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样严格要求有主词、
谓语、宾词。其实西洋人说话,也经常省去主词或宾词的。我们有些文章洋
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这可能是看惯
了翻译过来的西方文章。其实翻译也有各种译法,严复的译文就是中国古文
式的,林琴南的译文完全是意译,都和现在的白话文译文大不相同嘛…… 

毛泽东一生笔不离手,撰文无数,但他很少对自己的文章发表议论,
这次是个例外,证明他对自己近日的作品颇感满意。当然,一场按照自己的
意志和意图发生、发展、结束的战事,更是人生的得意之作。

屋内雄论滔滔,窗外秋日融融,蓝天高远,白云淡淡,轻风乱拂,万
木绿得深沉、凝重。几只花喜鹊在枝头跳跃,唧唧喳喳欢叫个不停。

工作人员欲出门,将那鸟儿驱散,免得打搅主席思考工作。

毛泽东摆摆手:随它们去。喜鹊当头叫,那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哩!

第十五章 台海过去、现在、未来时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问题二:谁是赢家/问题三:历史如何评
价台湾已非“蒋介石”/美国依然“杜勒斯”/大陆必须“毛泽东”作者:
如果“台独”当道,引发战争,您将为捍卫中国统一呢还是为保卫“台独”
而流尽最后一滴血?抑或沏茶摇扇作壁上观/教授:哎呀呀,你这个问题把
我考住了,陷我于三难之地呀

1


哲人如是说:

时间没有脚腿,但它留下了足迹。

从化石、年轮、遗址、废墟中,我们披阅了它的“过去”。

“过去”的故事摆满了书架,有一个共通的名字叫作“历史”。

历史是一面深刻的镜子,照出了万物的更新、宇宙的兴替。

随着时间分分秒秒前行,1958 年的“炮击金门”也在一寸一分地远去。
四十载光阴虽短,但已使我们同那伟大的事件拉开了距离,能够从多重的角
度来审视它,从而在历史的经纬图中更精密地确定它的坐标。

近年,海峡两岸回忆、评价金厦炮战的文字愈来愈多,大概正应了“终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离此山外”。

我是炮战的痴迷者之一。因为,文学只崇拜个性化的事物,而炮战即
为个性化战争之典范,它以不大合乎战争规律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演了战争
的规律,面孔与其它战争委实太不相同。还因为,文学喜欢反映与现实息息
相关脉承紧密的事物,而当其它战争早已进了博物馆的陈列室时,唯有那场
炮战的成因犹在,故它一点也不陈旧,仍是摆在我们案头需要经常在其中查
询些什么的备忘录。

将近1500 个日日夜夜,我好像一直手握着一架无形的可观察时空的“放
大镜”,千百遍将那场炮战再拉到眼前,认真而执着地研观其生动鲜活的各
个细部,以及它于广阔背景下面同别样事物的种种关联,以及在并未中止的
进程中曾经和仍在发生的作用。

海峡对岸也有同样的痴迷者。前些年,一次在厦门召开的关于两岸问
题的学术会议上,台湾的王教授特地跑到我的房间来“切磋”炮战。我们互
相恭维了“您是专家、权威,向您学习、讨教”之后,便开始了客气、礼貌
的磨牙。争执涉及史实,关乎评价,直至都口干舌燥,互相不能扭转对方的
固执,从而都真切感受到了两岸认识上的差异及达成共识的艰辛。最后,王
教授又委婉地向我发难,他说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若干困惑,目前尚无人给出
完美的解析,希望沈先生明示、指教,云云。

我笑:敝人见微识浅,怕不能令教授满意。

王教授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尖锐,直通对炮战历史意义的归纳、总
括。对此,我的谦逊绝对真诚,不敢将一孔之见强加于人。当然,我亦认为,
当代人已经没了当时人、当事人的种种局限,理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
更为冷静、客观的眼光和更为大度、公允的心态,来回首往事,去探寻真谛。
其实,如果大家能够抛开某种偏狭,应该坦承,那场战争中确有对双方来说
均属积极的东西。这里可借用卢梭的一句话:每一次重温过去的岁月,聪慧
理性的人们总会采撷到新鲜的价值。

※※※※※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大凡战斗、战役均有明确的开始、结束时,
此乃战争常识。然而,“炮击金门”属于例外,许多人说得清它的“生日”,
却道不明它的“忌辰”。遍览海峡两岸数十种著述,在炮战结束的日期上,
竟难有一致的定论。

