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启-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光启接着说道:“除孙传庭外,还有户部尚书毕自严,其人陛下熟知,今年方才五十七岁,再干二十年应该没问题。”
朱由校点点头道:“毕卿确实干得不错,不论是户部还是银行,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朕不用担心用度不足,实乃毕卿之功。”
徐光启又说道:“第三个便是才五十三岁的毕懋康,他曾任职各地,从巡按到御史,再到现在的研究院,各个方面都有涉猎,实乃绝佳人选。”
朱由校问道:“为什么不是孙元化?”
因孙元化是其弟子,徐光启不好回答,目视方从哲。方从哲道:“陛下,原本入阁之人,必须为一甲进士,后来没有那么严格了,但至少要是进士,孙元化只是一个举子,而且没有地方任职经验。”
朱由校不高兴了:“这规矩以后要改,出身很重要吗?不过毕懋康不能入阁,他是技术型官僚,这个意思你们不大懂,意思就是说这人适合搞实事,并不适合搞管理,我们要用其所长。”
徐光启道:“那就先提名孙传庭和毕自严?那两人之缺如何安排。”
朱由校道:“让洪承畴去陕西,毕自严继续管着户部,让户部左侍郎多管点事就行了。”
方从哲有些不甘心:“陛下,如毕懋康这样的官员,如果陛下不以官酬功,恐其心中不能体会圣意,做事消极,那就得不偿失了。”
朱由校道:“一般来说,朝廷是用官位来酬功的,这种作法朕觉得有问题。酬功可以用金银,可以用荣誉,唯独不可以用官位。可以封毕懋康他们一个荣勋,但必须不能是实缺,官职最重要的是称职,与功劳无关。这一点以后要注意。”
叶向高赞叹道:“陛下所说,与圣人合,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谋,功高于天下亦不能胜任也。”
朱由校道:“朕也有一个想法要与各位爱卿商议一下,就是官员的任职问题。”
众臣静坐倾听,朱由校道:“有关丁忧和夺情的事,朕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官员均以日代月,一个月后即可继任,这样也就不用夺情了。”
叶向高道:“陛下,圣人云,夫三年之丧,乃天下之通丧也。汉文帝时,依先帝遗诏,方才提三十六日除服。颜师古认为,此丧制者,文帝自率己意创而为之,非有取于周礼也,何为以日易月乎!后世渐变于二十七日除服,但只是对天子而言也。”
朱由校早已想好,说道:“天子当垂范天下,既然天子二十七日除服,朕有何忍于子民服三年之丧。”
叶向高还想挣扎一下:“陛下,天子以日代月,因其身份高贵,责任重大。如果臣下也以日代月,则天子威严何以彰显?”
徐光启插话道:“叶师言之有理。不如不提以日代月之事,只是命天下居丧之期改为一月,其余时日守心丧即可,陛下觉得如何。”
叶向高心里叫苦不迭,这特么是帮我呢还是害我呢,他苦着脸道:“陛下,只是这样一来,天下反对者必众,监生们只怕又要去哭孔庙了。”
朱由校哈哈大笑:“叶师,您是明白人,自然知道守丧三年实在是不适合现在的形势。贫家守三年丧,不事生产,那不是要人饿死吗?即便心中痛苦,也要吃饭睡觉吧。伤心而已,并不是不能视事。至于哭孔庙,让他们去哭吧,记下他们的名字,看他们是不是守了三年孝,若有未守三年者,黜落回家,永远不许为官。未有丧亲者,看他以后愿不愿意守三年。”
第279章 铁路与立法()
徐光启道:“陛下,也有些人确实哀痛而不能视事者,这样的人,可以让他自己三次请求,这样才批准其守孝,但不能提倡。”
朱由校咬牙切齿地道:“这种事确实不能提倡。如果三次请求,便准许他去职,不再录用。”
他的姑父,也就是杨光夔的爹杨春元,万历四十四年七月,其母李氏病逝。他极度伤心,竟七日不食,于七月九日去世,年仅35岁。
对于杨春元的这种行为,朱由校没有一点敬佩之情,只觉得这人有病。家中有娇妻五子,竟然追随母亲而去,你作为儿子的孝心确实尽到了,那你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责任呢?
