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10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外一旦前方战事紧张,后方援军也无法进行有效支援。城市中往往人口众多,并有武器储备,甚至建有兵器工坊,即便兵力较少,大的州府可以在短时日内武装成千上万的丁壮参与守城。所以他们即使打不过攻城部队,拖个几十日还是不成问题的。一旦前方军队被消灭,他们腾出手来便可以对付后方援军。

    最后,万一这座城成为孤城,那守军便会玩命死磕。假如军队侥幸绕城成功,并攻下了前方的城池,最后返回来再攻这座城。城中百姓知道全国仅剩这座城池没有投降了,便会与城池共存亡。一旦他们下定必死的决心,那再攻打城池只能造成更多不必要的伤亡。

    由于湖广置司还承担着支援云南和川蜀方面和防御占城侵扰的任务,无法向江东一样将兵力大规模的投入战场。如此随着战线的延长,淮西方面同样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还有随着战场的延伸和地方官员的进驻管理,也存在着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捋顺各方的关系。

    现在江东战事结束,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赵昺考虑再三,随即命倪亮统领御前护军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第五旅和骑兵旅、炮兵旅,移兵平江休整三日,就近补充兵员缺额及辎重粮草,搭乘御前水军的舰船北上盱眙,准备迎战蒙元的侍卫亲军。第四旅则返回临安,警备京师安全。

    政务繁杂,赵昺此次索性令下旨命参知政事王应麟兼任淮南东路安抚使,总领淮东政务,授予其组建州军、任免官员之权,尽快完成对淮东新收之地政权建设,尽快展开人口和田地的普查登记,并收拢流民、安抚百姓等工作。而他则专心谋划接下来的战事。

    又下旨撤销江东制置司,免去赵孟锦江东制置使的职务,改任淮东行军总管,原置司臣僚及直属队转隶总管府。参知政事江璆兼任江东安抚使总领江东政务,并调原常州知州蔡若水为江东转运使兼平江知府,待赵孟锦交接完毕后,即刻领禁军第五军及配属的炮兵第一师和骑兵第一师搭乘第一水师的舰船北上山阳。

    撤销湖广制置司,免去江钲制置使之职,改任淮西行军总管,总领军政。除将先期入淮的第六军和第七军划归其统领外,又将驻沅江的第八军及骑兵第二师、炮二师划拨给其指挥。仍以谢枋得为湖广安抚使,并调蔡乔为鄂州知府兼任淮西转运使;第九军转归枢密院节制,仍屯驻南宁路,仍以防御占城、安南,镇抚诸俚为主要任务;第十军则北调江陵,准备入川增援征西军,并由右相文天祥节制。

    赵昺让马端临起草好诏书,刚想让王德用玺,却突然摆手制止了他,拿过诏书看了看。接着拿起笔想要改动,可又放下,如此犹豫再三。马端临和王德都知道小皇帝行事向来是三思在前,可一旦想好便会坚定的下令执行。但此次却犹豫不决,显然心中仍在权衡,一时难以决断。

    “令倪亮和赵孟锦停止休整,接令后即刻率军北上,不得延迟,在沿途补充辎重弹药,随时做好投入战场的准备!”赵昺思惆再三决然道,“令第二水师刘文俊部,并陆战二旅、三旅北上待命盐州待命!”

    “陛下,是不是太过仓促了,此战御前护军损失较大,又麓战多时,已经是兵疲马乏,不经休整恐影响战力。且大战之后,战场遗尸数万,而如今天气转暖,若不及时处置恐引发疫病流行!”在旁的谭飞提醒道,“再者江浙和两广兵力基本已经抽调一空,一旦有事只留州军恐难以弹压!”

    “朕知道,此战的规模已经超出预期,若是不能击败南下的蒙元援军,两淮将得而复失。但是赢得此战,我们则可赢得数年的安定,两淮得以休养生息。”赵昺略做解释,让马端临重新起草诏书,并取出调兵兵符。

    赵昺当然明白大战之后部队休整的意义,也清楚此战御前护军在会战初期承担着消减敌锋的作用,直面敌骑兵的冲击,因而损失极大,伤亡近万。现在兵员不满编,消耗的辎重未能得到补充,却要马上开拔连续长途行军拔投入下一个战场,对他们实在也是个重大考验。

    但军情如火,敌我双方都在调集兵力赶赴徐州,敌军多为骑军,且又有运河之便,行军速度不会次于己方。而战斗中谁先到就会争取到先机,可距徐州最近的他们也有数日的行程,不过因为缺乏运兵船只,又兵力不足,因此他不得不如此决定。

    对于调度驻扎在泉州的第二水军参战,也是做出了考虑的。当下江浙地区步军虽然几乎被抽调一空,准备全部投入淮东战场,但是江东不必湖广,东部皆是大海,这成了隔绝敌人入侵的天然屏障。且最具威胁的蒙元水军几乎被歼灭殆尽,已经无力渡海远征,抵达江浙地区。而赵昺手中需要一支奇兵,在关键时刻投入战场,以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

