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痛心之下,他看到李世民并不是他想的那样,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好孩子了。杨文干事件差不多就此改变了李渊的看法、想法、做法。从此之后,我们很少看到李渊对李世民还有什么奖赏,说明他逐渐倾向于李建成。至武德八九年,李渊大概不再想要改变什么,所以加封李世民中书令差不多就是最后的封赏,或许是为了抚慰他、补偿他。李渊种种补偿的措施,难道没有根源吗?不然何必如此呢?刘蓬春认为这说明了他此前的确答应过李世民易储。个人觉得这种说法还是能令人信服的。   
  独步历史的天空——李世民(4)   
  唐代长安复原图 
  加封中书令本是安慰李世民,没想到他竟利用此职之便,弄出了张亮一事。李渊心里一定想过:“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但李世民自走上夺嫡这条不归之路,又怎能回头?还怎能再乖乖听话呢? 
  事变前的天象预言,我原先也看过很多人论证这是李渊逼李世民自杀。起初不大认可——他为什么没下诏书让李世民自杀呢?不过想想也对。杨广当初曾把心中疑惧说给李敏(就是那个小名“洪儿”的人,小说中总写他是个孩子,实际上他是个成人了,官拜将作监),其意就是如此。李渊的做法与杨广如出一辙,所以其意不言自明。这种办法适用于无罪的大臣,而李世民则是有功的皇子,更应该照顾一下面子。所以那诏书不到不得已之时是不能下的。反观李世民的回话,什么“臣今枉死,永别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云云,悲愤之极,怎么看怎么不像是正常情况下说的。电视里差不多某人将死之前,总要说些“我死了怎么怎么样”的话,和这几句很是类似。但李世民决不会自杀的,他回话实际上就是想要挽回,不过心中却受了不少的惊吓,何曾经过这种阵势?李渊好在也并未下定决心让世民死,否则挽回就难了。这样李世民争取到了喘息之机,第二天就果断地发动政变——他的确不能再等了,再等只有死路一条。其实长孙无忌他们此前怎么劝都是白费,只有等到了这时李世民才真正下定决心,在玄武门前一搏。 
  六月初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射向李建成的那支箭射出去了,李元吉则死于敬德之手。李渊此时在干什么?正在船上逍遥?真是匪夷所思。难道前一天定下的审问是要在船上进行?如果是李渊见他们没到,也不该马虎过去,应该派人催一下才是。因此,他可能此时已没有自由了,被监禁了。玄武门之变,可能就是先看住李渊,再去截杀那两个人。但前者是不能写出来的。 
  就这样,在玄武门之变过后不久,李世民晋升为太子,又在两个月后,从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玉玺,执掌天下。 
  但这个皇帝却真不好当。李世民也算一个够倒霉的皇帝了,刚登基突厥就攻到了长安边上,乘人之危,简直是成心给他好看。不知当时李世民心中有多气,那个更倒霉的突厥使者,于是成了他的撒气筒——扣押使者,除了李世民、军事上、政治上的独到考虑外,大概也有泄愤的成分吧。有人说长安城当时空虚。其实不然,里面还有大量珠宝之类的东西。记得前两年看《大汉天子》时刘彻的长安就被围过,情势也是十分紧急,刘彻说城在人在。尽管这是编的,但还是挺欣赏这句话——欣赏有骨气的皇帝,比如说崇祯,不管他曾否想过逃到南方去,毕竟他真的是以身殉国了,怎么也比做了俘虏的北宋二帝强,虽然他本身当皇帝实在不成功。 
  不知面对突厥来犯的李世民会不会也有这个决心誓保长安。反正李渊是肯定不会的,此前李渊在建成元吉的鼓动下差点迁都,当时反对的就是如今面对更糟情况的李世民。无疑,能否处理好这件事具有重要意义。李世民刚通过非法手段得到皇位,李渊一党(这党人数实在太少)、太子党、齐王党的人还不会真的心服口服,就算承认李世民成为大唐的新主人,但是从道义上不见得真的支持他。还有就是,李世民能否成为一个可靠的天下的主人,需要一件事来证明他是能够带给他的臣民们安全的。道义上李世民无疑先输一着,如果再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以后的事情就很难办了。 
  可是,李世民毕竟是李世民。别的不说,单说他敢于亲自上渭桥就很了不起——而且他身边一直就只带了六个人,还大多是文士(虽说唐初文人也大都会武,可是两者兼长者总是很少。房玄龄大家不反对吧,还有萧瑀,据说射箭很不怎么样)。之后他又独自留下来与颉利对话。其实他做秦王时就常单枪匹马地面对敌军主帅,这倒是他的一贯作风。反观隋炀帝被困的时候,就只有抱着孩子傻哭。同样是面对突厥的兵强马壮,可是如今早已江山易主,情景也大为不同。有人说执失思力其实是来告秘的,所以李世民才敢这么做。又说武德七年那次也是因为提前有什么协定……其实这很玄虚,都是猜测,而且根据很站不住脚,简单得就一句话即可推翻,突厥不会为了一个秦王不一定能实现的诺言而出这么大的力。另外对王、窦作战时,李世民也是这样做的,以对窦建德那次最为精彩——他只四个人就到人家大门口晃来晃去,唯恐他们不知道,还要特地告诉他们他就是秦王。难道他与窦建德也有君子协定?幸亏他干脆利落地抓住了窦建德,不然按那些怀疑他私通突厥的人的逻辑,这岂不更说不清?真正成了《大唐双龙传》里写的“私通外敌”了。另外,执失思力为什么来告秘,背叛自己的国家对生活在突厥的他有什么好处?而且那样的话,李世民应该很重用他才对,可是在重用的番将的名单里,没有这个人。 
  好容易打发走了突厥,平平安安地改元贞观。不知老天是不是有意要为难他,连着三年都不给他好脸色看。又是洪又是旱,还有蝗虫跟着捣乱。加上突厥的那次进攻,天灾人祸,样样齐全。换了一般人自信心恐怕都要受挫:难道天命当真不在我?   
