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落架的凤凰-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紫光禄大夫,其父高士廉死后,袭爵申国公。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和其父一样,出任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亦有善政,大为人吏所称”。高履行外为能吏,内为孝子,声誉天下闻名。史书记载: 
  贞观初,丁母忧,哀悴逾礼。太宗遣使谕之曰:“孝子之道,毁不灭性。汝宜强食,不得过礼。” 
  十九年,又遭父艰,居丧复以孝闻,太宗手诏敦喻曰:“古人立孝,毁不灭身。闻卿绝粒,殊乖大体,幸抑摧裂之情,割伤生之累。” 
  像这样品行才情为当时翘楚的国之栋梁,却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武则天当政时,因其与长孙无忌的亲戚关系,“太后以高氏长孙无忌之舅族,故恶之”,遭到武后党徒许敬宗的诬陷,受株连被贬,先降为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都督,不久又转任永州(今湖南零陵)刺史,风寒交迫,死于任所。虽然如此,高履行的运气却比既是表兄弟又是连襟的长孙诠的命运要好得多,虽被贬官而死,却还不是流放,更没有像长孙诠那样,被人暗算丢命。 
  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偶然的因素。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就像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能掀起巨大的政治风浪。 
  太宗李世民在世的最后一年(649年)春天,他把14岁的新城公主许配给了长孙皇后的堂弟长孙诠。长孙诠才貌俱佳,新城公主风华绝代,虽然辈分相异,但丝毫也不影响夫妻恩爱。虽然新城公主在她只有一岁时,母亲长孙皇后就永远离开了她。但是,比起其他幼失慈母的公主皇子来,新城公主的儿时还是很幸福的,她毕竟是长孙皇后的嫡出女儿,东阳公主又像慈母般的关爱着她,父亲去世后,她的哥哥李治又继位为帝。因此,新城公主的少女时代也是在呵护、娇惯、无忧无虑中走过来的。 
  而婚后的新城公主,也像她嫁与长孙家族的大姐长乐公主那样,生活平静而优裕。虽然唐代公主多有嚣张不法的人物,但是新城公主不但继承了长孙皇后的优良品质,也受得两位姐姐温良性格的影响,新城公主成了长孙家族交口称赞的好媳妇。如果生活就像这样持续下去的话,作为皇家女儿的新城公主,人生将是非常完美的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与她不相干的女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新城公主的人生命运,也彻底颠覆了东阳公主的整个人生。 
  虽然她们贵为公主,无常的命运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的把她们原本分开而行的道路又紧紧地重叠在一起,使她们成为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对苦难的姊妹花。   
  封后风波   
  到唐太宗的晚年,在长孙皇后所生的七个同胞兄妹中,就只剩下东阳公主、新城公主和李治三人了,兄妹也算情深。高宗李治继位后,即封东阳公主为大长公主,新城公主为长公主。由于她们身分特殊,可以自由地经常出入后宫。在这里,她们遇到了自己命运里的克星,当时刚被高宗从感业寺接出来的武媚娘,就是未来的则天大帝。虽然武媚娘无名无分,只是高宗的侍寝,但她们绝对想不到这个两度入宫的女子,将会决定她们的命运,颠覆她们的人生。 
  武媚娘曾经是太宗李世民的近身侍女,只有才人称号。李治在立为太子后,要入宫帮助太宗处理政务,学做人君的道理。这样,武媚娘就要侍奉皇帝和太子两人。她非常清楚,以自己目前在宫中的位置,要想进入嫔妃之列,非常困难。因为唐朝的后宫制度有着严格的等次:皇后之后依次是四妃:贵妃、淑妃、贤妃、德妃;其次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等九嫔;接下来才是同一级别的婕妤、美人、才人各七人。可见才人不是普通的宫人,但也不是皇帝正式的姬妾,类似于旧时世家大族的通房大丫鬟,负责主人侍寝。 
  而一旦太宗殡天,她就得依例出家为尼。如果没有突然的转机,只能青灯为伴,了却此生。想到这一点,武才人就有些后怕。因此,当太子李治出现在她面前时,武才人本能地把自己未来的赌注全部押在年轻的太子身上。她要抓住这个时不我待的机会,拼搏一场。背着唐太宗,两个年轻人眉目传情,打得火热。并且山盟海誓,今生一定要结为夫妻。不久,太宗去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治继位。封太子妃王氏为皇后。而先皇的嫔妃们,凡无生育者,都要出家为尼,诵经礼佛,以超度先皇的在天之灵。武才人也无法抗拒这种命运的安排,进了感业寺。但她与李治有约在先:一俟丧期结束,就立即接她回宫。 
  在这期间,李治的后宫颇不安宁。王皇后和萧淑妃为争宠展开恶斗,在高宗面前喋喋不休的诋毁对方,致使高宗心情烦惋,甚觉无趣。自然使他多次想起了善解人意的武才人。恰在此时,消息灵通的武才人不失时机的派人送给了高宗自己做的一首诗《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更深地触动了唐高宗李治的缱绻情怀,从此,李治便常常逾礼前往感业寺,与武才人密期幽会。 
