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纹秘境-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怪蛇已逃的无影无踪,大伙悻悻而归,原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万万没想到隔天早晨村里头就发生了一件惨剧。

    火烧怪蛇的第二天早上,有村民到大牛家借农具,千呼万唤就是不见大牛有回音,连他家平常都早起的老娘也没有动静,村民好奇便推门进去看。刚跨进门,里面恐怖的一幕吓得他一个踉跄,连滚带爬逃了出来。此时的大牛家已经被群蛇占据,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到处都是蛇,看上去黏糊糊似的让人起鸡皮疙瘩。而这家里的主人大牛和他老娘,身上衣服已经千疮百孔,凄惨的倒在蛇堆中早已死透。

    颤颤巍巍逃回的村民,很快将群蛇来报复一事传遍了整个村子,一时间村子乱成一锅粥弄的人心惶惶,大家纷纷收拾行李出逃避难。

    说来也巧,这天刚好有两道士途经此地,见整村的人奔逃,便上前询问缘由,等他俩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告诉村民,定是村里的人害了蛇王的幼崽,所以才引来了它的报复,如果不降伏蛇王整个村子都将遭殃,严重的话甚至人畜全死。

    听了道士的话全村老幼哀嚎一片,恳求道士设法相救,毕竟自祖辈就定居此处,少说已有几百年,更何况全部的家当还都在这个村里,哪能轻易割舍。

    道士自知道行尚浅,但见整村的乡亲们要背井离乡,心中不免有些伤感,一番思量商议后他们决定冒险一试。道士与村民提议,留下一个熟悉环境的村民带路,其他人退到方圆五里之外,三日内这个村民如果能安然下山,那么大家便可返回家园。

    村民们自然依言行事各自退去,只留下一个叫愣头的村民,道士稍作交待便与他徒步进村。

    三人刚进村不久,就发现有不少蛇出没,想来这个时候,村里大半都已经被蛇盘据。正所谓擒贼先擒王,他们决定先退出村子,绕道到后山去找蛇王。在愣头的带领下先是到了烧蛇处的山沟,一番查看后没什么发现,随后他们进入了蛇王消失处的密林。

    蛇的栖息环境因生活习性不同而有差异,如金环蛇多在丘陵山地,水域附近活动。银环蛇多在水田,塘边及低洼湿地,眼镜蛇常在丘陵山坡及山脚下的灌木丛中,平原的则多在墙基,石缝处、坟堆、向阳山坡处活动。五步蛇一般在树旁、阴湿石缝、杂草中、溪旁石下活动。蝮蛇更喜欢在颓墙,废墟及村落前后的菜地中。根据村民们的讲述,两道士认为这条蛇王多半是眼镜蛇或是五步蛇,根据这一判断三人专门找类似环境的地方。没过多久便在山腰处找到一片乱坟堆,看样子都是些年代久远的无主坟,大多破败不堪。

    这里说的蛇王可不是养蛇能手,而是真正的群蛇之王,它有着别具一格的特性,比如行动迟缓、神态高傲又悠闲散漫、喜好晒太阳,其中体型娇小是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别看它小,能耐却很大,一般常人手段根本奈何不了它。蛇王自然有王的威严,它一般独处,其它蛇不敢靠近,它也有自己的领地,蛇王所在的地方,方圆几公里内所有的蛇全听它号令。

    中午这个时候,蛇王一般会找个舒坦的地方晒太阳,不过昨天受了惊扰,今天怕是不大愿意出门。

    两道士绕着坟堆观察了一圈,都认为蛇王多半藏在其中,他俩琢磨了一下,分别捉了一只青蛙和一只鸟来。随后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些家伙事,有各种鬼画符、雄黄酒、糯米、几柱香、还有把开山刀。道士找来绳子把青蛙和鸟儿各自绑到一柱香上,然后再把两柱香插到乱坟堆旁空地的中央点燃,最后在蛇王可能会经过的地方洒下些糯米。全部弄好之后他们退到隐蔽处,其中一道士用开山刀在自己的中指划了一道口子,挤出一点血滴在符纸上,将它贴在自己的后颈。又点了一支香握在手里,然后双膝跪地低头默念咒语。而另一道士则提起开山刀,往刀锋上喷了些许雄黄酒后静立一旁。

    楞头看着两人行事,二丈摸不着头脑,在一旁紧张兮兮东走西转,被道士喝令躲避到远处去。

    绑在香上的青蛙和鸟,行动受到了约束开始挣扎,努力着摆脱束缚。差不多香燃到一半的时候,乱坟堆中有了动静,只见一条小眼镜蛇悠哉悠哉,从破坟的乱石堆中伸出脑袋,显然蛇王注意到了这边鸟的动静。

    两道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蛇王,心跳越来越快紧张的不得了,他们心里明白,凭自己的道行即使侥幸能斩了蛇王,也难免要被反噬。世间凡有天慧之物必有灵性,灵为命始所以原本应该各行其道。无奈,各有所命,这蛇王即将危害一方,又无巧不巧被两道士碰到,道义责任所在,不得不出手除之。