徐光启连忙道:“陛下,录用还是要录用的,否则天下会非议,不过可以先说明,因为三年时间,形势有变,丁忧之后,需要降一级做起,待熟悉之后,再根据情况复职。”
朱由校道:“降一级如何能够,这样的人,降他三级没有问题,时事如棋局局新,三年时间,谁知道有多少变化,没有让他从头学起已经是不错了。”
众臣对此事其实有些微词,但皇帝说得在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然选择尽孝,那自然就可以接受官职降级。
方从哲道:“陛下,那不如就直接规定亲丧后给假一月治丧,丧事之后,必须回衙视事。不提三次请求之事,只说如果有特例,可以报通政司处理,这样就免得有些人想借此邀名。”
徐光启和叶向高想了一会,一起道:“中涵之言,实在是老成持重之法,佩服佩服。”
朱由校见三人意见相同,自然也无异议:“这次朕要以律条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以后也都是如此。朕欲设立一机构,名立法院,将各阶层,各地方之士绅平民集于一堂,对律条提出意见,审核律条,诸卿以为如何?”
徐光启犹豫一下道:“陛下,这汇集各地之民,可不是一件小事,路有远近,有些一天可到,有些几个月只怕都赶不到。而且士绅倒是无事,平民离家,家里没有劳力,其他人如何生活?”
朱由校道:“时间远近倒确实是问题,不过平民离家的问题倒好解决,给他们发酬劳,按一个家庭的收入来发,这样应该就可以了。”
徐光启总觉得这个提议有些异想天开,他求助地看向另两位阁臣。方从哲道:“陛下,此事最麻烦的就是远近的问题,从云南到京城,只怕真的要几个月时间,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办法解决。”
叶向高也知道只能只能从这方面入手:“是呀陛下,几个月时间花在路上,然后再几个月时间又花在路上,在京城总要呆些时间,那一年多就过去了。”
朱由校道:“蒸汽机车真的要快点造好才行,到时就只要几天时间就能到了。”
叶向高道:“几天时间,陛下,这也太快了吧,从云南到此地,至少有五千多里路,便是快马,也要几十天呢?”
朱由校点了点头道:“也许朕想得太好了,不过如果以一个时辰四十里来算,一天也有近五百里,十多天到达京城还是可以的。只是想把铁路修到云南,朕这一生也不知道看不看得到。”
徐光启道:“陛下,臣以为,既然抽水机能够成功,那么蒸汽机车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变平动为圆动。而臣看抽水机轮轴转动速度极快,如果是用在机车上,速度只怕还会超过一个时辰四十里。中华地大物搏,人口众多,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制钢之术,只要在全国各地大开煤矿铁矿,相信很快就能造出足够的钢铁,建设出足够的铁路。相信即便是老臣,也有机会看到各地都由铁路连成一体。那时的中国,将是几日即可至全国各地的铁路连接着,这样的国家,才是真正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国家。”
叶向高也说道:“陛下,只要我们歼灭了建奴,国境安宁,就可以将最多的精力用在铁路之上。臣也觉得,如果铁路连通全国,那举国之力,可以迅速地用在各个需要的地方,这样的中国,真的只怕要超过三代之治了。”
朱由校撇了撇嘴角,三代之治,不过是一种想象罢了,可取之处,不过是公天下的思想。而现在自己最不需要的就是公天下,因为自己现在是皇帝,天下就是自己的。
他的目标可不是要恢复到三代之治时的不思进取,而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等到这个国家建成后,也许会再想法将天下为公的观点灌输到国民心中,即使如此,那也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吧。
再说,公天下必须是真正的公天下,名义上的公天下最后会变得比家天下还不如。大家都不负责任,只知索取,然后将乱摊子留给后人,美其名为后人应该有处理这些事情的智慧。这样的公天下,有不如无。
他收拾心事,说道:“如果让各地子民来京城不现实,那众卿可有更好的办法?”
内阁众臣对现在的皇帝印象极好,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皇帝并不固执己见,总是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当然,他有时也会不听,但这些事最后都证明了皇帝才是正确的。
叶向高道:“陛下,不如我们先制定一个草本,然后由巡按御史去各地征询意见,再将意见汇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改,这样会不会容易实施一些?”
徐光启也说道:“制定的律条是哪一方面的,就召集哪一方面的民众来征询意见,这样有针对性,而且可以减少施行难度。”
方从哲补充道:“可以用两套人马,巡按一套,另外可以派一套,比如派吏员学堂的学生,或者锦衣卫,这样可以两厢对照,有重大出入的可以追查到底是哪一方没有真正用心做事,这对户部的吏治考成也有作用。”
朱由校道:“很好,但不能用锦衣卫,用经济统计局吧。”
第280章 建奴求和()
他解释道:“锦衣卫一直都是办案子的,只怕会吓着下面的人,还是用文质彬彬的统计局好一些。”
经济统计局是新部门,而且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调查,并没有逮捕审讯的权力,这样的部门与民众去打交道显然会比锦衣卫要好。而学生去调查至少在现在是不大现实的,因为人数太少,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调查结果可想而知。
朱由校道:“征询意见一事操作起来太过于麻烦,所以朕觉得可以把几个方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