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栖田记-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婆,你瞧瞧,你家孙女我多么良善孝顺,在得知叔翁受伤后,立即把家中所有的银钱全部拿了出来给叔翁看病,看在大娘这般知理孝顺的份上,想必阿婆,叔翁,姑母,婶娘你们不会再眼睁睁看着村里的流言蜚语肆意乱传罢?”这是萧楠离开朱氏家前,一边慢条斯理的拿起那十两银子往怀里塞,一边笑眯眯的对着卷缩在一起,瑟瑟发抖的朱氏母子婆媳四人说的话。

    有了朱氏母子几人的出面,关于萧楠射伤萧承文的谣言一事很快平息,这件事对萧楠来说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转眼就被她丢到了脑后,萧楠好不容易在遥远的时代醒过来,可不是为了来与一些不相干的极品干仗的,她只想好好的经营打造一个座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悠然农庄,安安静静的做个采菊东南山,悠然见青山的幸福田舍翁,哦,不田舍妇!

    林氏听完萧楠的解释,只轻轻哦了一声,没再纠缠这个话头,转而与萧楠讨论起关于梓修上学的事,若在今日之前,林氏可能不会与萧楠多讨论此事,可经历了今日之事后,林氏心底不自觉的已将萧楠当成了家中的主心骨。

    桑榆村的孩子上学有两个可选渠道,一为私塾,一为官学,青孚镇设有一所官学,按综合条件来讲,官学是青孚镇所有学校中实力最强的,但林氏似乎有点难言之隐,既想将梓修送进官学,又有些拿不定主意。

    萧楠不知她在纠结什么,问了几句没问出所有然后,便开口道了一句:“既然阿母拿不定主意,等我明日去外祖翁家问问外祖的意见吧。”其实在萧楠看来,梓修才七岁,就让他在村里的私塾上就挺好,以她和林氏的水平再加上梓修的天份,即便本村私塾教书先生的水平一般,她也有绝对的把握让梓修不比镇上的任何同级学生差。

    不过鉴于林氏的纠结,而她到底才十一岁,有些话不合适说,便找了个理由,顺便去镇上转转,若官学里的老师当真很了不起,把梓修送过去也没什么关系。

    话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当前的历史背景,萧楠这些日子通过家中存留的各类书籍的了解,已确认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宋朝,目前在位的是宋真宗赵恒,不同的是,这个时代与她熟知的历史颇有些差异,比如说宋太宗在位时间是年,比历史上多了一年,真宗赵恒比历史上出生晚了两年,还有许多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东西都出现了。

    比如说比如精盐的科学简易提炼法、棉花的大规模种植和利用、棉纱和酒精的普及,以及辣椒这些调味品的引入等等,还有燕云十六州,目前已有一半回归到了大宋的版图之内,而这一切的改变皆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便是书中屡屡提及的户部书江佐朗。

    萧楠看到江佐朗这个名字的时候忍不住哑然失笑,这个江佐朗百分之九十以上与自己一般,是来自后世灵魂,而且此人未来宋之前,大概是琅玡榜的粉丝,很是欣赏江佐梅朗,这才取了这么个名字,据书中相关资料判定,此人目前的年纪约莫五十来岁,入朝则在三十年前,精盐制作和棉花被大规模种植就是在他入朝为官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

    而他本人也借凭这两件事一路平步青云,精盐提炼的简化,棉花大批量丰收,以及棉布,棉纱等等各种由棉花为主材料的产品纷纷面世,还有酒精的应用,让宋朝的经济和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淳化四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借凭国力大涨,再次兴兵伐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一血大平兴国四年北伐大败之耻,只是宋的国力虽然大涨,可某些本质上的东西想要改变却极为困难,比如说对出色的武将始终不能完全放心,这一仗宋太宗虽然精心准备良久,这一战也足足打了近二年时间。(萧大朗入伍就是在这段时间被征进兵营的。)

    宋太宗好不容易将燕云十六州拿下八州之后,再也无力挺进,再加上长时间的大规模交战,国力也有些支持不住,好在宋军没有余力,辽也一样扛不住了,双方都无力再战,战事自然而然的就停了下来,最后大家坐下商谈,燕云十六州双方各得一半。

    战争结束之后,宋太宗不知是伤了元气还是怎么回事,总之,后续数年,他虽然大力发展农桑和军事,磨兵砺马,在位期间却没再发动与辽的战争,最后带着统一北汉和收复了一半燕云的功绩,踏进了皇墓。

    真宗即位至今已有八年,他秉承其父意志,大力发展国力,其表现要比历史上出色很多,但他那有些懦弱的性格却仍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缺泛开疆拓土的勇气,害怕战争,闭口不提收复燕云另外八州之事,否则,换任何一个强势帝王,以宋现在的国力,绝对不会对剩余的一半燕云八州视而不见。

    当然,这些大事都是当今官家的朝臣们的活计,与萧楠无关,她上辈子辛辛苦苦拼博了大半生,早已身心疲惫,此生来到这个母慈弟恭的农家,她只想安安份份的做个衣食无忧的田舍翁,对于官家的行事,她最多也就吐槽两句罢了。

