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东莱太史慈-第5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都在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何去何从。
  随即,汉献帝在朝堂之上召集长安城地群臣。当群臣到来时。长安城的军队已经尽数落入到太史慈的手中。虽然在收编的时候偶有抵抗,但是在王凌和王晨还有郭淮的“劝说”之下,这反抗被迅速地破灭。至少在表面上停止了对抗,毕竟现在皇帝“掌权”,王允身死,而且身败名裂。若是抵抗的话便是叛贼。
  汉献帝当然明白自己的立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命令太史慈总管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充州;翼州六州的事务;并封之以大司马之职。同时命令太史慈专事征伐,解决幽州地边疆之患和豫州扬州北部的战事。
  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人员调动和大臣任命。这其中当然包括长安城守军一些列下属军官的任命,这些人在名义上当然只接受太史慈这大司空的指挥调动。
  这道命令一下。太史慈名义上的权力立时激增,这等于说在六州之内太史慈就是个土皇帝,不说别的,至少六州地刺史自己可以随意更换。
  更何况这大司马一职了,立刻使得太史慈变成大汉最大的军事长官。可以调动天下兵马。现在天下大乱,汉献帝又令太史慈专事征伐,这等于把随意杀人的宝剑放到了太史慈的手里,可以说汉献帝对太史慈的恩赐已经到了极点。
  不过太史慈却并不是十分开心,他再一次发现,自己绝对不可以放松对汉献帝的警惕。尤其是汉献帝当着这许多臣子的面给自己这般大的恩宠之后。这些时日,太史慈只顾得对付王允和解决长安控制权的问题去了。早已经把这汉献帝抛到了脑后,他实在没有想到汉献帝会此时摆自己一道。虽然自己可以化解,但那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现在自己唯有隐忍不发,让汉献帝得意一段时日。
  在朝堂上众人的祝贺声和羡慕声中,太史慈无奈地和其他接受任命的大臣跪倒谢恩。
  不说汉献帝对其他人的人事任命有拉拢人心之意,就说汉献帝对自己名不副实的封赏,就令太史慈心生不满,对汉献帝心生警惕。
  的确,从表面上看,自己受到了天大的恩宠,可仔细一想,这又算怎么一回事?
  “总管六州事物”,难道在这之前自己就没总管六州事物吗?这六州的官员哪个不在自己的调配之内?
  还有那个大司空一职,更是鸡肋得很,“掌管天下兵马”?兵荒马乱之中,自己能长官的就是自己的部队,再加上眼前这刚刚收服的长安的军队而已,又哪能掌管天下兵马那?
  中央集权的松散乃是东汉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东汉自建立起就从没有真正意义的完全控制天下兵马的;更何况是现在呢?难道自己可调动曹操又或者孙策的兵马吗?
  若是可以的话;那天下也不会大乱了。还有那个专事征伐,说得更是语焉不详,就现在看来,袁绍和长安地区都需要平定,可是汉献帝并没有说在消除这些势力之后,这些地区归谁来支配。到底是太史慈呢?还是另外派人出任州郡的刺史或者是太守?
  诚然,作为大汉的臣子来说,太史慈的权力实际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实在已经是荣耀到了极点,但是作为一个要改朝换代的人来说,汉献帝的这些所谓恩赐不但对太史慈作用不大,反而还是一种变相的消弱。可以想见。汉献帝今天对太史慈的封赏不日就会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到时候谁不知道汉献帝不把太史慈当成是肱骨之臣?在人们的惯有思维中自然会认为太史慈就是大汉朝廷忠臣的代表,确认汉献帝的地位更是太史慈和已经死去的刘虞共同倡导的。可以说太史慈的声望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此而来。若是太史慈日后对汉献帝稍有不敬。那么天下的舆论就会把矛头齐齐指向自己。这个中滋味实在不舒服。更不用说自己想要改朝换代的想法了,叫别人知道了更是大逆不道,到这时太史慈才真切地体会到曹操当时的辛苦。


  哎,说穿了,还是权力和野心在作怪,汉献帝现在这么做根本是自己将了一军。其他事情可以姑且不论。就说即将要结束对袁绍的豫州之战,在自己打下豫州后,汉献帝若是另派一人作豫州刺史难道自己可说不行吗?只怕自己才一反对,就会有人支持自己恃宠生娇,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坦白说,太史慈倒不大在意皇帝的位置,若是汉献帝乃是一代明君那也无妨,毕竟皇帝这个活要想干好。那是在是天底下最难地职业。但问题是汉献帝根本无力解决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问题,自己改朝换代并非是理想的结束,而恰恰是自己斩断这时代华夏分裂的根源的理想的开始。故此,汉献帝这块绊脚石是必须要搬开的。哪怕日别人说自己是篡位者,那也在所不惜。
