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10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鸟种类繁多,偶尔还能见到水豚的身影,端地是一片鱼米之乡,看起来就是一片富饶之地。

    “你看看这些曲折的鬃岗地形,农业很成问题啊。”彭志成手一指,说道:“不说别的,就说这些被鬃岗围住的洪水,在沙洲或岛屿内部下陷的洼地里要停留好几个星期才能蒸发掉,这还种毛种地啊!即便我们可以组织人手开挖沟渠穿过鬃岗排出积水,然后扩大出很多品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可问题是我们有这必要么?我们国内如今大把的荒地在那空着呢,还都是几万年来没开发过的处女地,何必到白水淀这边来趟浑水呢?”

    “老彭你别给我扯远了,谁说要在这里建农业基地了?”汤圆闻言有些面红耳赤,只听他说道:“我所想的只不过是在这白水淀西岸的河间地区再设立几个正式定居dian,开发本地丰富的森林资源而已。这里的松科树木、柳树、金合欢树什么的非常多,乌江下游靖江县的造纸厂非常需要这种原料,现在你看这里的伐木工已经越来越多了,这粮食总不能全部靠外运吧?还是得发展本地农业以尽量节约资源。不过说起来这也怪了,乌江和河间地区仅仅一河之隔,但西岸却遍布密密麻麻的森林,东岸却只有稀稀拉拉的不成规模的小林子,大部分都是草原,真是奇了怪了,也不知道咋回事……”

    “不过话说老彭啊,你也别小瞧了白水淀。”汤圆继续说道,“前年乌江下游全流域大干旱,大兴县里的农户们就将牲畜成群结队地驱赶到白水淀一带牧养。在那个时候,被鬃岗围起来的洼地里的水可救了大量牲畜的命呢。再说了,据农业部总结的经验表明,在白水淀这一片,如果我们建造起像联合省那样的以堤坝围海式保护工程,那么这些沙洲或岛屿的腹地也是可以作为标准的农业用地来使用的,唔,需要修建的工程有加固鬃岗的设施和预防洪水泛滥的设施,我们在乌江下游一些江心洲或江心岛上所做的葡萄种植园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白水淀这边完全可以摸索着做这些工作。要求不多,只要能提供本地大量伐木工的粮食菜肉日常消耗,另外再因地制宜种植一些速生树木供应下游木材加工厂、木制工艺品作坊和造纸厂生产所需即可。”

    话说这几年来乌江下游的靖江县发展起了一系列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产业,其中靖江造纸厂是木材消耗大户,而大量的民间木制工艺品/家具作坊、木材加工厂等企业对松科树木、柳树、相思木、金合欢树的消耗也相当不小,而这自然只能到河间地区想办法了,盖因乌江东岸的树木非常稀疏,保护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去滥砍乱伐。

    这样一来,国内一些脑筋活络的人便开始联系著名劳工经纪人门德斯、瓦伦蒂诺等在旧大陆招募工人,然后在河间地区砍伐森林。这种活动已持续了七八年之久,至今活跃在河间地区(主要集中在靠近乌江一带)的伐木工人数量已达一两万人之多(包含很多克兰迪工人在内),为下游靖江县及正在修建的西北铁路复线化工程和西南铁路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功劳不可谓不小。

    而人一多自然也需要很多专职农民为他们种地以提供粮食,大兴港对岸的相思乡是一地,白水淀西侧的松柳乡(位于后世阿根廷费德拉西翁一带,属自发形成的定居dian)也是一地——该地主要以相思乡那边没有的松科树木、柳树、金合欢树的砍伐、粗加工为主,被砍伐光的地面目前也和南边一样被收拾了出来,很多年老的意大利、苏格兰劳务工们砍不动树了,便就地定居种起了地,为周边大大小小的伐木营地提供食物。

    这些年老体衰的伐木工在欧洲基本都是混不下去了的无产者,他们或单身、或带着家人渡海来到河间地区后,对于自己能够获得的土地异常珍惜(其实根本没人管,你能开发出来就是你的地),不少人在靠近白水淀的鬃岗地形上修建了很多堤坝,将自家的地或池塘围了起来以免遭洪水侵扰(也能应对干旱天气影响)。汤圆等人就是看到了这些人的努力,于是动了在他们修建的既有堤坝的基础上由国家进行投资,修建更大规模、规格更高的堤坝,将白水淀彻底变成一个为东岸人民造福的水库的想法——这或许需要十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且投资也极为浩大,可有些事你不去做它就永远没法完成,乌江下游也将受到不定期的洪水侵扰,怎么办还是得执委会诸公拿主意了。(未完待续。)

    ps:今天第二更,补了昨天没更的那章。。。更完这章,明早九dian的还没着落……继续埋头码字,明早能不能更还不确定,最近太忙了,大家见谅。

第三百九十六章 河间(三)() 
徐仲武跟着一支探险队进入这片山林已经有好几天时间了。沿着山间小路艰难行走多日,一行人是疲累交加、苦不堪言,不过好在山茶堡也快到了,这令大伙儿略略有些轻松了起来。