    另外赵昺从战报中业已得知,战场上人马遗尸以十万计,臭气十里可闻。而大灾大战之后瘟疫流行几乎已经成了定式,不及时打扫战场,掩埋敌尸,发生瘟疫就是大概率的事情。且战场正处于江东人口最为稠密地区附近,一旦流行起来则会很快席卷江东。但他已有计较,留下了州军协助当地政府处理此事,而这些早有预案,又有江璆坐镇平江,应该能处理好善后事宜的……

第1174章 金汤之城() 
在赵昺下诏全军动员准备徐州后,敌我两军都在快速向战场汇集,淮东地区已经是战云密布。而事务局的情报显示,蒙元侍卫亲军分两路前来:西路从大都出发行陆路经范阳、真定、郑州南下;东路则选择水路,沿运河经南下,兵锋皆指向淮东地区。

    两路来犯之敌虽然同时南下,但是由于现在仍是东北信风盛行之时,行舟南下正是逆风,诸多河段需要纤引才能通航,从而使得两路敌军渐渐拉开了距离,形成西路突出,东路滞后的形势。现下西路敌军已经从郑州渡过黄河,哨探回报他们应是前往汴梁;东路敌军要比西路滞后五日左右的行程,而目的地显然就是徐州。

    赵昺分析从大都南下的两路敌军应是敌主力,他们也意识到己方控制了运河,便掌控了北上的通路,且可直接威胁大都的安全。因而暂时放弃淮西,而将主力放在淮东,他们兵分两路先行分别占据新、旧两条运河上的节点城市,阻断自己北上的通路,并形成左右夹击之势,伺机发起会战。

    对于蒙元的战略,赵昺并不意外,现在己方发起全线进攻,数路大军齐头并进,看似占据了主动。但明眼人不难看出重点还是在淮东,所以将若整条战线比作一条长蛇,则只要斩下蛇头,就能够打乱整个进攻节奏,也会使己方侧翼暴露,失去掩护后也不得不停止进攻,放弃继续北伐。

    现在蒙元军兵分两路气势汹汹而来,赵昺判断应该是欲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与自己一决胜负,这虽说是彰显统帅的开阔眼界,以主力胜负决定区域的归属,可他也清楚越是级别高的将帅,往往越易犯弃小取大最终因小失大的错误。所以对外围据点、关隘弃之不顾以一战定胜负却非明智之举,一旦主力决战失败,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那便是一溃千里的下场,两淮将得而复失。

    徐州之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守方往往处于优势,正是在于其地四通八达,各方面援军赴援极易,给攻方造成极大的困扰,所以赵昺以为此役决战在徐州,但功夫应该下在外围,只有控制了外围据点后再行围城先立于不败之地,再与之决战才是正道。

    赵昺审视着地图,徐州周边可谓是重镇密布,东有下邳、西有应天府(宋之南京商丘)、南有符离及寿州遮护。而他此战的战略目标是夺取商丘,进而收复汴梁。商丘正处于汴梁与徐州之间,于此役而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此城对于宋室来说政治上也极具意义。

    商丘又称宋州,“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梁连其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自古就是重要的流通节点城市。太祖赵匡胤曾在宋州任归德军节度使,被认为是赵家的发迹之地,故建国号为宋朝。

    因宋州是赵匡胤的龙潜之地,所以真宗景德三年宋州升格为“应天府”,取“顺应天命”之意。后于大中祥符七年,又诏升应天府为南京,与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共为北宋陪都。升格后在商丘修建宫室,建设宗庙,奉安了太祖、太宗和真宗的御容。

    宋在都城及一些重要地方多建有神御殿,但多数只有一位或两位皇帝的御容,而南京同时奉安了三位圣君,由此可见在诸宗庙中占据着原庙圣祖殿的重要地位。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宗被女真人掳走。高宗赵构奉太后懿旨在应天府筑坛登基,可称帝不到半年,迫于金兵强大的军事压力,不得不迁都杭州,与金国隔江相峙,开创了南宋。随之金军大举过境,应天府失守,后曾在金末短暂收复后,又陷于蒙元手中。

    不过商丘出了两位‘开国之君’,其重要地位依然不失,若是赵昺再次收入手中,正可彰显自己‘中兴’之功。但是商丘距离盱眙尚有七百里之遥,若是沿运河孤军深入即便收复商丘,而周边的重镇仍处在敌军之手,很容易被截断后路,坐守孤城也难以长期坚守。

    因而赵昺在次日又发布诏令,命陈凤林兵出山阳,渡过淮河攻打下邳,取得前进的桥头堡,并阻挡蒙元水路敌军顺河而下;又命都哥率兵五千出泗州沿淮河向西攻取符离,阻敌出援寿州;同时严令禁军第二军都统刘志学加紧攻城,采用一切措施尽快收复寿州,保护大军的侧翼,并伺机渡河北上收复淮南……

    “诸位以为如何攻城?”刘志学接到圣旨后,立即召集众将议事,商讨如何尽快攻取寿州,但是半天众将都沉默不语,他只能出言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