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落架的凤凰-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勤王之师迅速汇集,浩浩荡荡向临安杀奔而来。第二天,勤王兵在城外击溃叛军,苗傅、刘正彦连夜出逃,相继被歼。 
  四月初一,孟氏撤帘,还政高宗,恢复建炎年号。朱胜非乃率百官呈上第一表,请赵构还官,赵构不允。经过了例行的三奏之后,赵构答复说:“请太后垂帘,共图国事,不然,不敢独当。”然后回到宫中,与孟太后一同接见群臣。 
  孟太后此次垂帘听政,与上次一样,也不足一个月。但在宋室危难之际,两次挽狂澜于既倒,为南宋的再造立下了功勋,也算创下了皇后史上的奇迹。 
  但孟太后此生注定命途多舛,好不容易生活刚有转机,就又再次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   
  颠沛流离   
  自从南宋建立之后,金兵每年秋天都要南侵,初夏后退兵避暑,已成规律。1129年秋天,金兵再次大举南侵。赵构慌忙逃往东南海滨,为了分散敌人的目标,另安排孟太后等后宫嫔妃向西南的洪洲(今南昌)撤退。八月,孟氏在滕康、刘珏、杨惟忠等将领的重兵保护下,乘船向洪州退去。途径落星寺时,由于人多船少,宫人争渡,结果船翻了,很多宫女太监被淹死,所幸孟太后的坐舟没有倾覆,虚惊了一场,算是平安到了洪州。金兵得知孟太后在洪州,便舍下高宗,临时决定进兵江西。金兵统帅是兀术,他的如意算盘是避实就虚,想生擒孟太后等人作为人质,逼高宗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 
  形势紧急,孟太后一行不敢停留,又慌忙从洪州逃往吉州(今江西吉安)。但金兵日夜不停,穷追不舍。孟太后喘息未定,只得连夜乘船向南逃跑,黎明前抵达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前路渺渺,兵士民夫怨声载道。船夫耿信率先叛逃,继而士兵哗变,杨惟忠率领一万多皇家卫兵,逃到深山,当起山大王去了。孟太后离京时所携数百万金帛珠宝,尽被劫掠或被盗一空。原来如云一样多而美的宫女也失踪的失踪,拐走的拐走,孟太后身边只剩下了不足100人。金兵似乎是不达目的决不收兵,她们前脚刚离开太和,金兵后脚就追到了太和县城。危险迫在眉睫,孟太后和赵构的潘贤妃只好舍舟登岸,重金雇请民夫,用小轿抬着,抄山路向虔州(今江西赣州)方向快速逃跑。 
  途径吉水河畔时,孟太后得知吉水是董敦逸御史故乡的河,便勾起她30年前尘封的往事。她第一次蒙冤被废后,是董敦逸为她辩诬,上疏直言的。现在,董御史虽然已经去世,但大恩大义犹如眼前的流水,日夜不息,太后未敢一日忘怀。睹物思人,于是孟太后怀着感激之情,从滔滔的河水中,舀出三盏,一饮而尽,并掷盏于水,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从此,这段河流(流经永丰县)就被称为“恩江河”,而永丰县城则被称为“恩江镇”。 
  太后到达虔州后,虔州的府库资财早已被饥民乱兵抢掠一空,知州通判也已逃走,孟太后虽有太后之尊,但此时流落,也无人招呼,只得暂时寄居在破败不堪的州衙。得到的供奉也只是一些早已退出流通的铜钱,拿到市上根本买不到东西,遂引发与商贩市民的争执。这些宫中的太监采办,又放不下皇家的架势,威风惯了,便四处放起火来,买不到东西就强取豪夺,激起民变。心怀不平的人们在当地土豪陈新的带领下,率众包围了虔州城。孟太后一日三惊,幸亏忠于皇室的杨惟忠部将胡友,及时率兵从城外赶来,击败了陈新,危险才告结束。 
  赵构在海岛上躲避了一段时间,金兵北退之后才敢乘船回到陆地,住在越州(今绍兴)。他想起了另一只逃难的队伍——孟太后们,以为她们已到了 
  福建广东一带,就派人四下打听,得知仍在虔州,不禁又惊又喜。赵构对大臣们说:“太后被贬民间30年,我与她并不相识,但她公心社稷。她待我如子,我视之如母。今太后在数千里之外,兵马惊扰,身披霜露,宜早日迎回銮驾,以慰我早晚拳拳之心。”于是遣营都统辛企宗到虔州迎接孟氏。但战乱时代,地方不靖,几经周折,过了整整七八个月时间,于建炎四年(1130)八月中秋,才把孟太后接到越州。赵构亲自到行宫门外迎接,遍问所过州县官吏施政情况,孟太后虽历经苦难,但也理解乱世之际官吏们忠义不易,因此也没有过多的褒贬。   
  颐养天年   
