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年歌之五代-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门闭上了,韩匡也闭上了眼,自己写完这个奏报,以后该如何给自己的义父解释呢?韩匡想想就觉得头痛,他摇了摇头,不再想了,当下能活着,才是自己所需要的。
天亮了,韩匡走了出去,手里拿着那份呈报,林辛正率着几名护卫站在暗房外等候,“韩大人,您写完了?”林辛不禁搓了搓手,有些兴奋地说道。
“幸不辱命,请大人察看。”韩匡点了点头,将手中的呈报递了上去,然后退了回去,站着等候着。
“啧啧,果然是一篇锦绣文章啊,”林辛匆匆扫视了一眼,点了点头,高兴地称赞道,他将呈报仔细地收到怀中,然后又点了点头,大声吩咐道,“将韩大人带到后院的花园之内,好生款待,咱们大人还要见见韩大人呢,为河中府出力的人,咱们河中府也必然不会亏待其的。”林辛看着韩匡,嘿嘿笑道。
“为河中府出力,”韩匡暗自咀嚼着这句话,他可是为朝廷效力的,几时成了为河中府效力的了呢?韩匡深深叹了口气,这如今也已经成了实事,自己就算反驳也没有意义,他低下头,弯下腰然后拱了拱手,便跟着校尉们向着后院走去了。
长安城内,大明宫政事堂内田令孜拿起了刚送到的呈报,这是河中府方面送来的,蒲城驿站方面将其送到了四方所,四方所看到了这上面的特殊标记,没有敢拆封便直接送到了大明宫政事堂内。
“韩匡来呈报了,”田令孜暗自说道,这些日子一直没有收到韩匡的消息,自己有些发急了,他打开了呈报,看了几眼,然后就皱起了眉头,“嗯?”这封呈报上说的事情,让田令孜的心揪了起来。
韩匡在上面向其汇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解县和安邑之间的盐池状况,上面写道,自广明元年至今,黄河泛滥三次,每次河道都有向北迁移,使得原来盐池大片成为了沼泽,淤泥填堵了盐池,而河中府为了稳定军心,使得其他藩镇不敢小瞧河中,只能加紧深挖盐池,人工增加产盐量,竭泽而渔,使得现在的盐池几近枯竭,这件事情河中府一直没有上报,使得朝廷一直以为河中府内的盐池依然是一本丰利,韩匡此番冒死探出此事情真相,自身也中了刀伤,怕是有暴露的危险。
“没想到河中府竟然还瞒着朝廷这么大的事情,难怪上次使者去河中府宣读诏书,那王重荣也没有太过激的反应。”田令孜慢慢地卷起了呈报,若有所思地说道。
“不行,这件事情太大,咱要赶紧去跟皇帝说去。”田令孜想了想,赶紧起身,向着大明宫内走去。
大明宫内,唐帝正在内宫之中,其正在与几名宰辅谈论着治国良方,自从再次回到长安之后,其就决定效仿先贤君王,亲近朝臣,希望能够将奄奄一息的大唐帝国的命运拯救出泥潭,唐太宗、唐玄宗时期的君臣际会,让唐帝往往神往不已,因此其更加重视对文臣的亲近,但文臣们自从甘露寺之变后,天然地对宦官敌对,使得这些文臣在与君王谈论治国要道之时,不由自主地会暗示君王,要亲贤臣,远小人,至于小人嘛,以唐帝的才情,肯定也是能揣摩出来的。
“陛下,中尉大人求见。”门口的小黄门进门后,跪下轻声传报道。
唐帝不由地皱了皱眉头,他想了想,然后平和地说道,“快快有请田大人。”
田令孜随着小黄门进入了内殿,大明宫的内殿自己是有权利进入的,但是随着皇帝的年岁增加,田令孜慢慢地发现,唐帝和以前不同了,自己已经不能够像之前那样,和皇帝保持那种亲如父子的关系了,权力让皇帝变得成熟,也变得更加冷漠和功利,田令孜只能收敛锋芒,处处随着皇帝意思,但私下里他却更加加紧了权力争夺,让各个养子派往京都附近的藩镇去担任节度使,只要朝外有人,自己又把控朝中的禁军,想来保命是肯定没有问题的,田令孜急匆匆地走到了殿门口,然后定住了脚步。
田令孜整理了下衣冠,然后放缓脚步,弯着腰,躬身走进了大殿,一见到唐帝,便非常麻利的跪拜倒地,他表现出一种极其柔顺的样子。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田令孜对唐帝轻声说道。
“哦?何事呢?”唐帝看着田令孜问道。
“臣刚刚接到一封河中府来的呈报,告知臣,河中府盐池已经接近枯竭,这些年一直竭泽而渔,如今朝廷要花大代价将河中府的盐池收归朝廷,河中府压住这件事情,想要勒索朝廷,此事情千真万确,臣前来禀报,请皇帝明察。”田令孜一口气将事情全部抖落出来,才深深地舒了口气,他知道这件事情是自己提出来的,将来若是出了岔子,朝廷必然迁怒自己,因此一得到韩匡的迷信,田令孜便按耐不住,赶紧进内殿,前去禀报,以撇清自己的关系。
“哦?”皇帝皱起了眉头,他看着田令孜,这要收归解县、安邑盐池的主意是田令孜出的,如今又告诉自己那两个盐池已经废了,让朝廷朝令夕改,成何体统呢?看来宦官真是不可信啊,不堪大用啊,唐帝摇了摇头,暗自叹息着。