    “徐哥,以后那些夷人雇佣兵和克兰迪夫子是不能再请了,一个个惫懒成什么样?一旦有事,就凭他们,我还真不放心。”腰间挎着两把1633式燧发手枪的陈嘉从队伍后面赶了上来,朝领头的徐仲武说道。他们两人打小就认识,感情自是不一般。这次徐仲武带人来到山茶堡一带经营马黛茶生意,陈嘉便跟了过来,兄弟俩算是正式搭伙一起闯天下了。

    对了,徐仲武是东岸富商徐文选的次子,原本在老爹的榨油厂里做做管理,娶的媳妇也是其父生意上的伙伴。原本按照他父亲的设计,徐仲武的一生大概就是在家族企业内厮混度日,只不过,或许是受不了拘束,也可能是忍受不了长兄若无若无的白眼,徐仲武便自己筹了笔钱,然后募了些护卫及帮闲,约了好友陈嘉一起,便跑到偏远的山茶堡一带做起了马黛茶生意。

    话说近些年由于近水楼台的关系,马黛茶这种南美特有饮料在东岸是越来越流行,销量也是与日俱增,而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不然,你以为这么多人跑到河间地区的台地森林里讨生活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抢占当地的马黛茶资源么!

    至于说河间地区的马黛茶资源位于何处,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在后世阿根廷米西奥内斯省的森林南部边缘一带。在这块面积辽阔的土地上,由于少数西班牙殖民者的努力,该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瓜拉尼人)渐渐发展起了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真正的文明,少数用当地岩石材料建成的建筑物平地而起。向外界展示着殖民者们与众不同的地位与财富——当然了,这些地方离山茶堡还有一定的距离,西班牙殖民者们与东岸外来者也隐隐有些不对付。因为“贪婪的东岸人”抢走了大片的森林,而森林里则满是野生的马黛茶。这怎么能不令西班牙人痛彻心扉呢?

    西班牙人不是没有过反抗:向上级殖民政府汇报、唆使信教的瓜拉尼人袭击东岸外来者、在中立的瓜拉尼部落中散播抹黑东岸的谣言(其实是不是谣言还真的很难说)等等一切手段他们都试过了,可在被利益驱使着的一*东岸人的前赴后继之下,势单力薄的西班牙殖民者顶不住压力,只能无奈退让,最终被东岸人抢去了大片野生茶场。

    山茶堡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时任乌江地区警备司令的廖逍遥的默许与推动下,三百多名携带武器的新生代东岸人跋山涉水来到此地定居,然后就地砍伐木材修建堡寨。公然开始了武装殖民——当然对外的名义是进行贸易。

    而在这一批先驱者于河间地区站住脚并将第一批马黛茶发往东岸卖出后,越来越多受利润驱使的商人带着佣兵、雇工们来到此地,抢占野生马黛茶场,一时间周围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好在这样的混乱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有山茶堡这样一个暗地里的殖民机构的协调,各路商人很快就划分好了各自的茶场范围(一如南边相思乡那里划分各自森林范围一样),然后开始各显神通,不断招募人手前来这里采摘马黛茶。

    由于野生马黛茶多长在森林之中,所以这些外来劳工们需要深入森林、历经艰险,才能采得此茶。徐仲武来过此地不止一次了。他清楚那些劳务工们在山林丛莽中披荆斩棘,开辟出小道,然后将马黛茶树上剪下的枝叶成捆地运往集中地(即山茶堡)。在集中地。劳务工们燃起篝火,进行烘烤、焙制叶子的第一道工序,然后再想办法运至三四十公里外的乌拉圭河畔,通过船运送达东岸内陆市场进行销售。

    徐仲武等人便是收购、运输马黛茶的二道贩子,他们在山茶堡一带收购经过初加工的茶,然后再运回东岸国内,利润其实是相当丰厚的。这次他们从河畔码头来到山茶堡(后世米西奥内斯省奥韦拉市)收购马黛茶,数十公里的山路几乎全程都笼罩在了恶劣天气之中,而这显然才是陈嘉口中众人“惫懒”的原因所在。

    徐仲武闻言只是叹了口气。然后拍了拍小兄弟的肩膀,低声道:“我去年托孙春阳南货铺的船队回温州老家请一些乡人过来东岸帮衬。眼看也快到了。等这波族人来到后,我们就把那些贪生怕死的克兰迪人全换掉。做事还是自己人放心,遇到困难时也更加齐心。你也知道的,那几个登州商人以前就遣人回登莱招募乡邻来帮忙,你看现在他们的生意做得有多大,我们得学着点。”

    两人交谈间便随着队伍进了山茶堡。堡内此时已经云集着大量商人,徐仲武放眼望去,只见到处都是在口沫横飞侃价的粗鲁汉子,他们买的大多是马黛茶,少数还买些烟草之类的商品——烟草也是本地种植的,在破坏性的森林采伐之后,本地一些定居东岸农民们开始尝试种植烟草同时进行改良,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并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开始大规模销售。

    而除烟草外,山茶堡乡政府也在乌江地区行署的授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