  正像《宋史》的断语,孟太后“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她历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4个朝代,历经磨难,艰苦备尝,最终苦尽甘来,在宫中当起了太后。她的生活节俭而有规律,按规定她可以从国库随便开支,但她不贪不占,每月只领取最低的1000缗帛。她唯一的嗜好就是每餐少不了酒,这是在屡遭不幸之中,常借酒来浇愁,后渐渐成为习惯,也是苦闷中的仅有的慰藉。在越州时,赵构曾说越州的土酒不好喝,就想让各地进贡美酒,孟太后怕惊扰地方,坚决不允,而是自己花钱去买。孟太后淡薄自适,为人低调,不夸饰,在亲戚的待遇上也堪为表率。赵构曾想让朝廷上的来往文书奏章,都避她父亲孟彦弼的名讳,她说不搞特殊化,拒绝了。群臣上书,请尊她为太皇太后,她说福薄德不厚,敬谢不遑。赵构封她弟弟孟忠厚任显谟阁直学士,台谏官员认为他无才无德,但赵构为了报答孟太后,不顾大臣反对,仍一意孤行地坚持任命。孟太后闻知后,认为她弟弟不是那块料,就把赵构叫到后宫,陈说利害,最后改任孟忠厚为武官。这还不算,孟皇后还与孟忠厚约法三章,谆谆告诫他不得预闻朝政、交通贵戚、到私宅谒见宰执大臣等。充分表现了孟太后高风亮节的品质和自律风范。 
  孟太后一生苦难,生活不顺,长期受压抑,因此患上了偏头痛症,久治无效。有个宫女善用符咒治病,劝孟氏不妨一试。孟太后听后,吓得脸都绿了,说:“我为此事几乎毁了一生,到现在还心有余悸。这种班弄鬼神的人,岂可留在宫中。”于是下令驱逐那位宫女。 
  北宋自神宗之后,政治几经反复,新旧党交替得势,都以无情的方式给对方以彻底清算,高太后被视为旧党的总首领。自高太后死后,对她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孟太后对高太皇太后一直有知遇之恩,时刻怀念。一年孟太后生日,在宫中摆下酒宴,气氛融洽,她对赵构说:“我老了,相聚时日不多,纵死无憾。但我还有一事当与官家言之,宣仁(高氏谥号宣仁)高太后之贤明,古今母后没人能及。但历来有奸臣对她肆意毁谤,建炎初虽曾下诏明辩,但国史记载至今未改,什么‘老奸擅国’‘废帝主谋’等,岂足传信?太后在天之灵,不会不期望于陛下。”赵构闻之悚然。后来便重修了《神宗》、《哲宗实录》,全部改正了过来。 
  孟氏晚年,经常回想起与自己仅有两年母女缘分的福庆公主,由衷叹息:“我一生因祸得福,她确是我的救星啊!”赵构为人君不及格,但为人子确为至孝,连孟太后卧室中的幄帐他都亲自检查。只要得到新果品,必定先献给孟太后,然后自己才肯品尝。孟太后对赵构也很关心,当时战乱之后物价奇高,杭州城中,一只兔子价格五六千钱,一只鹌鹑也值数百,孟太后自己舍不得吃,却经常买来做好送给赵构。绍兴元年(1135)春,孟氏患了风疾,赵构从早到晚不离左右,经常几日几夜衣不解带,在床边侍候。后孟太后死于越州行宫,终年59岁。遗命先择地暂殡,候军事宁息,再归葬河南巩县陵园。上尊号昭慈献烈皇太后,殡于会稽(今绍兴)上皇村,灵牌付于哲宗之室,位居元符皇后刘氏之上。后来改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在宋朝虽然规定,母后不得干政,但自英宗后,多有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情,好在这些太后都能革除弊政,以德服人,符合当时的程朱理学精神。刘皇后诬陷孟皇后取得中宫之位,本无可厚非,是后宫斗争的基本表现形式。但她心地狭隘,毫无容人之量,且眼光短浅,斤斤计较,为人处世远远不及孟太后。在她还未取得后位时,不懂韬光养晦、收买人心,反而无谓地为一些小事与人较劲,这样下来想要落个好结局恐怕也很难了,所以是个悲剧人物。这正应了那句话:性格即命运。而孟太后却恰恰相反,她为人宽厚,能容人捧人,纵蒙受冤屈,也毫无怨言,以德服人,矢志不坠,所以在饱尝了艰辛的生活之后,能够平静地度过晚年,得以善终。也是天道公平,不欺良善!     
  立侄取祸:皇后卜答失里的如意算盘 
  元朝皇帝更迭的历史,既短暂又残酷。往往伴随着骨肉之间的血腥杀伐,最终导致元帝国的灭亡。100年的元朝一共产生了11位皇帝,第一位皇帝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34年。忽必烈之后,又有9个皇帝,共历38年。平均四年一换,其中最短的天顺帝和宁宗也都是一个多月时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宗图帖睦尔和他的皇后卜答失里的统治,从他们掌权到让出皇位,直接反映了元朝中后期的政治特色。而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在位35年,算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了。可就是这位元顺帝,入继大统之路也充满着风雨雷电。 
  据《元史》记载,文宗图帖睦尔在其兄(明宗)当了6个月的皇帝后,暗中将其害死,然后自己做了皇帝。这还不算,为铲除后患,他听任皇后卜答失里所为,毒死了明宗皇后八不沙。然后立自己的儿子阿剌忒答剌为太子,满以为就此能子承父业,不料太子福薄,自从被立为太子后便一病不起,整日昏迷。文宗也忧思成疾,总认为明宗的灵魂附在太子身上,对文宗大骂不休。使得文宗图帖睦尔后悔不已,或许为了求得灵魂的安生,他立下遗嘱,要皇后卜答失里在他死后,一定要传位侄子,使帝位复归正统。卜答失里虽情非所愿,但仍坚遵夫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