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二读五胡录----煮酒论英雄-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0世纪。

  刘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很深,他和儿子刘聪、侄儿刘曜都是文化程度很高的匈奴
贵族,他少年时就担任匈奴部落的人质在洛阳城居住。由于刘渊聪明好学,受到当时把
持魏国大权的司马昭的赞赏,这样一来刘渊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出名了。刘渊外貌英武,
身材高大,走起路来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他待人接物也是既大方,又威严,和当时洛
阳城里受到吹捧的那些白脸秀才如王戎、嵇康等完全是两种风格,这在崇尚奢华浮躁的
晋朝简直是凤毛麟角的异类。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甚至有人建议派刘渊带兵去灭吴,
一定会成功。但刘渊的外貌一看就属于所谓“帝王之相”,当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认
为刘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千万不可大用,“以匈奴之劲悍,元海之晓兵”(元
海是刘渊的字),一旦握有兵权,就会“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到时候天下绝对
没人能制服的了他。结果无论是灭吴还是平定羌族氐族等叛乱,刘渊都干看着比他年纪
小的人物建功立业。

  刘渊小时候在洛阳曾被托付在晋朝大将王浑家里照料,刘渊和王浑的儿子王戎比较
合的来。王戎是所谓“竹林七贤”之一,当时担任灭吴的一路军队指挥,等王戎得胜回
洛阳的时候刘渊在郊外河边设宴接风,不久大家都喝多了,刘渊见连王戎这号人物都立
功封赏而自己仍然毫无功名,不由纵酒长啸,声调慷慨悲壮,听到的人都掩面流涕。可
巧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从旁边经过,听了刘渊的啸声大为惊讶,急忙跑到司马炎那里说
:“陛下这回不除掉刘渊,微臣认为必定是将来的心腹大患!”

  也算凑巧王戎的老爸王浑也在旁边,害怕自己儿子会遭到牵连,急忙解围说匈奴失
势已久,刘渊又忠厚老实,如果无故就杀掉匈奴的人质必定引起国际纠纷。微臣愿以性
命担保不会造反,才救了刘渊一命。

  刘渊虽没被处理,但根据封建王朝的管理方针,谁要是脸上长个“帝王之相”的
话,那这辈子是别想得到重用了。所以刘渊一直混到五十岁也仅当上一个官阶很低的宁
朔将军,而且还是暂代的,担任邺城镇守官员成都王颖的参谋。至于他的正式头衔:匈
奴部落的五部大都督,听起来很吓人,但没什么实际意义。匈奴人早就没自己的领土
了,五部匈奴都是租用的晋朝的土地放牧,刘渊仅是五帮人的头。(依照规矩匈奴王至
少应封王,但刘渊的职务实在可怜,给外郡镇守当幕僚。)

  又得回头研究一下匈奴了。

  我们说五胡十六国,五胡指的是匈奴、羯、鲜卑、氐、羌,但追根溯源地来看,这
五胡其实只有三胡。氐族和羌族的源头都是一支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部落,而羯族则是
匈奴的一支。再说这个“胡”字,其实也有两重意思。“胡”在大方向上泛指北方和西
北方的少数民族,但在小处来说,却是特指的匈奴。或者是占据河套阴山一带的少数民
族。比如司马懿说:“并州靠近胡人,好为之备”就是说山西这地方靠近匈奴,要积极
作好战备工作。还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应该是向匈奴学习骑射。那么,石勒出身
的羯胡、沮渠蒙逊和盖吴的卢水胡,还有赫连勃勃出身的铁弗,都代表着匈奴的一支。
鲜卑胡、氐胡、羌胡也有说的,但始终没有流行,太拗口。

  匈奴和中国较量了超过五百年,很长时间内都是中国最大的敌人。但在中国国力的
增强和内乱以及来自贝加尔湖以北的新兴鲜卑人的三重压力下,到魏晋时期已是彻底衰
落,在中国政府有意的分化瓦解下,族人散居北方各地。刘渊是匈奴大单于的嫡系长支
后代,作为五部大都督,能指挥动的只有左国城附近的本家。而那些卢水胡、羯胡什么
的,恐怕对这个名义上的大单于听都没听过。

  和司马睿一样,如不是有八王之乱的契机,刘渊不过会在位上终老病死,作为一外
族无名小官放到《晋书*四夷卷》里的北狄部分中一笔带过,至少晋书上绝不会把他和
他的儿子、侄儿都拿出来单列一卷。但历史总是如此无法捉摸,也就叫英雄们总能找到
自己的用武之地。

  刘渊和他的左膀右臂儿子刘聪侄子刘曜都是博学的知识分子,使得这支造反力量很
快就从数百支或大或小的叛军中脱颖而出。再加上刘渊这人神秘的魅力,刘渊的匈奴汉
国不久就成为北方叛军的领袖,几乎把所有的造反派都收罗于麾下。其中就有一位叫石
勒的羯人。

