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有钱人-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见很快分成了两派——文官之中占大多数的,都主张无论如何困难,都要增援朝鲜,要是失去了这个第一属国,就实在太伤面子了;而另一边,则是在辽东督军的老督师孙承宗,他认为眼下大明国内兵员尚且不足,根本没有余力出兵朝鲜,要是贸然出征,反而会导致中原空虚,难保狡诈多谋的皇太极不会调转枪头,重新攻击中原。

    两派意见争执不下,最后还是把问题推到了崇祯皇帝面前。崇祯也是左右为难,只能去征求新任的内阁首辅温体仁的意见。

    温体仁本来就是个没有意见的,是出兵增援还是坐视不理,在温体仁看来本就没有什么区别,可既然崇祯皇帝问了,他却也不能没有个意见。

    思前想后,温体仁还是决定揣摩皇帝的心意,顺着崇祯皇帝的意思说话。

    要说温体仁百无一用,唯有对崇祯皇帝的心思了若指掌,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是个极重面子的主,天朝上国的身份和地位摆在这里,让崇祯帝打心眼里是准备帮朝鲜这个小弟弟一把的。

    于是温体仁下定决心,上书进言: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乃是因为有无数下国小邦的朝贡,若是就连朝鲜这样的属国之首都无力增援,那其他国家便更会轻视天朝上国,大明便也因此国将不国。

    这番话果真说到了崇祯皇帝的心里,立即将内阁首辅大加赞赏一番,随即决定出兵朝鲜。

    可作出决定固然方便,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其中千难万难,汇聚成一句话:没兵、没钱!

    如今朝廷既要平息民变、又要抵御满洲,现在手里掌握的兵力都指望着一个当两个用,又哪能分兵赴朝作战呢?况且如今侵略朝鲜的,乃是最精锐的满洲八旗兵丁,兵派的少了、派的弱了,根本没用,与给皇太极送人头没有多大区别。

    算来算去,崇祯皇帝只能决定:动用姬庆文的明武军。

    虽然明武军兵力不过两千人,又在江南同朝鲜远隔千山万水,可眼下明武军却是大明朝廷之内唯一的可以随时调动的机动力量,不用它就等于无兵可用了。这还是第一层原因,还有一层不能明言的原因,就是姬庆文这厮有钱的紧,派明武军出征,朝廷只需要象征性地付一些军饷,其余缺口和亏空姬庆文自然有办法解决。

    当然了,只派两千人的明武军兵力肯定是不够的,朝廷又从各地卫所调集了两万来人,陆陆续续赶往朝鲜会同作战。

    其实崇祯帝还打算征调四川土司秦良玉家的白杆兵的,只是因为四川路途遥远,又有蜀道阻隔,往返一趟至少需要大半年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便索性作罢了。

    一道调兵的圣旨传来,放在姬庆文的桌案之上,姬庆文却没有丝毫惊讶,因为这个消息,他早就已经知道了。

第四四一节 发兵朝鲜() 
要说李元胤这么多年锦衣卫的俸禄毕竟没有白吃,用着姬庆文的钱,没花多少时间就建立起一张覆盖整个大明朝的情报网。

    这张情报由三教九流、七姑八婆、乞丐混混等人组成,人脉范围虽然极广,骨干却是十分精炼,只有李元胤、李岩和姬庆文三人才知道这张情报网的概况。

    尽量缩小和收敛的内核,保证了情报网最重要的两个要去:机密和迅速,至于情报收集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两点面前就显得不甚重要了——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宁可不去侦查,也不能暴露这张情报网的讯息。

    然而奉旨出兵朝鲜,乃是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这样的事情,自然瞒不过李元胤的目光,也瞒不过姬庆文的耳朵。

    原来是李元胤通过沈良佐的门路,暗中收买了在乾清宫端茶沏水的小太监。而崇祯皇帝在同温体仁密议之时,就是这个小太监当值,听到消息之后便假装顺口说给了李元胤留在宫中的内线知道。

    内线得知消息之后,便趁着出宫采买物品的机会,告知了在京师经营姬氏钱庄的多九公。多九公是个老江湖,又对姬家忠心耿耿,知道此事不可大意,便派儿子小多子以核对账目为由,带着消息、骑着快马,立即南下给姬庆文报信。

    古代传递信息,虽然有烽火、信鸽等许多比骑马传递快得多的手段,可是烽火台传递的信息内容太多单一、而信鸽则要考虑能否飞到目的地和会不会半途被人截杀等原因,都不是十分可靠。

    真正机密紧要的讯息,还是得依靠得力的人力传递。

    小多子便是这样一个得力之人,他跨马加鞭、日夜兼程,花了五天时间终于将消息送到姬庆文手中,比传递军情要务的八百里加急快递还要快了三天。

    可别小看这三天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已足够姬庆文做细致的商议和完全的准备了。

    其实按照姬庆文的打算,眼下他现在并不愿意就这样贸然出兵北上。因为通过崇祯三年左右的一通神操作,直接威胁大明朝廷统治的满洲皇太极和西北民变已经被姬庆文用各种手段打压下去了,只要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变故,崇祯初年的局势已然稳定下来。

