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宗明天下-第14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允没有指出他话语中的错误,而是说道:“我知晓关东面积广大、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可以容纳许多人口。问题在于,我怎么增加给你们两个藩国的人口?西域需要人,汉洲需要人,南洋需要人,甚至印度、孟加拉和马达加斯加岛也需要人,这么多地方需要汉人,我从哪里变出人来给你们?”

    “关东为何排在后面?”允道。

    “因为关东根本不必担心有别的国家来争夺。”允给出了真正的缘故。“西域临近天方,离着拂也不远,压力巨大,需要许多汉人稳固藩国;汉洲土人众多,虽然他们已经自认为是汉人,但毕竟不是真正的汉人,还需要更多的中原子民前往汉洲;南洋虽然也没有能抗衡大明的强国,但土人比关东要多,需要尽快让汉人布满这些番国。这样算下来,关东只能放在后面。”

    “臣等明白了。”朱松与朱允只能沮丧的说道。

    “说了不要自称为臣。”允又道:“不过我也不会完全置关东于不顾。”

    他指着地图,沿着山海关辽西走廊沈阳中卫城开原长春等地,一直到永明城用指甲划了条线,说道:“我打算沿着这条线修建一条轨道。有了这条轨道,就能将英永二藩与华北连接起来,促使更多汉人自发来到关东。”

    “有轨马车能运送的东西不多,运力有限。”允说道。他在自己的封地内从永明城到乌苏里江沿岸的虎林城已经修建了一条轨道,运力远远比不上河运。

    “总比连轨道都没有强。而且很快,轨道能够运送的东西就会多起来,即使仍然比不上河运,但也相差不远,而且速度要快得多。”允说道。

    “还有这样的事情?”朱松与允对视一眼,都不大相信。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你们随我回京亲眼瞧瞧就能明白。”允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这样说道。

    “那弟弟就与二十叔一起随同皇兄一起返回京城。”允答应道。

    说过这话,允就没什么正事要与他们叔侄说了,又随意聊了一会儿,已经到了午时。朱松与朱允先一步向膳堂走去,允与适才在一旁的文垣落在后面。见离着叔祖叔叔已经有了几步路,文垣低声说道:“爹,听适才的谈话,爹爹放弃五十年内撤销英永二藩的打算了?”

    

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 
“只能放弃。”允说道:“现下,哪怕五十年后撤了英永二藩,关东被汉人占据的土地也不会有多少。而且关东虽然地广人稀,但气候寒冷,今后二百年还会越来越冷,百姓不会愿意迁移到关东的,关东的百姓反而想要迁移入关。如果没有藩国统治,汉人占据之土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为了维持汉人在辽东以北的关东之地的统治,只能让这两藩继续存在了。不过你尽可放心,虽然这二藩距离中原极近,但人烟稀少,除非中原大乱否则绝不可能进入中原夺了皇位;若是中原真的大乱,由同姓诸侯王夺取天下,总比让反贼夺了要更好,起码,不会大肆屠戮宗室。”

    允的话很有道理,文垣也没有反驳,而是说道:“这样说来,未来百年,关东的藩国不撤藩,西北西域的藩国不撤藩,汉洲的藩国始终不会撤藩,要撤藩的就是南洋的藩国了?”

    西北的藩王不撤藩,也是允早已定下的,也与文垣说过。嘉峪关以西的地方倒不是苦寒之地,但这些地方距离大明京城太过遥远,以这个年代的通讯水平,不,哪怕以一百年后,两百年后的通讯水平,根本不可能在维持中央集权的同时将当地变成汉人的土地,只会是绝大多数地方当地人自治,少数城市及近郊被官府控制。为了能够扩张汉人的地盘,也只能维持分封。

    “只有南洋藩国。”允说道:“南洋藩国离着京城的距离不比关东近,但气候湿润,人烟较为繁茂,两广福建一带的百姓早在唐代就有下南洋的先例,宋代中原沦陷于蒙古人之手前后更是有许多百姓前往南洋居住,即使撤了藩朝廷直辖,也不必担心汉人不再增加;唯一可虑者乃是因地方官处置不当致使当地人造反。所以为父在建业初年于南洋册封藩国,一是快速增加南洋汉人,二是在当地形成处置许多事情的惯例,后来的官员只要遵循藩国时期的惯例即可,不会轻易招致当地人造反。”

    “不过即使如此,你也不必急于在南洋撤藩。”允继续说道:“为父之后在位的这二三十年,就是逐渐将南洋番国的国君废除,或者识相的加封公侯之爵让他们来京城享福,让国君全部变成朱姓国君。”

    “你将来继位后要做的,是用各种法子削弱南洋的藩国,比如以不恭敬为借口削越藩几个县,划归广西省管辖;以及在南洋显示朝廷的权威,让藩国百姓知晓原来在国君之上还有一个朝廷。若是有坚决不服从朝廷的藩国,也要出兵惩罚,但不要废藩置府县,而是换另一朱姓子孙为国君。”

    “另一方面,你又要支持南洋的藩国在文化上教育当地人,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汉人,坚决不愿做汉人的要斩尽杀绝,使得认为自己是汉人的人越来越多,直至占据大多数。”

    “等为父的孙子,也就是你的儿子继位后,再实行推恩令,打碎藩国使得他们完全不能反抗朝廷,再逐渐撤销藩国设置行省、府县,完成撤藩。”

    “是,儿子知晓了。”文垣答应一声,但想了想又道:“父亲,儿子听起来怎么好似汉初,汉高至汉武逐渐撤销东方的诸侯王之故事?”

