朝(元)之重用与礼遇的。”

  “真是不巧,我从未想过任何的报酬。”

  文天祥的回答令吕文焕词穷。

  吕文焕重新审视着文天祥。文天祥远比吕文焕年轻得多。虽然是个状元,却从未接触过国政相关之机要大事,更别说是在战场上与大敌一较智勇高下。说起来,他不过是个经验不足的文人,是个只知高唱空论却不知现实严酷之黄口小儿。话虽如此,吕文焕在文天祥面前却感到退缩。

  此时伯颜开口了,他感觉自己不能不拉吕文焕一把。

  “文状元,吕将军的本意也是为你着想。连我都为你感到可惜。你何不投降天朝,投靠我方呢?”

  “也行,只要你能办到三个条件。”

  “哦,什么条件?”

  “第一、火能在水里燃烧。第二、长江由东向西流。第三,太阳从西边升起,由东边落下。只要这三个条件齐了,我便愿意降服于元。”

  伯颜刹时眯起双眼。沉默有如无形的冰,他的手按住了座位。就在这一瞬间。

  “放肆狂妄也该有个限度吧!”

  从座位上跳起来发出怒吼的是阿塔海。蒙古将领们全都站了起来抽出兵器,一片刀光剑影眼看就要逼近文天祥了。汉人诸将顺个个脸色苍白、无言以对。

  “你们不能冷静一点吗?别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