  独步历史的天空——李世民(5)   
  也许李世民不曾这般怀疑过,但是他很在意上天的警告。贞观八年那次彗星扫过南天空,他就做了半天自我检讨,连平时总给他提意见的魏征都安慰他没什么做得不好的。李世民满怀自信地带领着大唐子民走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当然这是要身体力行的,比如为了坚定大家对抗蝗灾的信心,他有一次抓住了几只蝗虫,说“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然后就把蝗虫吃了下去。这件事,几乎成了他很会做秀的典型案例。我却觉得他这样做真心多于演戏。刘威演戏好不好?可是看他演唐玄宗吃蝗虫时(唐玄宗应该没吃过,史书中没这样写。大概是借用太宗的光辉事迹)表情很是勉强,而且还透着几分无奈。连演员都没法演好。想想也是,刚刚还活蹦乱跳的蝗虫,突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好像很是凶险,岂能不拼命挣扎?我有时在想,李世民究竟是怎么把它们咽下去的……要我来的话必吐无疑。而且,蝗虫在古时被人们视为神物,要不怎么都不敢捉它呢,就眼睁睁看着它们吃掉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更遑论吃?!得罪不起呀。太宗身边的人也劝他不要吃,说会生病。实际上可能是不敢都说出来,所以才用了生病这个大概念。看李世民说的话也满吓人:宁食吾之肺肠。这要在今天大概觉得挺可笑,谁都知道蝗虫非食肉动物。可是这却不该笑,因为那是在唐代,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人们眼中的蝗虫就是这般厉害。李世民也算是冒着生命危险了。既然如此,当然是大家被感动,然后就度过了灾情。 
  李世民不但很好地处理了这些事,更主要的是他在半年之内稳定了局势,巩固了政权——历史上不乏像他这么做的人,可是最后都输在稳定局势上。这当然与李世民的威望名声有关了。下层百姓对于宫廷斗争肯定了解不多,他们听得更多看得更多的是战场上秦王的节节胜利。乱世时人们更关注的当然是战场上的英雄。因此李世民的确是百姓们心中值得依赖的领路人。可见,安抚百姓倒不一定多难,再加上除山东外大部分地方相当于秦王的封地(看李世民的职位: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还有雍州牧,凉州总管……基本上都是他的地盘。还当真有点“秦”王的意思),只要在山东下点功夫,其他的也不必费很多事。 
  费事的是如何安抚知道内情的旧太子党。从李艺、李瑗的身上可以看到当时他们并不十分放心——这倒不奇怪,要是不怕的话,那倒值得研究。比如李艺无故殴打过秦王手下,为此李渊曾把他下狱——就算李世民当时已经不听话了,可到底是李渊的儿子,怎能任人欺负,不然,李渊的脸也没处放。李艺这么做实在是不长眼眉。但出狱后的李艺对李世民似乎更加仇视,猜想营救他出狱的应该就是李建成。然后李艺就被李渊调到外面去了,理由好找,对付突厥。这里想插一句,李渊应该明白李艺的立场,他要是偏心建成的话,就不该把这样一个忠心耿耿对太子的人调走。情势严重时李渊也曾想杀掉尉迟敬德,可是李世民一求情就把他放了。我觉得多少也和此前李渊把尉迟恭定为谋反有关,试想,如果敬德罪名成立,那么作为敬德的顶头上司,李世民难脱干系。李建成等人定会就此进一步陷害他,这可能也在当初他们的计划之内。不知是父子情打动了李渊,还是李世民分析了一番,李渊终于没有杀敬德,而且还无罪释放。可见李渊在整个事情当中的态度绝不是一边倒地倾向于李建成的,要是那样,他何不采取更绝的手段让李世民根本就没有喘息的机会,何苦打草惊蛇后还放虎归山?被外放的李艺仍然暗中支持着李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