  论及背景,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出身最低的,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应该是。成汉开
国君主李特父子的出身是氐族流民领袖,就是要饭头,还属于自由人,刘裕出身是短
工,赫连勃勃最落魄的时候和叱干阿利两个给后秦当看城门的小兵,都比石勒的奴隶出
身要强的多,但石勒却实现了奴隶主们不可想象的文治武功,成为十六国时第一位统一
中国北方的开国皇帝。

  石勒拥有最卑微的出身,乱世中被疯狂敛财的军阀们从山西武乡卖到山东茌平当奴
隶,石勒和另一位奴隶两人共戴一枷,(可惜没有另一位奴隶的出处,否则以石勒的脾
气,必定对他加以重赏)徒步穿越太行山,可以想象如果石勒中途死掉中国历史又会是
一副什么样子。(毫不怀疑这种掠夺猪仔的方法奴隶死亡率会很高)但经过这种磨练幸
存下来的人也必定会蔑视一切困难。

  石勒逃出奴隶车落草为寇的时候连名字也没有,被他去投奔的强盗头子汲桑随口起
了个“石勒”,担任一支小分队“十八骑”的头,靠劫掠为生,每月要留够孝敬山大王
的份额后才轮得到他们吃的。再看这个十八骑,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
膺、桃豹、逯明、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
支屈六,这些奇怪的名字,恐怕一大半都是汲桑随口造出来的。但这帮人后来几乎都成
为后赵名将。

  石勒很有自知之明,当上皇帝后并没有费劲心机地给自己附会一个高贵的祖宗(对
比那个整天把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挂在嘴边的刘备),也没有象大多数得志者那样把知
道自己历史的见证人不露声色地除掉,而是正视这段有些丢人的过去,从不掩饰,这样
反得到百姓的尊重。(当然,那个一向看门第出身的东晋朝廷会因为这样卑贱的人、这
样卑贱的民族竟然成为中原的主人而大为惊讶,又沐猴而冠了,又燕雀居于堂了,于是
发了一通暴虐奸凶,假凤图而窃号的感慨后,不得不浑嗣忠谨,举衣冠而南渡。只是衣
冠南渡了后从没有人去反省为什么南渡,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
南渡)所以也会得到大臣们的赞颂:“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
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以下略颂词若干字)”

  让人感慨的是石勒并不对这样的吹捧而醺醺然,也不为自己没文化不识字听不懂这
些肉麻当有趣的颂词而惶惶然,他给了自己在历史上一个恰当的定位:“人岂不自知,
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若遇光武,当并驱
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
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

  这样的男儿怎能不让人敬重?

  没词了。

  存盘,看看字节~~~阿,终于够数了,收工,关机用膳。

煮酒论英雄之三 鲜卑一 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 
 

  借着八王之乱的契机,一个叫做鲜卑的古老民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新兴
的霸主,三百年以后,甚至可以理解为鲜卑统一了中国。

  传说鲜卑人的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被封在遥远的北土,在一片叫做紫蒙之野的
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叫做东胡。在秦朝的时候被正当盛时的匈奴击败,退守大鲜卑
山一带,因此更名为鲜卑。

  当时的鲜卑人没有文字,所以这些记载于口头的传说只能作为一些大致的参考。幸
亏后来历史学家发掘了大鲜卑山的遗址,这样看来可以考证的鲜卑史还能推到秦汉时
期。而魏书上言之凿凿的鲜卑从皇帝到汉朝的六十七代首领和后来的名字等,只能等将
来的考证了。

  幸亏鲜卑慕容氏的历史还不算太远,也比较可信。到汉朝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和匈奴
的衰落,鲜卑扩张的势头似乎大起来,许多匈奴部落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地
是由大鲜卑山为中心向四周迁徙辐射的鲜卑人。这样鲜卑人的势力就逐渐地散居到了中
国北部边境,其中就有一支在三国初期由大兴安岭辗转向南迁徙到辽西一带,首领叫莫
护跋,曾被魏国聘请当雇佣兵配合司马懿剿灭辽东公孙渊的叛乱,建立了不大不小的战
功,被加封为率义王,(上节说过对少数民族首领一般都会赏赐一个王的头衔,但王也
有大有小,这个率义王在名头上似乎就比鲜卑嫡系的代王小的多)在大棘城附近得到一
小块封地,因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辽西长时间作为中国的土地,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这支鲜卑人
因而迅速地汉化,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仅过了两三代就基本跨进了封建社会。(到后面
慕容恪慕容垂这一代,除了多了一份天生的冒险意识和不屈精神外,和汉人已经没什么
两样了)据说莫护跋很喜欢当地人戴的一种高帽子,据说帽子越高越大就越好。(比如
三国时的辽东隐士管宁戴的那种白帽子)这样走起路来帽子就晃来晃去的。称为步摇
冠。莫护跋戴起步摇冠的样子很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