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深宫实录-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武宗初即位,就从宦官中挑选俊秀者加以恩宠,称他们为“老儿当”,
其实都是些年少的宦官,后来又有“金钢老儿当”。武宗到南方游幸时,在
大臣杨一清家,注意杨家有位歌童,面白清秀,武宗问他的名字,歌童答称:
“杨芝”。武宗色迷迷地说:“赐你叫羊脂玉。”爱而不舍,遂带羊脂玉从
驾北上。当时杨芝的未婚妻之父宋闵,因人命案在押于常州府狱,巡按御史
李东得知武宗宠幸“羊脂玉”后,立即传命常州知府李嵩,释放宋闵归家。

皇帝对于玩物本来就不当一回事,过后辄忘。一次武宗游宣府,也喜欢
上了一名男艺人,武宗问他叫什么名字,左右答称他叫“头上白”,是别人
为他起的浑名,武宗颇觉好笑,便戏言:“头既白,不知腰间亦白否?”在
旁的宦官们以为皇帝要把他召入内廷进幸,武宗出去后,宦官们立即将他阉
割。然而武宗游戏的活动过多,竟忘了此事,日后没有传召此歌童。

明神宗对男色偶有留心,曾选十余名聪慧、美貌的小宦官,或贴身服侍,
或承恩于帏幄,内廷人称他们为“十俊”。后来这些人侍宠而嚣张,与人勾
结,营私谋利,神宗发现后毫不留情,一一杖杀,数年后“十俊”无一生存。
一旦皇帝失去兴趣,珍金也会变成尘埃,宠物变成弃物,不一定等到宠物犯
大的过失再抛弃,所以神宗杖杀“十俊”也不必称之为英明。

后来明神宗在驾幸天寿山的途中,又看上了一个年少美丰姿的扈驾军
官,为此在途中停宿数日,事后该军官遭到同僚的讪笑,他自己也羞愧不愿
见人。


第七章宫中服饰化妆生活器用和饮膳


一、皇帝的服饰

礼仪之邦的古中国,礼仪的繁密主要是由朝廷、皇家展现出来的,尤以
围绕皇帝的一切事务礼仪最繁密。皇帝在何种场合穿何种衣服,都有礼仪上
的正式规定。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制定本朝的舆服制度,规定服色(即
以何种颜色为尊)。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头戴旒冕的庄重模样,其
实那种妨碍视线、左顾右盼就要敲脑袋的沉东西皇帝最不喜欢戴,在平日和
后宫燕居时,皇帝自然不会戴那个累赘物。所以皇帝的服饰大致可分为礼服
与常服。

皇帝的服饰是由饱读经史的文臣们去规定和解释的,中国古来的舆服制
度卷帙浩繁,有时又语焉不详,皇帝无暇对此作全面的研究。因此皇帝在服
饰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例如唐高祖曾向令孤德棻提问:丈夫冠、妇人髻都
那么高耸是为什么?令孤德棻答称:冠、髻都在头顶,象征君主。晋代将亡
时君弱臣强,因此江左的女子也上衣短而下裳长。宋武帝登位后,君主的尊
严重振,人们的衣裳就随之改过来了。这是前一段历史的验证。把冠服与国
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是古人常有的思想方法,因此更使冠服制度意义重大了,
也更令人难以索解。

为了使国家永远昌盛、自己的地位永远安稳,后世的君主无不想穿上尧、
舜的冠服,但又不知是什么样子。周成王就问过周公:“舜戴的是什么冠?”
周公回答得很玄妙,但仍未说出舜冠究竟是何种结构。同样的问题由鲁哀公
向孔子提问,孔子答不上来,却说:“舜之为君好生恶杀,任贤授能,您不
问这些却问冠,所以不予回答。”后来鲁哀公又见孔子,注意到孔子穿的衣
服,问:“夫子穿的衣服就是儒服吧?”孔子又答非所问。古人常说,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何种衣裳不得而知。

皇帝的服饰,头上的种类有:冕、冠、弁、帻、帽、巾、缨、簪;身上
着衮、袍、中衣、单衣、裘、衫、裳、裤褶等种类,装饰着带、佩;脚上是
舄、靴、履、袜。

冕是皇帝最重要的礼冠。冕的规定形状是前圆后方,前低后高,作俯视
状,前后各有十二旒。早期的冕长六寸、宽六寸,到东汉明帝时更定为长一
尺二寸、宽七寸,成为长方形。东汉冕上呈黑色,里裹朱色,以白玉珠为旒,
悬彩色的组缨。皇帝在戴冕时,要头戴玉簪,还要以黄主纩(黄色的丝棉)
塞耳,以防听到非礼之语。唐代的冕根据不同场合之用分为几种,最大的一
种冕长二尺四寸、宽一尺二寸。宋代初沿唐制,后更定冕统一为长一尺六寸、
宽八寸,顶上是用青罗绘制龙麟图案,里面用红罗绘紫云白鹤。明代又将冕
规定为前圆后方,旒珠用五彩玉。清代皇帝不再戴冕。

冕通常和衮服一起用,合称衮冕,和大裘配用称大裘冕。

衮冕用于祭庙、登基、纳皇后、元旦受贺时穿用。唐代还包括战事遣将
及征还时用。

裘冕,一般在祭天时穿用。东汉用于祭上帝。唐代袭和无旒的冕配用祭
天地。宋代在衮冕和裘冕的用途上大臣们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祭天
在冬季可取裘冕,而祭地在夏季则应服衮冕,有的认为裘不如衮庄重,裘应
罩在衮服里面祭天。