    而姬庆文正是要利用这种稳定的局势,继续赚取大量白银、开展土地改革、推广新引进的农作物、编练明武军将士、修建大海船等各项工作。并且这些工作的重要性,比起压制满洲八旗和西北民变来,一点也不逊色。

    姬庆文自己心里也明白,明末崇祯年间经历了一场气候异常寒冷干旱的小冰期,造成了灾害不断以至让朝廷无暇赈灾的局面。因此留给姬庆文可以安心大展拳脚的时间并不充裕,迫使他不得不多管齐下地部署和开展各项工作。

    饶是如此,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灾害带来的进一步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姬庆文自己的预料,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皇太极独辟蹊径、铤而走险地攻打朝鲜,而崇祯手里则是无兵可用,只能千里迢迢调动远在江南的明武军前往增援。

    对于即将到来的崇祯皇帝命令姬庆文出兵北上的旨意,姬庆文身边之人的意见并不完全统一:

    在谋士李岩来看,若是奉旨前往朝鲜增援,那势必要同满洲八旗精兵正面交锋,而现在明武军练兵尚未成功,兵员还有一千来人的缺口,许多战术还没有经过细致演练,因此还远不到同皇太极开展最终决战的时候。为今之计,只能阳奉阴违,先接下旨意再慢慢北上,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运用姬庆文在朝廷里的复社清流势力,游说崇祯皇帝收回成命。

    而在领军作战的杨展看来,现在出兵朝鲜也并无不可。明武军名义上的主帅当然是花钱发饷的姬庆文无疑,可实际上每天负责训练的却是杨展。因此来说,没有人比杨展更清楚明武军的实力。在他看来,明武军已经具备了同八旗精锐正面交锋并取而胜之的能力,出兵朝鲜则正好可以检验一下前阶段训练的成效。毕竟明武军已经整整一年没有上阵杀敌过了,还有五百多新兵更是从没经历过战阵。

    这两方意见,都是在为姬庆文考虑,偏偏又是意见相左,谁也不能说服谁。

    这下连姬庆文自己都有些难以决策,忽然想到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叫做“袁崇焕”的家伙,这家伙做了几年的蓟辽督师,对辽东整体情况的了解,只屈居于孙承宗之后而已,正好可以向姬庆文提供重要的参考。

    从刑场之上被姬庆文硬救下来的袁崇焕对姬庆文十分客气,斟酌着语句将分析了李岩和杨展两方面意见的利弊,又介绍了辽东和朝鲜的实际情况。

    只听袁崇焕说道:“朝鲜国小民弱,若是皇太极决意攻打,断然没有能有坚守的理由,一定会是大水崩沙、势如破竹,只要国朝不派兵增援,那朝鲜灭国便在旦夕之间。而朝鲜一旦灭国,或者被皇太极所全部占领,那就会成为大明辽东守军的心腹之患——皇太极拿下了朝鲜,便解决了粮食问题,同时可以利用朝鲜的地理位置,向西牵制辽东防线、向东同倭人勾结、向南又可以威胁山东,到时候朝廷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因此来说,出兵救援朝鲜,就是救援中国,其实是一回事。”

    这几句话还真说到了姬庆文的心里,让他顿时想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于是姬庆文力排众议、下定决心,支持袁崇焕和杨展的意见,立即开始做发兵救援朝鲜的准备。

    李岩的意见被驳,心里自然不高兴,不过他的气量比起寻常读书人还是要宽阔不少的,随即将心底一丝丝不快扔到了九霄云外,帮着姬庆文开始做出兵的准备。

    既然是要援助朝鲜抵抗满洲八旗精锐,那出兵必然不能有所保留,必须全军出动才能有取胜的希望。因此,此次出兵朝鲜,姬庆文在江南不留下一兵一卒:两千明武军将士全去了、八十义乌矿工全去了、就连在码头里做工的一千五百多码头工人(现在已经是造船工匠和水手了)也全都去了。

    这样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要穿越小半个中国,从江南驰援辽东,且不论是不能真的能够战胜皇太极,光是平安抵达已经沦陷了半壁江山的朝鲜国内,就已经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

    因此,姬庆文打算放弃原先传统那种靠两只脚走路北上的方法,也不愿意动用漕运总督名下的漕运用空船,而是另辟蹊径地提出可以让麾下将士就在淀山港登陆上船,并乘坐姬庆文新打造的那艘战船,从海上增援朝鲜。

    中国古代素来偏重土地而轻视海洋,姬庆文想出来的海上运兵的方案,在后世人开来不过是一场安全潇洒的游轮巡航而已,可在故人开来却是标新立异、闻所未闻。

    不过李岩等人也都是才智过人之士,细细一想也觉得姬庆文的主意乃是眼下最好的运兵之法——不但快速,而且省事,既能够防止明武军将士的体力在长途行军过程中有所损耗,又免除了同沿途的官员打交道的麻烦。

    于是这几人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