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对杜甫的感觉嘛,很钦佩,很尊敬,很……可是,从来都没有像喜欢李白那样喜欢过杜甫。因为,他太沉重太沉重,当然,这个沉重不是说他的体重——看画像中的杜甫总是瘦得干巴巴的。想想也是,杜甫那么贫穷,饿也饿瘦了。不过据说杜甫本身其实是很壮的,也很飘逸,倒是李白,却是我们想像中杜甫的样子,不过这是题外话了。杜甫的很多诗读完后胸口总有种压迫感,看的时间长了会受不了。杜甫很善良,也很无私,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愿望本来就很高尚了,但并非无人可及,可是,像自己受冻饿死也会有这样的胸怀却真的少见。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他,而且,他也的确有“圣”的味道。不过杜甫的诗中也不一味是沉重,也有着《解闷》、《遣兴》的轻松,偶尔也会豪放一下。个人觉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其实就很豪放,甚至说狂放,以至于小时候第一次看这首诗时还误以为是李白写的。杜甫的诗,艺术成就很高,有时简直可用“绝妙”来形容,可是,尽管如此,可还是无法喜欢起来,看来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喜欢也是不需要理由的…… 
  ◇高适——“后起之秀”高适是边塞诗派的主力军。而且基本上一提起边塞诗,首先就连带提起高岑。高适可说是“大器晚成”,四十多岁才开始刻苦攻读,按说这个时候再刻苦是有点晚了,可是高适就是那么个奇才,居然还就成功了。古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被奉为至理名言,流传了几千年,竟然被高适不经意间推翻了。他出仕应该是比较晚的,用后起之秀来形容也不为过,当然诗歌人家还是很早成名了的。高适在仕途上可比前面那些人顺利得多,官也越做越大,可是,也许因为整日坐在衙门里忙碌,他的诗作也是江河日下。王孟高岑四人总是并提,而四人中,高适算是比较弱的了,有时感觉真的应该把这个位置让给王昌龄……之所以提到边塞诗派的时候没有说高岑是领导者就是因为,边塞诗派不像田园诗派中那么明显有高下之分,边塞诗派中的王昌龄、李颀等人也都是很强的。此外,什么田园派、边塞派,这完全是后人的叫法,而且还做了“硬性”规定。而真要去问问这些诗人们,他们肯定不知道原来他们已经被分成两个“派系”了。不过这么叫,也有好处,就是大家对此都耳熟能详,提起来会比较方便一些…… 
  ◇岑参——盛唐雄奇的代表如果说王维的诗代表了盛唐气象中雍容高华的一面,那么以“雄奇”著称的岑参的诗则代表了另一面(一般来说,李杜不归入哪个诗派,算是综合吧)。岑参的诗中最喜欢的就是那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三句一押韵,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此诗当真很有气魄,一口气念下来只觉得酣畅淋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名句,把雪写得美到极致,同时又把梨花写得美到极致——有时上语文课,说雪花有多美?答:像千树梨花飘那么美。问梨花有多美?答:像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那样美……想起来也够汗颜的,这种写法居然也会让老师说好,多半还应是岑参这句名句的功劳。而有名的“大明宫唱和”中,岑参也是胜利者。贾至抛出的一首“砖头”诗当真引来三首玉诗。王维、杜甫、岑参三人的诗均远胜原作。论者多以杜诗排最后,且不提了。有很多人认为王诗第一,又有很多人认为岑参的诗可当第一——虽然本人觉得经历过盛唐时期的王维才真正写出了盛唐之音,可是这只是个人看法,算不得什么。其实要按推谁为第一排的话,还是岑参更占了优势,他的票数是最多的。只可惜岑参到后期也有些“江郎才尽”的趋势,不过情况似乎好于高适。其实这也是诗人们的通病了,很多诗人都是后期有些不济,真应了那句话:强弩之末……   
  歪批唐朝诗人(4)   
  ◇钱起——大历十才子的“领袖”韩愈像风光了几十年后,盛唐的繁华很快被安史之乱吹得烟消云散,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唐的颓败,虽有“大历十才子”苦撑局面,却依旧难以挽回盛唐气象的逝去,即使是杜甫,诗中也是愁苦的中唐之气多过盛唐之音,而且仅凭这一位“盛唐遗老”终究无法挽留住诗坛昔日的美好——对了,当时杜甫的诗名并没有今天这么大,他当然没有这个能力来提倡某种诗风了。说到这点,还是想提一提王维,因为可以说王维带动了一批诗人,除了前面提到的裴迪、储光羲,还有祖咏、钱起等等等等。而钱起,又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说明不但当时,王维对后面影响都是很大的,即便是李白,都不曾有这么多人追随。原因呢,李白的狂傲而不轻浮本身就不好学,难免曲高和寡,而且也不是人人向往着和李白一样的理想。杜甫又时运不济,没人赏识。而王维则亲切了很多,他的心态也正和很多文人的心态非常相似,所以自然会如此。钱起,上面也说到一点,和王维算是忘年交了,因此他的诗的风格不用说也知道。只可惜的是,凡是紧跟在王维后面的人成就都不是很高,因为他们总难脱别人的风格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倒是不曾和王维有过什么交集,但也属于田园诗人的韦应物就好多了,因此中唐的田园诗基本上是以韦应物为代表,而钱起虽然算是继承了王维的衣钵,但却失去了“领导地位”。尽管如此,钱起在中唐地位也不可小觑,他可是居大历十才子之首啊——尽管那个并不是以诗才排的名……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李益算是继承了边塞诗派的传统了吧,因为在中唐一片萧索声中,李益则咏出了那似曾相识的悲壮之歌。“回乐峰前沙似雪”,这句诗记得很牢,原因是在一篇喜欢的文章中,第一句就用了它:未能悲,回乐锋前沙似雪……其实论雄壮,卢纶还要在李益之上,但除却边塞诗,卢纶却又回归到了大历。李益呢,总算是使大历景象振兴了一下。然而,悲风既来,却也不易去之。李益的诗中高亢之音不多,从盛唐继承而来的更多是悲凉,更多是哀响,却少了一丝岑参的雄壮,少了一分王昌龄的情思…… 
  ◇韩愈——诗乎?文乎? 