(本章完)
第430章 河中府的危机()
朝廷收回解县、安邑盐池的旨意就这样最后不了了之了,朝廷不再坚持,河中王重荣方面也没有再哭诉和申要其他补偿,双方再次回归到了平和的状态。
蒲州城,东面墅里坊,韩匡站在大门口,看着家仆将细软东西陆陆续续搬上了马车,韩匡的表情有些复杂,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如今他要辞别这河中府而去了。
自打上次的呈报送入京师之后,田令孜就向河中府发了公文调令,调韩匡入京叙职,因为信上曾提及韩匡受伤一事,为了避免河中府怀疑,田令孜还催促河中府尽速办理韩匡赴京事宜,并要求王重荣调派兵员护送韩匡入京。
王重荣这边自然是十分乐意,对自己来说,韩匡这个人不过是有一点利用价值罢了,如今已经利用完了,自己自然也就不再需要此人了,将这种人留在身边,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既然朝廷愿意将此人要回,那自己自然还求之不得呢。
韩匡收到了朝廷的来信,心里有一丝内疚,自己为了活命,背叛了朝廷,自己的义父还为了救自己专发文书将自己召回,自己在河中还能眼不见心不烦,可如今要回朝廷之内了,面对义父,自己该如何面对其呢?万一有朝一日被义父发现,自己的谎言被揭穿,那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呢?
韩匡摇了摇头,不敢去想了,自己昨天去军府寻找林辛大人,结果被告知林大人去他地办差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自己又转过头去拜谒节度使大人,结果自己在节度使门口等候了半天,最终等来的却是那句“节帅大人忙,不便见你”的冷冰冰话语。
“河中府呐,”韩匡冷冷地自言自语道,“你们总会遭报应的。”
韩匡的车马在一个清晨悄然地启程了,没有人为其送别,自从明月楼一事之后,之前的那些称兄道弟的朋友们各个都躲得远远的,仿佛自己就是毒蛇猛兽一般。
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
留思芳树饮,惜别暮春晖。
“河中府……”韩匡再次回头看了一眼蒲州城,然后便随着车马队伍黯然离开了。
王重荣在后院花亭内正在与冯骥笑谈着,旁边的仆从慌张地跑了过来,见到王重荣后站在几步外的距离,然后轻声回禀道,“老爷,韩匡刚离开蒲州城了。”
“哦。”王重荣微微颔首,“知道了下去吧。”
待那名仆从走远后,王重荣看着冯骥笑道,“这次多亏了先生的妙计,为咱们河中保住了饭碗呐。”
冯骥没有笑,他看着王重荣轻声说道,“此番计策也是一个缓兵之计,骗的了朝廷一时,却骗不了朝廷一世,那田令孜也是受到了韩匡的蒙蔽,一时信了其的说辞,但事后其肯定还会派人前来查探,况且此番我们摧毁了朝廷的联络站,朝廷能不反应?而且那个王记当铺的王掌柜逃跑了,这个人若是重新回到长安,终究是心腹大患,届时韩匡恐怕就难活了呐。”
“朝廷还不死心?”王重荣有些疑惑,毕竟朝廷刚刚又下了诏书,不再收回解县、安邑的盐池,难道自己还会再打自己的脸不成?
“朝廷如今最缺的就是银子,诺大一个朝廷,每天的花销都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如今蕃镇们都不再像之前那样恭顺,肯老老实实上供的节镇除了京畿周遭那几个,还有哪个?咱们河中毗邻关中,朝廷一直视为门户,如今我们与朝廷保持着一种距离,朝廷总是不放心啊。”
“那咱们该怎么办呢?说实在的,我王重荣确实无自外朝廷之心,不过是想存活下来罢了,如今朝廷暗弱,自顾不暇,咱们也不敢将宝全押到朝廷身上呀!“
王重荣扶着亭栏感慨地说道。
“朝廷积弱,我们自然不能将宝全部压在朝廷身上,如今朝廷宦官当权,朝臣齐喑,权不在当今圣上,旨意尽数来自阃臣,我们还要暗自防备,朝廷如今困难重重,为了军饷粮饷,逼急了,朝廷也有会进犯我河中的可能。”冯骥看着远处低声说道。
“朝廷军队能有多少?”王重荣嗤鼻一笑。
“节帅不可小视此事,我河中兵卒虽然历经征伐,但朝廷如今从蜀地带回来的那些黄头军们现下也被编入了禁军队伍之内,其在蜀地也是非常有名,而且也曾经参与了平定黄巢之役,战力不容小觑。”冯骥提醒着王重荣道。
“先生,你是说我河中与朝廷相持,不一定能取胜?”王重荣有些吃惊道。
“胜算确实不大。”冯骥老实说道。
“那我们应该如何办才好,总不能坐以待毙,若按照先生所言,我河中弱于朝廷的话,那不就如同一块鲜肉放在饿兽面前,朝廷不眼馋?”王重荣担忧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