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情感文章-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园!那凄寒如爝火般的光与热,那属于中华古国传统的含敛不露而真实无比的
亲情!

儿行千里/范春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
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
又一程。


在俄罗斯的一座乡村,失去丈夫的农妇与儿子相依为命,靠着勤劳的双手,日子
虽然不富足但幸福安宁。有一次,回乡度假的庄园主的女儿所乘的马车受惊,农
妇的儿子救了她一命,并且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
单相思煎熬的他,为了争取和少女接近的机会,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
决定。

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
的庄园走去,她默默地注视着儿子执著的背影祈祷着:“孩子,你仿佛被一根施
了魔法的绳子牵着往前走,我只希望你回头看一眼母亲,哪怕一眼呢……”

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为了赢得庄园主女儿的爱情,年轻人视苦役为欢乐。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
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
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
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
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
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
看过的这部反映俄罗斯生活的片子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
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
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
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
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
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
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
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
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
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
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
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
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
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
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
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
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之后,也门很快被美国宣布为空袭目标之一,
而它也恰好在我“重走郑和路”的路上。抵达也门时,我在深夜被爆竹般的响声
惊醒,趴到窗口一看,才知道附近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平生头一回离枪声如此之
近,只身住在一座小旅馆的我,产生从未有过的恐惧与紧张。不久,当地又发生
人质绑架事件,新闻很快传遍了世界,自然也会传到母亲身边。这些事件是我瞒
不住的,除非我能垄断世界媒体的信息源。

尾随在全副武装的军警身后,我穿过街头举刀持枪的游行队伍到邮电局给母亲报
平安。拿起电话筒之前,我一再告诫自己要平静,不能让母亲听出一丁点儿的慌
乱,让万里之外的她倍添不安。但是,当我听到从大海的那一端传来的母亲的声
音,无法忍住哽咽。

有时,再坚强的儿女在母亲面前也无法扮演坚强。因为,她是世界上最疼你的那
个人啊!母亲在电话那端没有落泪,她以超乎寻常的镇定提示我如何注意安全如
何寻求中国大使馆的支持。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
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
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
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
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
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
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
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
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
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一个平安的电话。


(图章注释
新建图章 Administrator
2009…10…13 18:56:22
空白)
老海棠树/史铁生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
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
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
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
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
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
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
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
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
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
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
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
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
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
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
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
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
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
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
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
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
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
弯背驼。“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
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
“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
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
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份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
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
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
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
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