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落架的凤凰-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龙朔三年(663)正月乙亥日,高宗李治下旨,将韦正矩斩首示众,举族流放。 
  新城公主以这种不明不白的方式,终于得到了最后的解脱。她与政治没有任何牵连,但是政治斗争却间接地夺去了她的幸福和生命。新城公主去世的时候,还不满30岁。 
  新城公主死了,李治似乎这才如梦初醒,为了弥补自己对妹妹的歉意,他传下诏令,以皇后的礼仪,为新城公主举殡。 
  并将新城公主附葬在父亲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东南方,在所有的陪葬墓中,她的墓地离昭陵玄宫最近。 
  想到妹妹居然会死在驸马的手里,李治愤怒之中,将所有陪侍新城公主的侍女宫监也划进了流放的范围里,接着又传下了一道旨令:将公主墓内壁画中所有的侍女面部都统统毁去,因为她们保护公主不力,没有脸面见自己的主人于地下。 
  这还不算完,李治在悲痛中,又想到了当年举荐韦正矩为驸马的姐姐东阳公主。于是怒火再次燃烧,他下令将九姐一家斥徙集州(今四川南江县)。 
  东阳公主人在家中坐,横祸从天降。不得不咽下满腹酸楚,凄凄惶惶地离开繁华的长安城,举家被逐。 
  东阳公主只因一点好心,所信非人,不但害死了自己最亲最小的妹妹,还被无辜株连,未免不痛心疾首。但她没有想到,自己更大更不幸的厄运还在后头。   
  媒妁之祸   
  关陇士族集团崩溃后,武则天干脆打破门阀制度,用人不看门第,只重才干。于是一大批庶族人物崛起朝中。为了直接干政,武则天与李治一同上朝,事无大小,一起裁决。号为“二圣”,皇帝成了傀儡,武则天成为名副其实的执政者。而李治久病在身,不能理政,他甚至流露出了把朝政交给武则天的念头,只是大臣反对,才未能实行。而太子李弘的身体甚至比李治的还差,死在他的前头。也有史书记载,是因为李弘亲见自己的两个异母姐姐也就是萧淑妃的两个女儿,30多岁了,仍幽禁牢狱,他“见之惊侧”,奏请释放嫁人。武后怀恨在心,将李弘毒死。高宗调露元年(679),李治便立他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性情优于其兄李弘、弟弟李显、李旦,“容止端雅,深为高宗所嗟赏”,处理政务非常明敏,赢得了朝廷内外的一致赞誉。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能干,使武后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 
  而李贤对武后的私生活多所劝谏,此时他又听到了李弘是母后所杀的谣言,使他对武后心生疑忌,而宫中又传出他实际上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并非武后亲生,三人成虎,李贤“亦自疑惧”。与武则天关系暧昧的宠臣明崇俨,唯恐李贤当上皇帝后与己不利,便常在武则天面前进谗言。传说明崇俨神通广大,有役使鬼神之能,精善歧黄,曾奇迹般地治好了某刺史千金的绝症,因此受到高宗的青睐。“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从此出入缙绅之家,假借鬼神之名臧否人物,评论政事。一日,他与武则天言及几个皇子的面相,说:“昨日臣与安期生下棋,谈到天下大势都不约而同地叹气,以为太子庸劣,福薄寿短,难成大器,苍生从此多难了。倒是李显状貌太宗,有人君之相。李旦最贵。” 
  这样肆无忌惮攻击诋毁论调,李贤自然难于容忍。为了使自己太子之位更加稳固,他着手密谋,决定除掉明崇俨。 
  高宗调露元年(679)阴历五月,明崇俨被盗贼杀死,凶手逃之夭夭。明崇俨被追赠为侍中,就连他的儿子也受惠被封为秘书郎。武则天怀疑李贤为幕后指使人,要他为此事负责。她开始谴责太子,李贤苦闷异常,他终日纵欲,寄情声色。甚至与他身边的仆童家奴大搞 
  同性恋。武后为此大怒,立即派人全面搜查太子府,结果从东宫马坊里搜出了数百具甲胄,于是断定太子在策划政变。此时,受审讯的太子宠奴赵道生,招认自己确曾受太子委托刺杀明崇俨。高宗皇帝非常宠爱李贤,对指控他的罪行显然是半信半疑,仍想赦免他。但武后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皇帝,将其废为庶人,尽诛其党羽,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看管。 
  与李贤流放地相近的东阳公主,出于姑侄亲情,曾经几次去看过遭贬的侄儿李贤。就为这事,武则天得报后,指使左金吾将军丘神 
  逼令李贤自杀。武则天要消灭每一个对自己有丝毫威胁的人。东阳公主就又再次被牵扯了进去,因为武后一直惦记着她是长孙无忌表弟高履行的妻子。连封号也被彻底剥夺了,不再享有国家俸禄,成了一个连生活来源都无着的贫妇。她的丈夫高履行也再次受到牵连,由洪州刺史再贬为湖南永州刺史,且诏令永不得回朝廷,不久,高履行就忧郁的死在永州任所。就这样,武则天还不肯放过她,武周垂拱四年(688)戊子6月16日壬寅,已经迹近平民农妇的东阳公主再次遭到贬谪,已是垂垂老矣的她连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被赶到了巫州(今湖南湘西黔城镇)。而不让她在丈夫去世的永州落脚,两地相距遥远,连每年清明,去到丈夫坟头薄祭一杯浊酒的机会也不给她,也不允许她这样做。政治的无情连人世间的亲情也给残酷的剥夺了。 
