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衷心希望陛下能够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广纳忠谏,屏谗睨慝,尽量减少各种工程建设,停止巡游田猎活动,减少百姓负担。如果能够做到来这些,那妾虽处九泉之下,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我眼看是再不能陪伴陛下了,但是儿女辈不必让他们前来。我要说的都和陛下说了,他们来了也挽回不了什么,见到他们悲哀,反而让妾心里不踏实。”
  皇后说到这里,取出藏在袖子里的毒药,说:“妾在陛下病重之时,曾发誓以死相从,不让自己成为第二个吕后。”
  “皇后……”太宗哽咽,心中大恸。
  皇后握住太宗的一只手,“陛下。”她的苍白的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她觉得无比安全。
  太宗小心地托扶着她,像托着一颗晶莹的露珠,仿佛稍一晃动,露珠就会跌落,碎裂。
  太宗不敢稍动。
  可是,皇后的手,还是松下来了。她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带着微笑,带着幸福和满足。
  两行泪水滑落太宗威严刚毅却悲伤的脸。
  左右将一个匣子奉上,太宗打开来。厚厚的三十卷书,书名题为《女则》,乃是皇后收集自古妇人得失事迹,用心撰写而成。还有几篇散着的文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不能抑退外戚,使当朝贵盛,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太宗托在手上,览之悲恸,给近臣看:“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不是不知此乃天命,伤悲也于事无补,但自此以后入内廷不能再听到皇后的规谏之言,失去一位良佐,所以尤为痛心!”
  按照皇后的遗愿,太宗即刻下令,召回了房玄龄,使复其位。又以简洁的方式处理了后事。
  冬,十一月,庚午,葬文德皇后于昭陵。
  太宗为皇后刻石为文。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
  逝者长已矣,生者常悲思。太宗每每回到寝殿,恍惚间总以为看到皇后的身影,再细看,却又是人去屋空,四处安静!太宗令人在苑中建造一座观望台,以望昭陵。不料魏徵说:“臣下以为您是想念太上皇才修建这座台观眺望献陵。原来您终日怅望的是昭陵。”听魏徵提起高祖,太宗才知道他是进谏规劝。随后命人拆掉观台,不再眺望昭陵了。

  长孙皇后的临终遗言(4)

  太宗对皇后的思念,只能存在心底了。
  以后好多好多年,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不能回避,常常常常,他下朝回宫,总怀着期盼,期盼会见到皇后静美的笑颜。


  柒 太宗的人镜

  千古一遇的君臣佳话(1)