台湾的说法五花八门,有几个版本倾向在炮战45 天处将其“腰斩”,
划上句号。

因为10 月6 日这一天,彭德怀宣布了“停火”,此乃共军“损失惨重,
打不下去,找借口下台阶,掩盖失败”的遁辞。如此解释界定,最能反衬台
湾的“胜利”。

大陆方面比较权威的意见,炮战打了64 天,于10 月25 日“功德圆满”。
这一天,毛泽东的《再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政
策重心已开始由“武谈”向着“文谈”偏移。

问题是,金厦海域并未就此“停火”,毛泽东、蒋介石作古了也没停,
“单打双不打”整整延续了20 年。有人计算,如平均每次各打100 发,20
年里累积,双方各打炮弹30 万发。世界战争史上,谁见过此等枪炮“马拉
松”互射的奇景?1979 年1 月1 日,美国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终止
双方的“共同防御条约”。

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
政方针。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人
民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
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
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于是又有许多
人以为,从此金厦海域烟消云散,再听不到枪炮声,这一天,大概是“炮击
金门”的终止日了吧。

回答“非也”,事情仍然不能算作完结,因为,大陆方面的炮停了,金
门方面的炮未停,隔三叉五地仍在打着玩呢。1984 年6 月27 日,金门国民
党军突然猛烈轰击我角屿岛,0。2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顷刻落弹150 余发,
两名战士负伤,医助程国财牺牲。台湾方面的“一个巴掌也要拍响”令人百
思不得其解。大陆方面表现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既未还炮,也未抗议,甚
至没有发布消息,用以德报怨的沉默,显示了追求和平的诚意。角屿岛官兵
强咽悲痛只做了一件事:在医德医术俱佳的程国财烈士罹难处,为他树立了
一块永久的纪念碑。邓颖超闻知此事,用手帕揩抹去眼角的泪痕,说:解放
军不还炮是对的,不能给不希望和平不愿意统一的人任何借口。

不知是出于良心的“内责”,还是迫于舆论的“外责”,金门倒是从此
识了时务,“改邪归正”,再没有此类乱发神经胡甩炮弹的昏事发生。

你说,战争的终止线究竟该划在哪一天。

我不讳言,我是“64 天说”的赞成者。因为以10 月25 日毛泽东《再
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战役从计划拟订、意图实施到目标达成,此时已经
很完满地走完了全程。虽然这之后,炮击仍在继续,漫漫难觅终期,其间甚
至也还有几次翻江倒海的大打,但平心而论,那毕竟是另外一种形态意义上
的作战了。事情就是这样,由于短促猛烈的炮战与漫长有节的炮击过渡、顺
延得非常自然、紧密,人们往往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容易忽视它们之
间的区别,即前者是完全意义上的战役行为,后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战术动
作;前者是一个事件,后者是一个过程。不深入探查这一点,便很难解释炮


战结束了、炮击仍长时间延续的奇持现象。

辩证法则认为,任何现象不论直射还是折射,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金厦海域的战事亦当如此。毛泽东后来说过:我们同台湾隔着海打一点炮,
双方都有这个需要。我们是在提醒国民党,你我之间的事情还没有了结呐?
但我们单打双不打,只打宣传弹不打真炮弹,只打烂石头不打死人,每逢过
年过节还要打个招呼,给金门马祖放几天假,什么弹都不打了,让他放心休
息,谁都体会得出来,这是好意,是希望有一个好办法来解决双方问题。蒋
介石也经常丢几颗炮弹过来,无非强调他仍是正统,还要反攻。我们欢迎他
丢,就怕他不丢了。我们同台湾如果一点点象征性的动作都没有,大家相安
无事,各吃各饭,各睡各觉,那么不用帝国主义来乱搅,自己早就兄弟分家
变成两个中国了。

炮战结束,炮击延续,不愿再打而又不能不打,为了和平必须让战争
保留着一个长长的尾巴,象征性动作的背后有着实在意义的驱动,戏剧化的
现象包涵着积极而合理的内核。我们在时间上给历史横切一刀,区隔出金厦
战争性质不尽相同的阶段,会豁然发现,操纵决定着一切状态状况的,原来
是那个双方均挂在嘴边经常重申不敢违逆坚持捍卫的“一个中国”原则。

为不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常用式。

为共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变化式。

五十——七十年代的金厦战事又属变化式中的特例。如此理解,方知
其看似“怪诞”,然功莫大焉。

※※※※※


问题二:谁是赢家?战争,或一方横扫千里,攻城掠地,或一方斩获
无算,屈人之兵,总要决出个胜负雌雄来方才罢手。而1958 年的金厦海域,
双方近干门大炮乱吼、海陆空三栖混战之后,态势几乎完全复原到战前,大
家无进无退,各守原先城廓,继续执戈遥峙。

表象上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