    蛇颊窝就像是红外线接收器,靠它和舌头从外界探测搜集空气中的气味,以此来判断周围环境和捕捉猎物。眼看小蛇王探出石缝,稍犹豫了一会儿便慢悠悠地爬出洞来,奔着小鸟的方向游去。在它经过的地方都洒了特殊处理过的糯米,这是为了掩盖道士活动后留下的气味,也能起到一定的麻痹效果。

    没一会儿工夫,小蛇王便到了鸟儿身旁,然而它却没急着下口,反而竖起脑袋直勾勾的盯着那柱香看,好像被袅袅升起的烟柱所吸引,蛇头也跟着一块左右摆动起来。

    这一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凶险万分,手举开山刀的道士,两手已经冒汗微微的颤抖,他俩施的法术叫降头术,稍有不慎同伴将身首异处。

    降头术本是东南亚地区的一种巫术,是从印度教传来的,当年唐三藏法师到印度天竺国拜佛取经,其中便有一部此术经书。唐僧回国时,路过安南境内的通天河,有一乌龟精想害死唐僧,虽然没有得逞,但是所带的部分经书沉入了河中。小乘的谶也就是降头也在其中,后来被暹人捞起,机缘巧合下又流入到了云南道教的道士手中。由此创立了茅山道,茅山的法术和降头因此而来。

    中国古书记载,茅山是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的一个山名,汉朝时期的茅盈和他的两个弟弟茅里,茅固在此山居住。茅山术就是他们所创,后世称他们为三茅君,张天师的五雷正法,道家另一支派的圆光术,祝由科等术,都是茅山的法术。

    茅山术中的降头术,据说修炼到成功时,人可以将自己的头连肠带肚,一起脱离腹腔,腾空而出。也有人说,这种脱离躯壳的现象,是法术没练成功的结果。这种术师称呼为丝罗瓶,与一如常人修炼成功的术师比,有其不一样的特征,修炼成丝罗瓶的术师瞳孔中,没有对方的倒转人像。

    降头术让心术不正的人修炼,就是一种巫术,邪术,最臭名昭著的有五毒降头术,阴阳降头草,都是害人无数的妖术。而茅山道士修炼的降头术,已经作了改良升华,更像是种意念术。

第三十四章 血咒() 
无论是心术不正者修炼的邪术,还是道士修炼的意念术,其最重要的血咒仪式是不变的。这仪式的行使很简单,即降头师在降头时,用干净利器割破自己的中指,挤出一滴血置于下降之物,配合咒语即可。可以说降头与血咒是坚不可分的一种关系,因为降头师下降头时,他必须要用自己的精血为引。实施降头术的过程是非常凶险的,如果降头术被破,降头师也会被降头术反袭,功力不足的降头师极有可能因此破功,甚至倒送一条性命。即使降头师功力深厚,十之八九也会被降头术反噬,而大伤元气。因此,降头血咒不施则已,一施必得见血。

    这两个冒险施术的道士,就是巡游至此的茅山道士,不过这降头术不是轻易能修炼成功的,看之前他们谨慎犹豫的态度,估计他俩心里也都没个准数。

    不过既然敢冒险一试,想必其中基本的门道还是懂的。比如这绑着猎物的香,在下降头时就有特殊的功用,它不同于普通檀香,多加入了几味草药,有迷魂定身之效。一些修行者喜欢在打坐入定时点上一支,有助于他们更快进入状态,在施降头术中使用,其效果和目的都是一样的。

    之前两茅山道士已将血咒仪式做完,现下提着开山刀的道士躲在暗处,紧盯着蛇王的一举一动。起先蛇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好似还有点贪玩,可慢慢的神态开始变的有些恍惚,晃动的脑袋也逐渐平复了下来,直到石化般一动不动。道士知道,蛇王的心神已进入混沌状态,但最关键的时刻还未到来,他的同伴必须契合蛇王,引导心术进入混沌,才能用意念能进行转移,也只有如此降头才能成功。所以他必须同时仔细观察同伴和蛇王的状态,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此时双膝跪地的道士,如同法场即将被斩首的犯人,嘴里念念有词的咒语越来越轻,现场的氛围犹如进入了慢节奏,时间慢慢流逝,忽然他全身轻颤了一下,随即一切又都静止了下来,一人一蛇好像都被凝固了一般。

    提刀道士心知,最佳时机已到,他一咬牙迅速地手起刀落,砍向同伴的脖颈。这一刀下去如同砍在了棉花上,被砍的道士闷哼了一声,吐出一大口血后瘫倒在地,直接昏迷不醒。再看那蛇王,它的七寸处鲜血如注,躯体在地上疯狂蠕动针扎,脑袋却耷拉着被甩来甩去,细看之下尽还有一丝皮与之相连,并未完全斩断。

    世人都知道即便斩下蛇头,身首异处的蛇还能活很久,更别说还未全部斩断的蛇。最最要命的,这还是条蛇王,诺等它神魂归位后躲到暗处修养,过不了几日便可恢复如初,这一点道士心知肚明,所以他绝不能让这一幕发生。茅山一派的降头类似意念转换,降头术中下了血咒的符,就是要施法下降头之物。想到此处道士立马去翻看,另一道士后脖颈上的血咒符,果然同伴的脖子安然无碍,不过那张符也未尽数全断。看情形是他下刀时方位出了点偏差,所以才造成了如今这个局面。事以至此自责也无济于事,见那蛇王拖着脑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