  贞观十七年(643)正月,又是一个新年到了,京城中喜气洋洋。而本朝名臣魏徵的府邸却是一片悲哀的气氛,因为此时的魏徵已经是病势沉重,不久于人世了。
  前几天太宗来看望过魏徵一次,把周围的人都打发下去了,两人单独谈了好久。这天太宗又携了太子一起来到魏府。魏徵连忙穿上朝服,恭迎圣驾,但他的身体已经明显支持不住了,走路摇摇晃晃。太宗忙命他躺到床上,自己则坐在旁边,其余人都站立一旁。
  太宗看着病重的魏徵,悲伤不已,轻轻拍了拍他,问:“爱卿还有什么想对朕说啊?”魏徵答道:“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这是一句很深奥的话,套用了《左传》里的一个典故,意思是说,我对自己和家里的事倒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就是希望国家不要出乱子啊。尽管唐太宗早年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此时的李世民也早已是满腹诗书了。他听得出来魏徵即使到这个时候也还是话中有话,还在告诫自己要善始善终。这是近几年来魏徵和自己说得最多的话题。于是,太宗叹了一声说:“爱卿什么时候都想着国家社稷啊,从不想想自己的事。唉!朕的女儿衡山公主原本就决定嫁给爱卿的儿子叔玉的,这爱卿也知道。今天她也来了。爱卿先看看未来的儿媳吧。”魏徵勉强想要谢恩,却怎么也不能起身,太宗连忙制止了他。又谈了一会儿,太宗一行才起驾回宫。
  晚上,太宗梦见魏徵像平时一样,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不由惊醒。一看时间,已经是次日凌晨了。太宗辗转反侧,半睡半醒。到天亮时分,有人来报,魏徵逝世了。太宗听闻,不由想起夜间的梦,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长叹一声,缓缓流下泪来。
  半晌,太宗轻轻对身边的人说:“下令为魏徵罢朝五天,以示哀悼。让文武百官都去吊丧,以一品礼陪葬于昭陵。”说完又自己发起呆来。
  圣旨下到魏府,魏徵夫人奏称礼仪规格太高,不是魏徵生前所愿,希望太宗准其简葬。太宗答应了。出殡之日,太宗登上宫苑高楼,望着魏府方向唏嘘垂泪。太宗决定亲自为魏徵写下碑文一篇,刻石立于墓前。
  魏徵死后,太宗长时间里怅然若失,总觉得身边少了一点什么。似乎是少了一个在生活中时常和自己过不去的喋喋不休的对手,又似乎是少了一个在朝堂上能够为自己出谋划策、侃侃而谈的朋友。自己也已步入中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长久以来总出现在身边的人一旦离去,那种不适应难以名状。怀着对故人的思念,也怀着对自己功业来之不易的感佩和对治理国家的戒惕,太宗在一次只有两省核心人员参加的小规模朝会上,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太宗环视一下当今朝堂,心想还有谁能够像魏徵一样,既是敌手又是朋友呢!魏徵不仅经常能够照出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而且,他还能够映衬出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有魏徵在身边,太宗自己都觉得自己很伟大。
  作为太宗镜子的魏徵,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在本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的一位直臣。他的故事脍炙人口。他与太宗的君臣关系更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被评为典范。可以说,提到贞观不能不提到魏徵,而没有魏徵,贞观也不成其为贞观了。
  魏徵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父祖其实都未做大官,父亲只是北齐时的一个县令。魏徵少年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贫寒。他又不会理财,生活相当清苦。但这并不妨碍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积累知识。他尤其留意于纵横之说,如《春秋左传》和班固《汉书》之类。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魏徵为避世乱出家为道士,但他心中的远大志向却从未磨灭。
  后来,魏徵参加到反隋起义的瓦岗军中,得到起义军领导人李密的赏识。他为李密提出“十策”,以经营天下。李密惊叹于他的才华见识,但却不能采纳。尽管李密对魏徵颇为重视,但魏徵总是觉得和他说不到一块儿,自己的许多奇谋深策都被李密和他的亲信所否定和忽略。

  千古一遇的君臣佳话(2)

  武德元年(618),瓦岗军被洛阳的王世充打败,魏徵随李密投奔李渊。以魏徵当时的身份地位,并未引起唐朝方面对他的关注。他带着怀才不遇的深深苦闷,等待着施展自己抱负的时机。魏徵看到李密入关之后,山东地区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感到自己施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他主动要求出使山东,劝降当地武装力量。李渊接受了他的请求,随即任命魏徵为从五品上阶的秘书丞,暂时安排在掌管经籍图书的秘书省任职。魏徵有了一个正式的唐朝中央官身份,接着就被派到山东地区进行安抚。
  尽管秘书丞这个职位不很重要,级别也不高,但接到任命的魏徵还是很为自己安抚山东的使命感到自豪,他相信自己能够因此建立奇功。他深知山东地区的局势关系到唐朝统一战争的成败,关系到新政权日后的稳定。一个历史性的重大使命落到了自己肩上,魏徵真的感到欢欣鼓舞,意气风发。于是,他在出发前写下了抒发豪情的《述怀》诗: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这首诗雄健苍劲,慷慨激昂,完全是真情流露。此次出关,魏徵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大功,也如其所愿实现了自己命运的转折。魏徵先后劝降了瓦岗军余部徐世和元宝藏。但在武德二年(619)十月,他被南下的窦建德所俘,随之被任命为窦建德夏政权的中书舍人。武德四年(621),窦建德和王世充为本朝所灭,魏徵才又得以回到长安。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徵此人很有才干,于是将其引入太子府任太子洗马,十分器重。太子洗马是东宫司经局的负责人,相当于朝廷的秘书省长官秘书监,掌管图书的缮写刊辑之事。当时的太子东宫非常实体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准朝廷,当皇帝出巡的时候完全可以运转起来暂行朝廷职能。尽管太子洗马的级别只有从五品下阶,比当初随李密入关后担任的从五品上阶的秘书丞还低了一级,但对于本来就是归降来的、又曾经被俘虏且任了敌方政权要职的魏徵来说,能够进入到未来皇帝的核心圈子中,也还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他将在东宫的岗位上参与到又一番历史的波涛中去。
  那个时候的秦王李世民,已经积累了赫赫战功,赢得了满朝瞩目的威名。兄弟之争不可避免。在世民和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魏徵帮助建成出谋划策,并劝他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