  不过想一想,太史慈不得不承认汉献帝实在是天生搞政治的料子,他很会利用形势打击敌人。这小子一惊看穿了自己咬杀掉王允的决心。更看出在长安自己无论再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不占优势,只有借助皇帝之名才可以站稳脚跟,故此再那里大发君威,大肆地伸张君权,避免自己完全沦为太史慈利用工具地命运。
  而实际上,汉献帝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至少在现在是如此。
  在汉献帝把杀王允地责任大包大揽过来、避免别人说太史慈随意枉杀大臣地同时,汉献帝成功的给朝廷中地大臣们一种错觉:太史慈不过是他的心腹而已,太史慈杀王允看上去真地只是奉命行事。如此一来,仿佛平定长安之乱的人不是太史慈,而是他刘协似的。弄得刘协的声望一时之间在长安群臣心中攀升到极点,这一点只要看看此刻站在朝唐中的大臣们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
  可以想见,在现在这个阶段,长安将会出现人人巴结汉献帝的局面,因为汉献帝的手中有自己这把刀,可以随意地杀人。而这种局面正中汉献帝的下怀,汉献帝将会大肆笼络人心,扩张自己势力。只要时间充足;汉献帝甚至可以把朝廷上的其他势力完全掌握;然后寻找一个理由;在把自己一脚踢开。结束自己只能充当政治工具的悲惨命运。只要自己真正掌握了权利;再作出几件出色的事情来;他汉献帝就是中兴之主。至少天下诸侯在名义上不敢和他对抗。到那时;谁再想控制汉献帝那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太史慈心中苦笑:没有想到;自己原本要利用汉献帝;现在却反过来被汉献帝利用;看来自己实在不是搞政治的料子;想到这里;太史慈下定决心要把管宁从青州调过来;只有管宁这政坛老手才可以对付汉献帝这个小奸巨猾之人至于现阶段,太史慈唯有默默接受汉献帝的所有安排,只要自己稍有不满,立时就会被有心人利用,他们会和汉献帝联起手来一起排挤自己。而且对方也的确有这个实力。
  太史慈很清楚。虽然说左右要和汉献帝翻脸,但是现在却绝对不是翻脸的时候。
  这个结论只要和历史上迎接汉献帝时候的曹操对照一下就可以得出。那时的曹操虽然手中并没有多少兵马,但确实汗献帝唯一可以依仗的军队,至于其他小股诸侯的部队都已经被曹操分化瓦解又或者驱逐,比如说杨奉等人。
  那时的曹操根本就是大权独揽,所以才会强制性质的迁都到许昌,更把自己的心腹全部变成朝廷中的大员,逐渐地掌握政权。
  可是在侃侃那自己呢,显然没有那个资格。不说自己现在身边一个文臣没有,无法在朝中安插亲信。至少自己现在还没有真正的控制长安。
  表面看自己现在兵权在握,而且名义上长安地军队都归自己掌管。但到底不是自己地嫡系部队。就拿汉献帝新任命的那些长安守军的各个大小军官来说,太史慈这外来者几乎可说是一无所知。看看汉献帝在点他们名字那不假思索地样子,就可知道这些人都是汉献帝早已经思考多时的结果了。一旦有起事来,真正能指挥动他们的还是汉献帝。
  长安的势力错综复杂,再加上长安地区大小城市不少,而且每座城市豆油驻军。现在这些驻军还没有别收服,谁知道王允一死,这些军队都听命于哪个大臣?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兵变事件。最糟糕就是长安城地驻军也参与进来,来个里应外合,那自己可真的就无发在长安立足了。
  现在,经过汉献帝的一番蓄意拉拢,人人向汉献帝谄媚,一定有不少人想要取代自己这个称谓的“汉献帝心腹”的位置,只要自己处理不好和汉献帝的关系。一定会有人出头这么做的。不过太史慈并非无还手之力,这种局面只是暂时的,说到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现在汉献帝这么有恃无恐是看穿了自己在长安的实力不强。
  自己此来长安地目的是为了控制长安,可是现在倒好,反倒是汉献帝借着大肆封官的机会,弄得他控制长安的能力在自己之上了。
  只此一项。太史慈就发觉自己实在不如曹操,至少曹操不会做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情。
  但是汉献帝还是太嫩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还留有后手。
  用不了多久,张绣和贾诩的军队就可以回长安,而王晨和王凌一旦劝降了潼关和青泥口的守军,于禁大军和李严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奔长安而来。
  到时候自己在长安地区地嫡系军队将不少于十万。看谁还敢不看自己的脸色行事?即便是汉献帝可以拿汉中的战事为借口,不让张绣的军队回长安又如何?有于禁大军和李严大军便足够了。
  不过现在只好看着汉献帝在自己面前嚣张了。
  想到这里,太史慈心中不由得轻轻地叹了口气,第一次发觉自己此次长安之行有点疏忽大意了。的确,只要自己的军队一到,自己立时权倾朝野。但是自己在现在已经先输了一局,看着朝中的一个个重要官职被汉献帝老实不客气的分给了别人,太史慈只能怨恨自己忘记带文官进长安的事情了。
  朝会结束之后,太史慈心情大坏,和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