  看罢诗,抬起头来,有些埋怨地对韩愈说:“你还是去做‘文人’(作诗的叫诗人,写文的自然是‘文’人喽)这份有前途的职业吧……”韩愈无辜地笑了笑,说:“我本来就是在写文啊……”——这个情景当然是假的,编出来的。记得当年因高尔基的《海燕》就对散文诗腹诽了良久,如今面对韩愈这形状上更像诗的东西,却更加疑惑了。韩愈根本就是在以文为诗嘛,你看你看,这些四言诗,简直就是韵文……放下书,想了一会儿,不禁心中偷笑,原来古文运动的带头人韩老先生,不是不写韵文,只不过诗就是他的韵文罢了。这世界就是怪,有担心别人看不懂诗的,也有担心别人看得懂自己的诗的。韩愈做诗,喜欢找生僻的字,刻意把诗写得很奇险,看来是属于后一种人的。只是,想了许久都无法理解他这么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贾岛——僧敲月下门提起韩愈,就想到贾岛,这还得归功于有名的“推敲”故事。诗人作诗之认真,像孟浩然爱皱眉,王维爱踱步,有一次掉进了醋缸里,贾岛则是认真到眼里只有诗,而没看见周围的人的地步。好在碰上了韩愈,为他指点迷津。贾岛过去曾是和尚,所以诗中有佛教倾向一点都不奇怪,于是有崇拜他的人称他“贾岛佛”,但是虽然此时唐朝诗坛比起战乱甫定的中唐已好了很多,但是要想赶上甚至超越盛唐,还是没有这个实力的。贾岛诗中透出来的分明是潦倒寒苦的僧人之气,要想称佛功力还不够,如果“佛”是这样的,岂不太惨了?所以后世以贾岛为“诗僧”,确是有见地而公正的。至于诗佛是谁?盛唐王维…… 
  ◇柳宗元——仁厚子厚柳宗元《江雪》诗意图柳宗元,字子厚,是古文运动中韩愈的搭档。不过除此之外,两人在很多地方上都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政见上,韩愈更趋于保守,而柳宗元则为革新派的八司马之一。然而这并不妨碍两人成为好朋友。柳宗元以四十多岁的年纪早逝,韩愈的祭文写得可是很真挚呢。但要说起他最好的朋友,当属刘禹锡。诗人中好朋友有很多,像李杜、王孟、元白等等,然而,最让我感动的一对朋友,则为刘柳二人。不必说两人同时被贬结伴同行而后互赠别离之章的真情,因为这只体现了两人的友谊的很小的一部分。想想柳宗元愿意代替刘禹锡远谪播州的心意吧,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看到这件事时我感动了好一阵呢。真诚、仁厚、善良、淳朴……不要吝惜你的褒义词,柳宗元完全当得起这些美好的形容。而且柳宗元在他被贬的地方都是尽心尽力为百姓。然而,有时老天爷就是不公平,都说好人有好报,但是大多数时候好人却是难有好报……柳宗元四十多岁就故去了,死的时候也甚为凄惨。这时,他的儿子还很小呢,这让柳宗元多么痛断肝肠啊。而且,柳宗元没有兄弟,在他死后,谁来照顾他的孩子?……柳宗元想到了他的挚友,于是他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了刘禹锡。刘禹锡得知柳宗元故去的噩耗,不但惊讶,同时也很痛心,平日心高气傲的刘禹锡居然流下泪来。他收到了柳宗元临终前给他写的信,也看到了柳宗元的孩子。刘禹锡伤心地为柳宗元料理完后事后,细心地把柳宗元生前的作品整理了一遍。然后,他开始好好地照顾那个孩子……这才叫至交,有朋若此,夫复何求?   
  歪批唐朝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