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注释-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说明“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应当观大节,看主流,而不应斤斤计较于细微未节,更不能抓住一点不放,以小节之过否定大节,把人一棍子打死,把事情全盘否定。
  当然,这样说并没有鼓励你在小节上蓄意越轨犯规的意思,而只是说对人不必求全责备而已。这是需要特别加以指出而不容许钻空子的。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①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①优:饶,余。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
  【读解】
  子夏当然不会想到,他的“学而优则仕”在两千多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时代会成为“孔家店”的弥天大罪之一。批判者脱离时代背景并撇开“仕而优则学”不论,当然是一种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做法。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给儒家“平反”而否认子夏所论读书与做宫之间的密切关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读书人学有所成,考取功名,通过做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这的确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成功的人生道路的写照,也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之路,它所体现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并没有什么特别“罪大恶极”的地方。这就是“学而优则仕。”如果说它有什么问题,那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问题,而不是因为子夏这样说了就有了问题。
  至于“仕而优则学”,那就更没有问题了。做官的人在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就像我们今天的干部到党校去轮训或到干部专修班再去拿一个文凭一样,提高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增长增长理论修养,这有什么不好呢?总比做官之余就去“腐败”,仕而优则“牌”,仕而优则“舞”要好得多吧?所以,“仕而优则学”不仅没有问题,恐怕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风气哩。
  归结起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贯串着“学以致用”、“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其合理的内核,至今也仍然值得我们吸取,而不应该去“批倒批臭”。 
法外有情
  【原文】
  孟氏①使阳肤②为士师③,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④,则哀矜而勿喜。”
  【注释】
  ①孟氏:即孟孙氏,鲁国专权的大夫之一。②阳肤:据说是曾子的学生。③士师:法官。④情:指犯罪的真情。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失去道义,民心涣散已经很久了。如果审案时发现犯罪的真情。应该哀怜同情而不要居功自喜。”
  【读解】
  法内无情,法外有情。
  当一个法官,按法办理案子,自然不应河情。但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形,了解犯罪人的行为动机和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也是完全应该的。何况,在公正审案,公正量刑的同时,对罪犯由于社会的原因而犯罪抱以哀怜同情也是人之常情。谁说法官就非得是铁石心肠的人呢?
  曾子的看法是,一方面要对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原因造成犯罪的人抱以哀怜同情;另一方面不要因为自己审出一个案子而居功骄傲,沾沾自喜,因为这并没有什么可喜的。作为法官,可喜的应该是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做,没有什么案子可审。正如孔子所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必也使无讼乎”就是让人们没有官司可打,自然也就无案可审了。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当法官的也应有这种心理状态才是。或者可以拟为--
  但愿世间无官司,何愁法庭铺灰尘。 
墙倒众人推
  【原文】
  子贡曰:“纣①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②。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①纯即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中国历史上暴君的典型。②下流:下游,地形低下众水流灌的地方。
  【译文】
  子贡说:“殷纣王的坏,并不像传说的那么严重。因此君子厌恶身居低下的处境,怕的是天下的坏处都归到自己的身上。”
  【读解】
  墙倒众人推,恶往一处归。
  所谓“人情看冷暖,世态趋炎凉。”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原来荣耀显赫,如日中天,“咳唾成珠玉,挥袂出凤云”一旦星移斗转,风流云散,甚至身败名裂,那就会墙倒众人推,,被说得一钱不值,甚至连原先的赫赫功绩也往往会被染上一层阴谋的色彩。倒是一切的罪恶,一切的坏名声都被做成大帽子一古脑儿地戴到了那人头上。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子贡不愧为孔门高足,居然敢说出殷纣王并不那么坏的话来,虽然并没有为纣王平反的意思,但说出这样的话来已经是不容易的了。
  更不容易的是他看到了人心的趋向,指出君子可千万不能不慎重,一定不要犯下大的错误,不要让自己处于低下恶劣的被攻击的处境。否则,墙倒众人推,恶往一处归,那任你是谁也是受不了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无论你是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好,只要是在人群之中生活,就要谨慎从事,避免居于“下流”的处境,以免被众人推倒的墙压得喘不过气来。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读解】
  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居于高位的领导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有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为大家都仰望着你嘛。
  以上两方面就是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意思。不过,孟子认为,古代君子的过错的确如子贡所说,像日食月食一样,但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所谓“君子”,却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已完全没有“日食月食”的风度了。(《孟子·公孙五下》)
  孟子距子贡的时代并不很遥远,而我们今天距孟子的时代却是远之又远。“君子”之过,是如日月之食让人仰望,还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呢? 
圣人无常师
  【原文】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②,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①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公孙朝。②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之述孔子自认为是文武之道的继承者。
  【译文】
  卫国大夫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跟谁学的呢?”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圣人之道并没有坠落在地上,而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面,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可以学习呢?他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读解】
  孔子自己说过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所以,他的确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也没有跟什么名教授做过学问,而实实在在是一个“天涯何处无老师”的人。
  所以,当公孙朝向子贡提出问题,要查询圣人的师门时,遭到了子贡雄辩而有力的反诘。按照子贡的说法,圣人无处不可以学习,无人不可以学习,只要是合于文武之道的就行。这种看法在唐代韩愈那篇著名的《师说》里得到了发挥。韩愈说:“生乎是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子贡在这里描述孔子学习的状况。
  圣人无常师。我们这些平庸之人还有什么不可以随处拜人为师呢?由此想到,那些到处炫耀师门,炫耀是某某名牌大学名牌系科毕业的人,说来真是浅薄。圣人没有师门,没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不也照样成了圣人吗?考证历史,许多真正为人类、为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还真的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真的像圣人一样“无常师”呢!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原文】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②,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③,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④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②宫墙:围墙。③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④百官:朝廷办事的房舍。“官”字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才引申为官职的意思。这里用的是本义。⑤夫子;这里指叔孙武叔,与前一个“夫子”指孔子不一样。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