衮服为玄衣帢裳,帢是绛色,即上黑下红。衮服上绣着十二章纹。关于
十二章纹,唐宋规定为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


裳有:藻、粉米、黼、黻。明代规定,上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六章;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十二章纹的意义是:日月星
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雉鸟),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为斧形,取其决断;为亚形或两兽相背
形,取其明辨。清代皇帝的衮服上绣着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围
团,还绣有日、月、万寿篆文及五色云。龙袍上绣金龙九个,十二章纹及五
色云,下幅是八宝和水波纹。

衮冕、裘冕以外,还有次一级的重要礼服用于礼仪场合下穿,唐代规定

有冕、毳冕、绣冕、玄冕。

皇帝最重要的礼服称作祭服,衮冕、裘冕就是祭服,次于祭服的称朝服、
常服和杂服,后三种服基本归为常服,与礼服相对应。

冠通天冠是皇帝冬至受朝贺到平日上朝和燕居时所戴,既用于礼节又用
于平日。不过,皇帝在后宫燕居时多不戴冠,例如汉武帝在内廷头上仅带簪
子与丞相公孙弘谈话。通天冠的形制是高九寸,正面竖立,前面是展筩,顶
部向后倾斜,后有一个铁卷梁。唐宋时冠高一尺,冠上卷梁二十四道,梁宽
一尺。为了更加美观,施以珠翠,用玉、犀簪横贯于冠,后面垂着黑巾(黑
介帻)。

刘邦在民间时,曾用竹皮做过一种冠,自己戴用,称为刘氏冠。即位后,
刘氏冠地位提高。刘邦的后代在祭祀时才用此冠。

唐太宗也发明了一种冠,叫做翼善冠,在朔望(初一、十五)上朝时服
用。

弁弁的形状是长七寸,高四寸,如倒置的杯子,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
尖,如两手相合状。皇帝服用的弁多为鹿皮制成,叫做皮弁。东汉皇帝在辟
雍行大射礼时服用。唐代皇帝在每月初一上朝时戴皮弁,在讲武、出征和阅
兵、大射等活动时戴武弁。明代皮弁蒙上了一层乌纱,前后十二缝每缝缀五
彩玉一颗;武弁为赤色,也缀以五彩玉。

帽帽是由有帻的冠和弁发展来的。曹操时天下凶荒,为节缩开支,他设
计了一种简易的武弁,按照古代皮弁式样,用缣帛制成帢帽。曹操常戴着此
帽召见属下,当时被认为有失威严。后来南朝的皇帝多爱戴这种帽。南朝皇
帝在宴会和私下常服用白色的帢帽,用白帢制成。估计与南方气温较高有关。
流传下来的梁武帝画像中,梁武帝戴的就是白帽。不过在古人观念里,白色
是丧服专用颜色,因而是不祥的,可见南朝皇帝十分开明。

冕、冠戴在头上的功能是笼制头发的,发簪从冠、冕中部穿过。而帽则
覆盖整个头,较为美观,特别是那些中年秃发的皇帝更需要戴帽。王莽当年
为了掩盖秃顶就用帻在头上做了个屋状。所以帽子出现后越来越受欢迎。清
代的皇帝帽子有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三个等次,内分暖帽、凉帽。吉服
冠中的暖帽用海龙、薰貂、紫貂制成;凉帽用玉草、藤竹丝制成,里面是红
纱绸,顶上缀朱纬、衔大珍珠一个。常服冠的顶上是个红绒结。行服冠的暖
帽用黑狐或黑羊皮制成,凉帽顶部是黄色,前缀一珍珠。

下雨时皇帝戴笠状的雨帽,清代叫雨冠。分冬夏两种,冬用的雨帽顶高,
前沿深,夏用的雨帽顶平,前沿敞。两冠都用明黄色,制作材料是里面为缎
子,外面用毡及油绸(冬用)、羽缎(夏用)。

幞头幞头是从北周兴起的,又称折上巾、软裹。折上巾本是北方民族为
便于骑射所戴,北周武帝作为皇帝首先戴幞头,与士庶同样。隋文帝受禅让


登基后,上朝时也戴幞头,与群臣相同。北方战火不断,胡服包括幞头简易
自如,被广大中原士庶所接受,皇帝也未能免俗。其实幞头与汉末流行的巾
有继承性,幞头是用一幅黑巾向后把头发笼住,脑后垂两个巾角,另两个巾
角折上去。唐太宗发明的翼善冠与幞头很相似,后来直接取用了幞头。今人
能够见到的唐太宗像和《步辇图》中的唐太宗,都头戴幞头。

幞头是临时裹上的,可以裹得松一些也可紧一些,形状平或高或前后倾,
随着流行样式而变化。人们在裹幞头前,先在头上加一个巾子,后来在巾子
中包上桐木作的固体形状物,裹上幞头就显得高而整齐。

唐中期以后,皇帝开始把幞头的两个软角变成硬角,两角或圆或阔,用
丝弦为骨,便翘起。唐末兵荒马乱,为了节省裹幞头的时间以应付紧急情况,
宫中改革了幞头的形制和戴法,裹头部分用木制材料包成一团,外层是原来
的黑纱幞中,内层是纸绢做的衬,两角以铜铁为骨。这样的幞头转变为一种
帽子,随戴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