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名女 奇女卷-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做人是要求诚实,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
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
当时正忙,便随口漫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为了不失
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时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
吃了个痛快。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孟子具有天
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
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
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
“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
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
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
“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
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
汲,日夜勤学不息。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
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决的主张,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
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
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
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从
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
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
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还得
烦劳老母为他操心,古《烈女传》记载:孟妻由氏在卧室内裸袒身躯走动,
孟子勃然不悦,由氏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长期以来,孟子对
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竞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


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
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
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
除了孟子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奉养老母,
担任齐国一个消闲的教授职务,而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

在齐国,孟子多次向当政者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
十万钟来酬谢孟子,但却不肯积极地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对此,孟子如是说:
“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孟子不贪荣禄,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
治抱负。

孟子理想的去处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悠
忽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
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己,故有闺内之修,
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
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
子义,吾行乎吾礼。”

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
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
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如今在
山东省邹城县北二十里的马鞍山麓,还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历代都有石
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并建有孟母祠。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
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
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弱女堤萦上书救父

汉高祖刘邦以恢宏豁达的大才,居马上而取天下;汉文帝刘恒临庙堂
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文
景之治”。

特别是汉文帝的法治思想,新颖而进步。他念念不忘:“宰天下者应居
心仁慈,务在宽厚,吏安其位,民乐其业,不移过于下,不归福于己,无罪
之父母,妻子、兄弟、子女不应受到连坐。”更是由于缇索上书救父,使他
大动悲悯情怀,而废除了断肢体、在肌肤上刻字的“肉刑”和连坐亲属的法
律,使法治精神,跃升到一崭新的境界。

缇萦的父亲是齐王府管理仓库的主管,复姓淳于,名意。人们有时也
称他为“太仓令”、“太仓公”或“淳于公”。

淳于意自幼喜欢钻研医道方术,对于《黄帝内经》、扁鹊的《脉书》,
都有深入的研究,担任太仓令后,由于职务清闲,又得当时名医公仆阳庆的
真传,使他的医术突飞猛进,虽然非正式的悬壶济世,却救人无数,渐渐有


些小名气。

凡是有点本领的人,多半都有点梁骛不驯的怪脾气,淳于意也属于这
一类人。他替人看病是属于业余性质,全凭兴趣之所至,不顾病人的要求,
一般人自然无可奈何,但有头脸的人则怀恨在心,一心想报复。

有一次无意间淳于意得罪了齐王府的丞相,于是祸从天降,被安上贪
污渎职的罪名,予以逮捕,立即解往长安接受审判。

汉文帝提倡节俭,贪污读职的罪名非同小可,不是被黥面(在脸上刺
字)就是被砍断手脚,甚至死刑,淳于意自然是惊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吓
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

所谓全家大小,尽皆女流之辈,淳于意没有儿子,一连生了五个女儿,
长女、次女业己出嫁,只剩下三个女儿在家。淳于意万分伤感地对夫人说:
“你为我生了五个女儿,紧要关头却没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场,奈何!”

幼女缇萦年方十五岁,挺身而出,愿意随父起解西入长安,一路上照
顾老父的行程,更要上书皇帝,愿入官为奴,以赎父罪。

全家人抱着渺茫的希望,收拾简单衣物,父女俩在解差的催促下踏上
了未可知的命运之途,这是汉文帝十三年秋天的事。

淳于意虽然知道汉文帝是个非常贤明的天子,然而他住在深宫中,年
仅15 岁的、未见过世面的女儿能够见到皇帝吗?皇帝会相信她的话吗?几
乎没有什么希望,淳于意带着绝望的心情走到长安,走进大牢。

还在路途中,淳于意就反复检讨自己的言行,发觉都是自己的古怪脾
气惹出的祸端,因此利用投驿站的休息机会,着实为慕名求医的人,诊治了
不少疑难杂症;而缇萦也反复思索,写好了上书皇帝的状纸。

然而这个只有十五岁的乡间女孩到长安市后,在繁华的大都市面前立
即觉得的手足无措,投诉无门,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东钻西碰,始终不得
要领。终于有好心的官差告诉她,最近皇帝会外出打猎。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很明显、困难重重。试想皇帝出猎,必
定是车骑络绎,旌旗蔽空,随从如云,行动如风驰电掣,一个弱女子要想犯
颜拦驾上书救父,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另外,犯颜一定会惊扰圣驾,拦驾更是绊阻皇帝的车骑前进,两者都
是大不敬的举动,惟一的后果就是杀头抄家,倘若犯颜当时被认为是刺客,
立即格杀,什么上书救父,都成了泡影、然而缇萦抱定一死的决心,认真地
准备上书行动,她选定灞桥作为她犯颜上书的地方。

这是一个秋意萧瑟的清晨,形单影只,衣衫单薄,满面愁容的缇萦跪
在路的中心,双手高举预先准备好的书状,静等皇帝车骑的到来,这场面很
有些悲壮的成分。

远处尘土飞扬,渐行渐近,皇帝的车骑终于出现在眼前,左右武士象
拎小鸡一样,把瘦小的缇萦押到皇帝跟前,汉文帝看到的是一个泪流满面的
弱女子,内心深处立即涌起一股怜惜的心念,立即吩咐左右接过她的书状,
并不许为难她。

状纸上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
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人为官家
奴婢,愿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汉高祖总计有八个儿子,吕后砍砍杀杀,薄姬带着当时年仅八岁的儿
子刘恒(汉文帝),北上酷寒荒凉的代郡就国,十多年在边地饱尝艰苦。忧


患中成长的岁月,深知骨肉亲情的可贵,更亲身体验过民间疾苦的情状,如
今贵为天子,仍然时时以临深履薄的心情,戒慎恐惧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使
用君权治理国家。

阅罢书状,再看着眼前这个凄苦无助的小女子,不就是当年自己仓惶
离京时的化身吗?又想到如此娇弱的女子,为了营救父亲,竟然冒死上书,
这种胆识与孝心着实令人感动,于是当面赦免了她父亲的刑罪,第二天就下
了一道诏书: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夫刑
至断肢体,刻肌肽,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
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淳于意既蒙赦免罪刑,真是喜出望外,父女双双望阙叩谢恩典以后,
便欢天喜地相偕返回临淄,从此痛改矜持作风,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