  王皇后知道后,不妒反喜,正好借武才人这颗挪动的棋子,一可搬倒萧淑妃,二又能讨得皇上的欢心,显示自己的大度,一箭双雕,何乐不为?因此王皇后派人把武才人接回后宫。果然,武才人的再次入宫,引起了萧淑妃的不满,她恃宠与武才人争风吃醋,而武才人却得到皇后的庇护。到头来只落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皇后却自以为得计,引武才人为闺中密友,最后也和萧淑妃一样,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她们谁也没有料到,表面上温良恭顺的武才人,却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心机。 
  公元652年3月,武才人为高宗生下了儿子李弘。她因此被晋封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武才人终于在后宫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她不甘心,她还要更上一层楼。她要向皇后的位置努力。这就与王皇后产生了新的矛盾,王皇后便大骂武昭仪忘恩负义,而武昭仪却在高宗面前说皇后的好话。使得李治觉得皇后的心胸狭窄,为人不厚道,不足以母仪天下。 
  武昭仪两度入宫,深知口舌的力量,她常用小恩小惠笼络结交宫女们,使宫女宦竖无不称颂她的贤德,并逐渐成为她的心腹。王皇后的一举一动,她都了如指掌。这还不够,武昭仪深知,皇后的废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大臣的支持是不行的。因为王皇后是唐高祖妹妹同安长公主的孙女,为太宗亲选。于是她仔细分析了朝中的派系情况,建议高宗起用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接着又追封其父武士 ,以提高她的出身名望。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她在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坚定高宗废后的决心。但她不想等待,她要制造机会。 
  永徽五年(654年),武昭仪生下一女,高宗甚为喜欢。武昭仪在皇后来看望之后,竟亲手掐死了自己粉雕玉琢般的女儿,却向李治哭诉,嫁祸王皇后。李治信以为真,王皇后却无以自辩,废后之意遂决。 
  要想立武昭仪为后,首先得要提升武昭仪的地位,但是四妃俱全,都很贤德,不能无故废立,李治一时很为难。这时,武昭仪的亲信许敬宗奏请,可以打破祖制,在四妃之上另设“宸妃”,位仅次于皇后。这个建议甚合李治的心意,立即照准。但却遭到了宰相韩瑗及于志宁、褚遂良、来济的激烈反对,认为不合旧制不说,且以武媚娘的经历,能当上昭仪,就已经不错了。但社稷重臣长孙无忌并不特别反对,此事遂成。 
  但从此,武昭仪痛恨死了韩瑗等人,她曾咬牙切齿地骂道:“总有一天,我要叫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而韩瑗,却与新城公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韩瑗的妻子就是驸马长孙诠的亲姐姐,长孙无忌的堂妹。 
  武昭仪被立为宸妃,下一步就是取皇后之位而代之了,王皇后自是惊慌,始感到武宸妃对她的威胁远胜过萧淑妃。于是她在宫中暗行巫祝之术,诅咒李治和武宸妃,被宫女告发。恰逢李治头痛病发作,迷信的李治遂认为这是皇后诅咒的结果,更加坚定了废后的决心。 
  然而,武昭仪议立皇后的消息一经传开,顿时在朝野之中,引发了轩然大波。皇后的废立,事关朝中两大集团势力的消长,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士族集团和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寒门官僚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寒门庶族势力长期被关陇士族鄙视、排挤,内心的愤怒不可遏制,总想找机会发泄,自然就集结在了同样是庶族出身的武昭仪周围,为她封后之事经营奔波,借以打击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士族集团。李义府上表奏称,天下俱称武氏之德,堪为母则,请废旧立新。这一奏章立即得到了高宗、武昭仪的赞赏,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批朝中重臣却竭力反对,许敬宗大声斥责说:“庄稼人多收了几捆禾麦,还可以再娶小妾。大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废一后,立一后,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们怎么就那么多废话?”而三公中的司空李绩是首鼠两端,当和事佬,说:“此乃帝王家事。”实际上表明了自己对武氏立为皇后的默许。就这样,朝中拥戴武昭仪的官员逐渐占据了上风。 
  然而,长孙无忌毕竟是托孤重臣,又是高宗的亲舅舅,当年太宗一度想废除太子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坚持,李治才能顺利继位。因此,李治也不敢贸然得罪他。这就使得武昭仪意识到,要想登上皇后宝座,头等大事,就是必须首先铲除长孙无忌这个障碍。 
  武昭仪的这个决定不打紧,却使得灾难在不知不觉中向新城公主的夫家袭来,也向东阳公主的家族袭来。她们不懂政治,最后却是政治的牺牲品。 
  然而长孙无忌作为帝舅,地位赫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