    弄清楚了时代背景,她的心也安定下来,从真宗到仁宗,还有五六十年的安稳盛世,盛世治下,普通老百姓只要努力,也能丰衣足食,正好遂了她的心愿,若真穿到一个朝不保昔的乱世,哪怕她再不愿争斗,为了能活下去,也不得不奋起。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关于学堂和私塾,宋在设立官学一事上,与唐历相似,从国子监到县学,也就是说,一般情况官学只县里才有,不过宋在教育上的投入要比唐大很多,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更是如此,不仅大力鼓励民间开办私塾,就连官学从也县学走进了一些相对富裕的小镇。

    青孚镇是嵩县辖下比较富裕的一个镇,全镇常居人口有三万余,再加上辖下的上百村落,整个青孚镇有六万多人口,一个富裕又人口众多的镇,自然而然的就让官府在此设立了一所官学,青孚镇除了这所官学之外,周围无数村落中还有许多私塾。

    别的不说,萧楠所在的桑榆村和周边二个村落就一起共有一个私塾,萧楠现要做的就是去官学和私塾各走一圈,看看各自的风气和教书先生的水平再做打算。

第九章、青孚镇(下)() 


    青孚镇离桑榆村不算近,共有十五六里路程,萧楠早早起床吃过早饭就出发了,临出门前被林氏叫住,林氏递了一块角银和几十个铜钱给她,意思是怕她到了镇上看上什么东西想买却没钱,同时将昨晚上没吃的野鸡给装上了,这是让她带到外祖家的,野鸡萧楠捎上了,钱却没要,她怀里还揣着从林氏那边要回来的十银子以及自己留下的一百多个铜钱,自然不会要林氏的钱。

    虽然萧楠因记忆不完全,暂时还搞不清她外祖父家的具体位置在哪,这个不要紧,以她的本领到了镇上不至于打听不出林秀才的家在哪,告别林氏母子,萧楠就朝着青孚镇进发,村里本有专门辆赶趟的牛车,不过萧楠不习惯牛车的颠簸,再加上载客牛车一路不断上客下客,论起速度,还不见得有她两要腿快,所以她选择步行。

    她出了家门,出了村口,刚刚走出约莫二里路地左右,就被一辆上来的牛车给叫住了,萧楠抬目一望,发现叫住她的是里正家的三儿子李青河,萧楠称他为三叔翁,李青河目光落在萧楠身上,笑着开口:“大娘这是去青孚镇么?上来我载你一程。”

    盛情难却,好意难推,里正一家对萧楠母子几人颇为照顾,萧楠虽不习惯占人便宜,却是不能拂了李青河的好意,她口中脆生生的应了一声,走到牛车旁,单手握住车柄,极为利落的跳上了车辕,背靠着车厢坐在车辕上,李青河这牛车是自家用的,多以拉货为主,车厢内并没有铺垫什么设施,人坐在里面是极为颠簸的,萧楠觉得还是坐在外面的车辕上比较舒适。

    “大娘小小年纪,身手便这般利落,真是难得。”李青河也常进山打猎,萧楠近些日子交给他的猎物比村上大多数成年猎户都多许多,再加上她刚才跳上车辕时的轻松和利落,顿让李青河称赞不止。

    “三叔翁过奖了,我自小顽皮,不像姑娘像小子,成天喜欢掏鸟爬树,我父看不过眼,就干脆把我当男孩子养,摔打过些时日,皮比一般人实些罢了。”萧楠抿嘴一笑,颇为谦逊的道。

    “咱们庄户人家的孩子无须讲那些无用的规矩,况且你不仅小小年纪就身手不凡,还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又写得一笔好字,我父都时常感叹,说你若不是女孩,日后的成就只怕比你父强上许多。”李青河摇了摇头,不太赞同萧楠的话,里正李老爷子颇为赞赏萧大朗,顺带着看萧大朗的两个孩子也极为顺眼。

    萧楠不好接着这个话题往下说,她抿嘴笑了笑不动声色的将话头岔开,两人一路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说笑笑,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写着青孚镇几个大字的门楼就远远在望了,看到青孚镇的门楼后,李青河伸手扯了扯牛绳,让车速慢了下来,待车子到达镇大门的入口时刚好停住,待牛车停稳,李青河转目对萧楠道:“大娘是去干什么?大约要多长时间返程?我大约申时中回返,若是时间合适,我再捎你回去。”

    “不用了三叔翁,我来镇上买些小物件,另外还要去一趟我外祖翁家,今个儿不一定回去。”萧楠连忙笑着开口拒绝。

    “嗯,既然你要去你外祖家,我就不等你了,不过大娘,你一个人在街上可得注意点,你虽有本事,年纪却是小了些,青孚镇的治安虽然不差,可此地时常有外地人经过,偶然还是会发生孩子被拐的事,面对那些不认识的陌生人,尽量少和他们搭腔。”李青河听说萧楠要外祖家,就没多说什么了,临走时又叮嘱了几句,这才驾着马车往另外一个方向行去。

    青孚镇有一条长足有五里左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