  武周长安四年(704)甲辰8月19日,东阳公主凄凉地病死于巫州一所破烂不堪的茅屋里,殓葬她的只是一口薄薄的白茬棺材。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11月初二,82岁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临终时,她赦免了自己生前所有的冤家,包括东阳公主,允许他们和他们的后人返回京师。只是东阳公主没有等到这一天。不过,她的两个儿子高璇、高瑾也都争气,在唐史上都留有事迹。高瑾更是荣登咸亨元年进士第,并有诗文传世。     
  不慕荣华:贵妃王珠的布衣情结 
  先哲说:性格即命运。这话用在唐德宗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纵然那个时代的夫权与皇权的气势是多么巨大,但唐德宗性格中的耐久性和意志力的缺陷,足以冲销这种气势,从而演变为最大的社会悲剧和最深的爱情悲剧。唐德宗的一生,可说是悲剧和悲情的一生。他志大才疏,察人不明,心无常性,大悲大喜。即位之初,鸿鹄满志,开展削藩大计;然而,几经挫折失败,最后竟灰心丧气,懦弱如小妇人一般,从而使藩镇开始了真正的割据。其实人一生都要经过几次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德宗的极端性格,竟使惶惑和信心的缺失变得比失败更加可怕。德宗在对待自己的爱情方面,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的情绪经不起挫折,容易走极端。他爱慕贵族小姐王珠,封为贵妃,然王珠小姐入宫后,不爱锦衣玉食,常伴粗茶淡饭,不爱凤冠霞帔,偏喜缟衣素服,并时刻要求德宗放她出宫。不管他怎么降恩于她,就是得不到她的爱。德宗气恼之下,命令放出,并谕旨官宦人家皆不得娶之。元士会与王珠一见钟情,为不违背与德宗的前约,元士会辞了官职,甘愿一辈子流落民间务农。真是历史上的奇人奇事。   
  矛盾人格   
  要搞清楚王珠与德宗的爱情故事,我们首先要了解德宗其人和他的时代。纵观德宗的一生,无论是他的性格还是他的行动,都充满了极大的矛盾和浓厚的悲剧色彩。 
  唐德宗李适(742~805),唐朝第十代皇帝。他是玄宗之重孙、肃宗之长孙、代宗之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大唐帝国气象恢弘,人们陶醉在盛世浮华的光环之中。谁也没有想到乱离的发生,特别是唐朝宗室,更缺少危机意识。在李适14岁那年(天宝14年,755年)的11月,安史之乱骤然爆发。翌年长安失守,玄宗仓皇出逃巴蜀,从此大唐帝国如江河日下,日见危殆。在这场由盛入衰的时代大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经历了从沸点到冰点的跌宕人生,也亲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逐渐形成了他或激情扬厉或消极颓废的二重性格,而这二重性格中起主导作用的更多的是消极的一面,极大的左右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唐宝应元年(762年),其父代宗李豫即位,以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封鲁王,不久改封雍王,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作最后决战的使命。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和平叛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赐免死铁券、图形凌烟阁。广德二年(764年)立为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死,身为皇太子的李适遵照父皇遗诏柩前即位,次年改元建中。 
  德宗在位整整26年,在唐朝皇帝中,算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一位,仅次于高宗和玄宗。在他之后,再没有哪个唐朝皇帝比他在位时间更长的了。 
  社会的长期动荡,和民众的乱离之悲,使德宗非常羡慕开元之前的盛世局面。所以他登基以后,颇思励精图治,锐意实施革新,大有复兴和重振唐王朝的宏图大志。但是,由于大唐帝国累积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积重难返,德宗又急于求成,他所采取的很多措施不但不合时宜,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德宗的一系列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扬厉的雄心竟然消失殆尽,情绪也从最高的峰巅跌落到最深的谷底了,而滑落的过程又是如此迅速而彻底,把他矛盾的人格推向了极致。终其一生,他都在这种矛盾的痛苦中挣扎而不能自拔。比如: 
  他即位之初,即听信杨炎的话,杀了主张改革的宰相刘晏,任命杨炎为宰相进行改革。后又听信卢杞的话,把杨炎赐死。而卢杞是大奸之人,天下人无不洞悉其奸,可唯独他看不出来,说明德宗确实不能察察为明。人事变动如此频繁,吏民都有些无所适从。即使有切实可行的政令,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所以那时虽然偶尔也有令人鼓舞的新气象的呈现,也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难以持久。人事纷争的根源就在于德宗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