    “你说对了。”允笑道:“为父就是仿效汉初的做法。”

    “为父对南洋要做的,就好似汉高祖,首先让南洋所有番国都向大明称臣,之后逐渐将这些番国变成藩国,国君变成大明宗室。”

    “你要做的,就是汉初文景二代皇帝的作为,逐渐增强对南洋藩国的控制,在文化上统一南洋,显示朝廷的权威。”

    “你儿子要做的,就是汉武帝的作为,最后完成撤藩。”

    “父亲,撤藩将南洋收归一统,非要这样复杂么?”文垣又想了想,忍不住问道。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疑惑。允之前并未这样清楚明白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文垣,但文垣大概也知晓。他对此就有些不解:南洋番国这样弱,联合起来也不是大明的对手,有必要历经三代人,又采用如此复杂的手段将南洋收归朝廷么?

    “有必要。”允回答:“你以为将南洋收归一统,最大的问题是大明的军队是否能够攻灭南洋的番国?不,不是如此。最大的问题,是大明与南洋番国的文化,或者说大明官府与南洋官府的治国治民方式,百姓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不同。”

    “而人,任何十分伟大之人,在有生之年能做的事情很多,但能改变的观念很少,已经成年之人的观念是很难被改变的,文化习俗也同样如此。若是没有藩国作为缓冲让南洋的文化逐渐接近大明,灭亡南洋的番国后立刻收归朝廷直辖,派到南洋的官员按照中原的法子统治南洋百姓,必定会因文化冲突导致此起彼伏的造反。”

    “但好在,带有旧想法的人会死。只要藩国治理得力,将中原的文化习俗灌输到新一代的当地人之中,就能消除文化习俗的不同。到了这时,废藩置府县的时机才成熟。所以,为父要用三代人的时间彻底收服南洋。”

    “儿子明白了。”文垣这次十分正式的对允行了一礼。

    “你明白就好。”允拍了拍他的肩膀。

    “三哥,该用膳了。”这时从不远处传来这样一句话。允抬头看去,就见到昀芷站在用膳的房屋门前冲着他喊着。

    “这就去。”允答应一声,与儿子一起走进房屋。

    “昀芷,我瞧着适才允是在与文垣说话,而且说的应当是正事。你就不怕这一嗓子打扰了他们谈论正事?”宝庆这时走到昀芷身旁,轻声说道。

    昀芷没有回答宝庆的话,打个哈哈过去了。但她在心里想着:“三哥那时的表情,分明是正事已经说完了,我才敢喊那一句话。不然你以为我敢随意打断三哥说话?”

    吃过午膳,下午允与英永二王一起在山海关附近转了转;第二日一行人连带朱松朱允一起启程前往北平。不过允却没有前往,他再次来到天津,坐上返回汉洲的船,离开中原。

    允对与他分别颇为不舍。少年时的算计早已过去,剩下的都是兄弟情谊。允封在汉洲大陆,十多年才返回中原一次,今生未必能够再见到。即使明知允不不可能不返回汉洲,但允仍然紧紧拉着他的手。

    允也颇为不舍,眼泪在眼睛里打转。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说道:“咱们兄弟今日散了,明日未必不能再聚,何必惺惺做小儿女态。”

    一边说着,他松开抓着允的手,朗声说道:“待到来日,我再次返回中原,再把酒言欢。”言罢转身离去。看着他的背影,允抹了一把眼泪,也转过身不再看他。

    文垣有些诧异于二伯与父亲的表现。在他看来,这样洒脱的表现应当属于他父亲,而非二伯。好奇之下他询问四姑昀芷。昀芷听到他的问题轻笑了一下,说道:“若是你有一日与文圻分别,你就明白了。”

    之后众人来到北平。允在二十多年前也曾来过北平,在原燕王府门前不由得又是一阵唏嘘。不过原燕王朱棣并不在北平,而是在苏藩,而且在苏藩活得好着呢,焕发出了第二春,苏藩这些年东征西讨的功绩起码有五成应当算在他身上。允也只是唏嘘一阵罢了。

    离开北平后,允开始返京之途,经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大名府等地来到开封,见了朱与朱有炖父子。朱有炖仅比允小三个月,今年也已经四十岁,但至今无一子一女。他自己也对有孩子死心了,又不愿抱养兄弟的儿子,已经决定让弟弟朱有成为王位继承人。朱不喜欢朱有,但朱有是嫡次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